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亏是福(养生,传统文化)

 太行森林 2017-01-18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最重要的使命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下去,這是報答祖宗恩德的最佳方法。 欣見國內外各地興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這是很好的現象。然而,有些傳統文化學習班出現一些令人憂心的狀況,影響到一般人對傳統文化的觀感和信心,不能不加以關注。這些問題往往跟傳統文化的老師素質有關,所以我想借著這個機會,談談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的素質。 關於傳統文化的教學,我們一直在講,最關鍵的在於老師:老師必須自己先做到,然後才能教學生。我們發現很多地方的所謂「傳統文化班」,辦得不如法,問題很大的成分在於老師——老師本身沒有真正力行傳統文化,沒有以傳統文化修正自己的習氣毛病,怎麼能把學生教好?不要以為什麼人都能來做傳統文化的老師,要知道「誤人子弟,罪業極重」,比庸醫殺人的罪還重,因為你是斷人的法身慧命!學生受到誤導很容易,受誤導之後要回頭就很難了! 傳統文化老師應當具備哪些條件呢?我個人的看法是:內要放下「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煩惱;外要學孔老夫子,表現出「溫良恭儉讓」這五德。謹說明如下—— 一、放下貪 傳統文化老師如果貪財、貪色、貪名、貪利,這四種當中,只要貪任何一種,就很難把老師做好、很難把學生教好。《禮記·曲禮》說「欲不可從」,告誡人不可放縱自己的欲望。欲望是無底深坑,人一旦被欲望掌控,成為欲望的奴隸,理智就受到了蒙蔽;嘴上仁義道德講得再好,都是假的,因為他自己根本做不到。這樣的人很容易喪失「師德」,失去了為人師表應有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 所以《大學》講明明德,第一步就是要「格物」:革除自己的物欲;至少要做到《曲禮》講的節制自己的欲望,把精神和時間投注在學習與落實傳統文化上;這樣才能「致知」,開顯自己本有的智慧。然後才談得上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具有承傳傳統文化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心,時時不忘這個最初的、崇高的發心;並且時常讀誦古聖先賢的經典,具體落實《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根,時常親近良師益友,才能保護自己,不受財色名利的誘惑。 《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通過認真學習傳統文化而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之後,就不會受到各種物欲誘惑而變節,就像《禮記·學記》所說的「強立而不反」:遇到事情不會迷惑,不會違背師道。這樣的人,才是理想的傳統文化老師。 二、放下瞋 傳統文化老師如果自身欠缺涵養,容易發脾氣,甚至把怒氣發洩在學生身上,無論是以懲罰或責駡的形式,都會傷害到學生,讓學生內心產生陰影,嚴重的時候甚至造成學生人格的扭曲,因而排斥傳統文化。這樣的老師不是在弘揚傳統文化,而是在破壞傳統文化! 《周易》說:「君子以懲忿窒欲。」君子的基本涵養是克制憤怒,抑制嗜欲。《論語》講「不遷怒」:不要讓怒氣在心中繼續遷移發展,更不能發洩在別人身上。老師必須充分落實「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德行,學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師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反省,檢討改進,而不是怪罪在學生身上。掌控自己的情緒,保持理智與涵養,這是傳統文化老師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質。 老師對學生必須充滿愛心和耐心:有愛心,就會有高度的教學熱忱,會真心去瞭解和體諒學生的狀況,發揮同理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考慮,採取關懷和鼓勵的方式,避免對學生身心造成傷害的言語與行為;有耐心,就會心平氣和、不厭其煩地開導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消化吸收與提升。 做老師的人,最忌諱急於求成,最忌諱互相攀比。如果傳統文化老師落入這樣的執著當中,就很難保持平衡的心態,很難避免思想言行落入偏差,就會給學生不必要的壓力與要求。這種不理智的做法,最終受害的是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傳統文化的美好聲譽。這樣做也是在破壞傳統文化。 三、放下癡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明白修身與教學的道理;要從古聖先賢的教誨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智慧,要熟讀四書五經,具備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的正知正見,尤其要對《學記》融會貫通,瞭解古人正確的教學規範;老師也要瞭解正確的教學次第,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周到的教學計畫、公正的教學態度、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及優良的教學品質;特別重要的是,老師要真心愛護學生,能夠掌握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 教學的次第,依《三字經》:「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其中的「小學」是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級教育,注重灑掃、應對、進退等生活行為規範,培養德行的基礎,就像《弟子規》和朱子的《童蒙須知》等蒙學經典所教導的。所以德行教育最優先,然後才讀經,讀子,讀歷史。有了穩固的國學基礎之後,才選擇自己最有興趣的一部經典專攻,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學生的根基千差萬別,不能千篇一律地對每個人都教一樣的課程;那是把教育僵化,會扼殺許多不同方面的人才。所以一定要因材施教,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要背誦許多經典才是好的,要看學生是不是這方面的根器。所謂「行行出狀元」,老師應該深入瞭解學生,引導學生發展他們個人的特長,例如,對於具有藝術天賦與興趣的學生,就應該引導他們走向藝術;對於技術方面具有天賦與興趣的學生,就應該引導他們走向技術……餘可類推。如果很死板地要求每個學生只能背誦經書,那會埋沒了許多特殊的人才,非常可惜!這也是有些傳統文化班發生問題的地方。 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師,會去發掘每個學生的優點和潛能,個別地加以培養。每個學生都是特別的,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老師如果能夠加以肯定,給予學生信心,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特質,那麼每個學生都能成才。能夠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人生發展方向的老師,就是明師。 老師應該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法,而不是填鴨式的。