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根祥 顾根祥,西安市人,职业画家。虎视眈眈――评“虎痴”顾根祥 顾根祥――1963年出生于西安,从幼年时代起就热爱绘画,尤其对老虎独有情中。他早年在西安美院短期学习时,就感到“骑虎难下”,骑在虎背上一直在画虎。后来因负工伤,截掉左臂,成为“单臂画家”。对传统绘画的形似和精似有了相当程度的把握,有写生到写意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使画画的构成逐渐成熟起来。通过画虎以减轻痛苦,增加其力量在虎视眈眈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中国人把老虎称为“百兽之王”,“山中之王”。人们对老虎即爱即怕,古代人为它奉献牺牲,以表示和平共处。凡是引起恐惧的物象常常包含着崇拜,即怕又敬。老虎力大无穷,象征者勇气和力量,把石雕的老虎陈列在门口前或墓前表示镇宅或镇镇墓,而在卧室张贴老虎则表示祛邪,从而使老虎成为传统艺术题材,经久不衰,每个时代都有创作老虎的名家高手。 把老虎作为艺术品来欣赏,仅仅在形似上追求艺术形态和自然形态的的同一性,即栩栩如生,以假乱真是远远不够的:“求同”不如“求异”。因为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更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与客观物象表面上的相似。中国的传统写意画一贯的坚持“差异”,有意识的排斥“苟同”。因为“相异”是艺术创作的立足点,也是艺术进步的标志――“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以,就虎评虎是很难把握老虎的本质的。在艺术中只能“以同求异”才能领悟艺术的真谛――因油盐酱醋彼此相异而烹饪出美味佳肴:因野怪乱黑彼此相异而画出经典佳构。在我看来,高级的写意画家,其形似“和而不同”;低级的写意画家,其形似“同而不和”。“和”是同中存异,多样统一;“同”就是同流合污,消灭了差异,扼杀了艺术的生机。“和”与“同”之间的本质差异,为大多数画家所忽略。以画虎而言,画家不仅要素描虎的外貌,而是通过虎影射到更广阔的空间。例如《苟政猛于虎》―― 孔子带众弟子游学,路过泰山时,突然听到从远处传来女人哭泣声。其啼哭声十分悲痛,撕心裂肺。孔子一行循声前往,遂看见一位身穿朴素的妇女坐在坟前号啕大哭,死去活来。于是,孔子打发子路去探视情况。 “你这样泣不成声,是不是心中有什么巨大的悲伤?”子路同情地询问那妇女说。 那妇人边哭边说:“真是不幸呀!我的老公公很早以前被老虎吃了,接着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她一家三代的男性都被老虎吃了,难道不悲痛吗?孔子怜悯地追问道:“既然这里老虎这么多,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那位妇人似乎更加悲伤,泪流满面地说:“虽然在这里有老虎吃人,但没有官府的残暴。”孔子听了那位妇人的申诉以后,转过头向他众弟子们说“苟政猛于虎啊!”(汉代戴圣:《礼记·檀弓》) 孔子把“虎”和“苟政”联系起来,意味深长,他看到了“虎”以外的文化意义。 《 苟政猛于虎》揭示了历史残暴的专制统治者都是“纸老虎”,表面上看来虎视眈眈,其实它们是经不住人民的“硬顶”!民间流行着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个老太婆到官府告状,控告老虎吃了她的儿子,使她孤苦伶仃,无人赡养,快要饿死了。于是,法官传令老虎出庭接受审判,老虎面对罪状供认不讳。最后,接受法官的裁判,将老太婆养老送终。顾根祥在弱势群体中并补感到“窘迫与畏怯”,因为他看到,许多名家在纸上所塑造的老虎给观赏者留下了“巨大的落差”! 顾根祥画作欣赏: |
|
来自: 书画雅苑 > 《顾、古、谷、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