分享

王钱松: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斜桥古镇 2017-01-18

(2013-10-22 14:51:10)


王钱松: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王钱松,(1934年3月18日—2013年9月30日)海宁市斜桥镇人,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民间艺术家,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海宁剪纸艺术大师。
少年早成,无师自通
  王钱松出生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小镇——斜桥,斜桥既是海宁皮影戏之乡,也是海宁剪纸的主要流传地,在这里,民间婚嫁、寿庆、孩童满月、祈神等场合常常能看到皮影戏的身影,每家每户或多或少有着一本或几本鞋样花、枕头花或窗花样本,在这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的耳濡目染下,王钱松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绘画和剪纸天赋,1949年年仅15岁的王钱松开始用稚拙的画笔临画宣传漫画张贴街头,1955年应征入伍后,由于其在绘画、剪纸方面的特长,在部队担任文书、美术编辑等职务,1958年,王钱松开始潜心剪纸创作,用剪纸形式反映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短短几年,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展览会上发表展出剪纸作品500余幅,1969年转业进入嘉兴浙北报社,工作之余,致力剪纸艺术的推陈出新,在继承地方剪纸特色的基础上,不断从其他民间艺术,如硖石灯彩,海宁皮影戏中吸取营养,并借鉴、学习木刻中的黑白对比和连环画中的疏密结合等表现手法,以丰富和提高剪纸的表现力,多年的潜心研究和雕刻,使王钱松的剪纸艺术日臻完善并独具特色,不仅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水乡风情的剪纸作品,而且赢得了“海宁剪纸王”的美名。
  1979年,对王钱松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那一年的春天,王钱松回到老家斜桥,担任文化站站长,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王钱松的一生与海宁皮影戏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当他回到家乡,面对海宁皮影戏在“文革”中人员遣散、皮偶道具付诸一炬的灭顶之灾,他四处走访排摸情况,积极动员七位老艺人,重新组织斜桥影戏班。面对残缺的皮影道具,他主动承担起了修复、制作皮影戏影偶道具的重任,他在皮影戏传人郎自立先生的传授下,从残存影偶的整理、翻新、复制入手,系统研究掌握海宁传统皮影戏的造型特色、变化规律和起稿、选皮、过稿、刻制、描线、设色、上油等十几道工艺流程,几十年的苦苦坚持和对皮影艺术的深刻领悟,使他成为海宁传统皮影戏影偶制作的杰出代表。30多年来,王钱松已制作皮影戏影偶人物、道具1000多件,可演300多出皮影戏传统剧目。
技艺超群,声名远播
  王钱松是海宁皮影戏和剪纸的双重传承人,在他数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将皮影戏影偶制作和剪纸艺术技巧融会贯通、借鉴提高,将这两门艺术都发挥到了极致。
  王钱松绘制的影偶保留了海宁皮影戏原汁原味的南宋特色,在全国影苑中独树一帜:一是人物形象高度概括,除武将和神怪外,影偶多为一手、一眼和五分脸正侧面;二是少雕镂重彩绘,影偶以原色、青、红、黑、白、黄等色彩为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三是细致入微极富人情味,按忠、奸、贤、义的不同性格,喜、怒、哀、乐的不同表情加以细分,女人秀丽、文人端庄、武者威严、奸邪者貌丑。王钱松的作品先后被中国皮影博物馆、中国美院、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嘉兴美院、海宁博物馆以及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收藏,其作品在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保护成果展暨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荣获天工优秀作品奖。2009年,王钱松将30年间创作的1000余件皮偶道具捐赠给了海宁市非遗中心,以支持海宁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
  王钱松的剪纸作品多以身边的蚕桑生产、农业劳作、水乡风情、民间传说为素材,再辅以丰富想象力,使作品线色交融、灵性韵动。王钱松非常强调线条的运用和寓意的勾勒,单纯中有复杂、简练中含繁芜、明快中分层次、夸张中求和谐,往往寥寥数笔,便将海宁一带的江南水乡韵味跃然纸上。在长年的剪纸创作生涯中,王钱松不断将自己日积月累的文化素养融入到剪纸的构图与设景中,并在其中渗入了大量海宁民俗乡土的文化元素,这使得他的作品极富生活气息。透过王钱松的剪纸作品,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感,更能领略到海宁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剪纸也为他带来了无数的荣誉:剪纸《爷爷好》获1998年中国剪纸艺术展览二等奖,《古镇晨曲》获1999年庆祝建国50周年全国剪纸展览金奖,《海宁潮》等6幅获2002年中国剪纸艺术大展金奖,《菊花香》获2004年全国剪纸邀请赛银奖,2008年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亚太地区)第一届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渔》获全国鱼文化剪纸邀请赛银奖……
无偿授艺,后继有人
  王钱松在专注海宁皮影戏影隅制作和剪纸艺术的同时,时刻牢记传承人的责任与义务,把培养新人,传承皮影、剪纸艺术作为自己重中之重的任务。他以斜桥镇中心小学为基地,积极开展海宁皮影戏和剪纸艺术教学活动,1998年,在他的大力促使下,斜桥镇中心小学成立了由12名学生组成的少儿皮影艺术团,王钱松也被学校聘请为专职辅导员,定期前往斜桥镇中心学校开展皮影戏影偶制作教学活动,现在,这支少儿皮影艺术团已会表演《龟与鹤》、《两朋友》、《采磨菇》等多部皮影戏剧目,并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浙江少儿频道、教育信息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2000年,王钱松又兼任学校的剪纸老师,他结合校园生活,按照“了解、模仿、实践、创造”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作能力,在他的辅导下,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剪纸小能手,他们的剪纸作品多次在省市级、乃至全国的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王钱松对前来学艺的民间艺术爱好者也从不拒绝,只要有人学,他总是毫不保留地讲解,手把手地传授,至今,生已手把手教了100多人,其中,他最得意的几位门生已经成为海宁皮影戏的专(兼)职学徒,能独当一面地制作影偶供皮影剧团演出。这几年,每年的暑假,广州、上海、浙江等地高校的学生常常会组队前来学习、调研,还有日本、香港、台湾的学生,慕名前来讨教和学习,他那小小的四方小院,也渐渐成了古镇斜桥的一处知名之地。
  王钱松是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他为海宁的皮影艺术和剪纸艺术倾注了一生心血,生病期间,依然坚持每天在病房绘制影偶,弥留之际,即使已经神志不清,连家人都无法认出的,口中仍然心心念念着海宁的皮影保护事业,时时刻刻牵挂着学生们的成长,他在病榻上最后的嘱咐依然是:“抢救皮影、整理剧目”。值得庆幸的是,在最后的2年里,王钱松亲历和见证了海宁皮影戏加入”世遗“的神圣时刻,这也是对他那颗热爱皮影的赤诚之心的最大慰藉。
  王钱松的一生,就是与皮影、剪纸同行的一生,能与自己喜爱的事业相伴一生,便是最好的幸福。
   
(海宁非遗中心 王晓莉  2013年09月30日)

王钱松: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王钱松: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王钱松: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王钱松: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王钱松: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王钱松: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王钱松: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