就像《學記》所說的,老師應該「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加以強迫(不能強迫學生接受;不必強迫學生馬上明白——戒除急躁);勉勵學生上進,但並不壓制學生的發展;啟發學生的悟性,而不要將結論和盤托出(不能把學生的悟門堵死了)。如果能夠這樣教學,達到的效果就是「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只加引導而不強迫,學生則學得很歡喜;善加勉勵而不壓制,學生則容易發展自己的潛能;只加啟發而不盡說其義,學生則能進一步深思窮究,開發悟性——這樣的老師才是具備教學的智慧,善於教導學生。 四、放下慢 無論老師多麼優秀、成績多麼輝煌,都不應傲慢,而應該謙虛。《曲禮》說「敖不可長」:傲慢心不可任其擴大。一個人傲慢心重,不懂得尊重別人,這樣的心態已經很危險了;如果還不知道自我警惕,終究會變成自私、剛愎、殘暴的個性!何況傲慢心增長一分,誠敬心就減退一分,不能不戒慎小心!《論語》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一個人即使有周公一樣的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吝嗇,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老師必須誠敬謙和,虛心有禮,樂於接受別人的勸告,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如果自以為高高在上,倨傲而不聽勸諫,怙惡而不肯悔改,那是不足以為人師表的。 老師必須有教無類,平等公正地教育學生,對學生不能有高低貴賤的差別對待。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尊嚴,以符合人性的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如果一味追求高分數、高表現而不擇手段,忽視學生的人性尊嚴與人格發展,那是畸形的教育,不是健全的教育,當然違背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 關於對學生的懲罰,那不是讓老師發洩怒氣,而是老師出於善意,節制學生的頑劣,以及加深學生的記性。因此懲罰必須很有節制、很有善巧,才不致造成學生身心的傷害。即便如此,古人還是有「七不責」之教,很值得借鑒。即使只是責備學生,都必須避開這七種情況: (一)對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以尊嚴。 (二)愧悔不責:假如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了,大人就不再責備了。 (三)暮夜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眠,要麼噩夢連連。 (四)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假如此時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五)歡慶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假如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馬上堵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 (六)悲憂不責: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七)疾病不責: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此時更需要父母師長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 這「七不責」的古訓非常重要,做老師的人必須銘記在心,切實遵守。 五、放下疑 學習傳統文化和學習科學不同:學習科學注重懷疑,學習傳統文化則必須對古聖先賢的教誨有堅定的信心,不能懷疑,做老師的人更是如此。 《三字經》一開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講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肯定人性本善、人是教得好的,這非常重要!老師必須對這個有信心,才能把學生教好。 古人教學,主張一門深入,不主張同時雜學多門。如《弟子規》所說的「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研究學問要專一、專精,才能深入。不能這本書才開始讀沒多久,又欣羡其他的書,想看其他的書,這樣永遠也定不下心;必須把這本書讀完,才能讀另外一本。古人重視讀誦,開啟悟性,如朱子《童蒙須知》裡說:「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如果對這些教誨沒有信心,自己就很難堅持做下去,也很難堅定地要求學生按照這些規範去做。 必須對古聖先賢老祖宗的教誨具足信心,才能制定常規,徹底執行,傳統文化教育才會純正,教學才會日進有功。 六、溫和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溫文儒雅,處眾和睦,心平氣和,和顏悅色,讓人有和藹可親的感覺。 七、善良 傳統文化老師必須心地善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把傳統文化仁慈博愛的精神展現出來。 八、恭敬 傳統文化老師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正如《曲禮》所說的「毋不敬」:任何時候都要心存恭敬,不要有不敬之心。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老師要給學生做出恭敬的好榜樣。 九、節儉 養成節儉的美德非常重要,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上說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尤其現代講究環保,節儉是珍惜自己的福報,也是愛護環境。 十、禮讓 聖人教我們忍讓、謙讓、禮讓,一路讓到底,沒有競爭。「讓」是性德;大家都讓,這個世界就沒有衝突了。 綜上而言,如果能夠具備以上十種素質,學習到孔老夫子這位偉大教育家的優點,就可算是合格的傳統文化老師。這樣的老師能夠真正承傳古聖先賢的傳統文化,並且發揚光大,以優秀傳統文化來造福人群、造福社會、造福國家、造福世界。 附帶在此說明一件事:最近有人做文章批評《弟子規》,認為是清代人編寫的,歷史很短,而且只適用于社會下層人士學習,不屬於傳統經典。這是對《弟子規》的內容沒有真正瞭解,才會講出這樣的話。 《弟子規》可說是童蒙經典的集大成,它的內容出自《禮記》和古代的蒙書,可說是源遠流長,並不是清代人自己的創作;它的宗旨是要落實《論語》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面包含了孝悌、忠信、篤敬、仁愛、親賢、學文的重要精神與實踐,是傳統文化教學極重要的基礎經典。按照《弟子規》去落實,就做到了「篤行」;而「篤行」正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最終目的,是真正能夠產生利益和力量的環節。 真正落實了《弟子規》,就具備傳統文化老師應有的基本德行,能夠給人做出德行的好榜樣,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已經有許許多多的人由於落實《弟子規》而改邪歸正、棄惡向善、端正心念,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希望大家堅定對《弟子規》的信心,不要被個人評議所動搖。 以上是我個人對傳統文化老師素質的一點淺見,提供給大家參考。希望傳統文化的弘揚越來越順暢,希望大家齊心合力,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最後,祝福在座的各位六時吉祥、光壽無量!祝福傳統文化振興昌盛,永世弘揚!祝福祖國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 感恩閱讀 歡迎轉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