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二)【圖文】

 還舊樓主. 2017-01-18
    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天龙山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这些石窟中,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二十七窟。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间山径相通。现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各窟的开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天龙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前进了一步。第九窟,原有木构[漫山阁],阁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弥勒大佛,坐像高约八米,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层,观音立像高达十一米,形态生动,姿态优美,身披璎珞,罗纱透体,体态丰满,薄软的罗纱质感清晰,是天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天龙山石窟窟龛分布于东西两峰的南坡,始建于东魏,以后经历了北齐、隋、唐、五代,共有二十五个洞窟。属灰白色砂岩,易雕凿,也易风化。其中东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北魏末年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虽然都以“大魏”为国号,但实际上都已是傀儡政权,东魏由高欢摄政,公元550年其子高洋称帝,改魏为齐,史称“北齐”。太原古称晋阳,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时为高氏的別都,高欢曾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宮,使这里的佛教迅速兴盛起來,开始了大规模的石窟寺营造工程。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两座东魏窟和三座北齐窟都是方形窟室,三壁三龛的形制,东魏尊像組合皆三尊像,为正壁释迦、左壁弥勒、右壁阿弥陀的三世佛。西魏改为五尊像,倚坐的弥勒佛改为交脚坐的弥勒菩萨。东魏像清瘦,造像手法朴实、简洁,仍是“秀骨清像”的风格。北齐像更減少了动感,重在形体结构的雕造,雕塑语言臻于完美。同時,还可以看到龛形和窟形上对于建筑结构的关注,相当精确地再现当时木构建筑的原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隋代仅有的一窟,保存着有名的“开皇石室铭”,可知建窟于隋代开皇四年(584年)。晋阳又是唐太祖李渊的龙兴之地,因此在唐代也是別都,地位重要,佛教更为发展,因而天龙山唐代开凿最多,达十五座,可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大窟,上层有8米高的弥勒佛倚坐像,下层以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分別为乘象的普贤和骑狮的文殊。造像丰腴、优雅,手法细腻。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天龙山造像的艺术水平在同时代其他石窟之上,生动显示了石窟艺术由北朝向隋唐转化的进程。可惜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难以置信的盗凿破坏,大批精品流失国外。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北齐神武帝高欢(496-547),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东北;也作绥远固阳),成为鲜卑化的汉人,为东魏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领渤海王,掌军政大权。他以晋阳为基地,东征西讨。《北齐书》:“并州平。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神武自发晋阳,至此凡四十启”,“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十月壬辰,神武西讨,自蒲津济,众二十万。崩于晋阳”。其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其为太祖献武帝(后被改尊为高祖神武帝)。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尔朱荣的部下高欢反戈讨伐尔朱氏,立渤海太守元朗为帝,攻占晋阳后,“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掌握了北魏的实权。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永熙三年(534年),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孝静帝,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城。但高欢并没有忘记这块使他发迹的土地,将晋阳定为东魏的别都,保持很高的政治地位。高欢在晋阳执政16年间,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时在晋阳城中兴建了“晋阳宫”,同时也选中了距城约10公里的天龙山这块风水宝地,修建避暑离宫,并开始开凿石窟,拉开天龙山佛教史的历史序幕。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北齐文宣帝高洋(529年-559年),字子进,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550年—559年在位),在位10年。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北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鲜卑化的汉人。在位初年,留心政务,削减州郡,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加强兵防,使北齐在很短的时间内强盛起来。没过多久就腐败起来,整日不理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在位后期对人民的压迫极重,腐化的生活缩短了高洋的寿命。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高洋逝世,年仅30岁,葬于武宁陵谥号为文宣皇帝,庙号为显祖。高洋死后,北齐统治阶级内部愈来愈混乱,最终为北周所灭。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后,仍以晋阳为其行政之所。高氏父子及北齐诸帝都是十分崇敬佛法的皇帝,在他们的统治时期,晋阳的佛教活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北齐文宣帝高洋效法他的父亲在天龙山重修避暑宫,创建仙岩寺,继续开凿石窟。孝昭帝高演也于皇建元年(560年)在天龙山上创建了天龙寺,后改为圣寿寺,天龙山之名由此而始。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高欢父子在天龙山开凿石窟的活动,成为太原西山地区多处大规模开窟造像的先河,如蒙山开化寺大佛、龙山童子寺大佛以及姑姑洞、瓦窑石窟等,都是天龙山石窟开凿后的延续。太原作为我国古代石窟造像集中的区域之一,天龙山所拥有的历史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隋代初年,突厥虎视中原,为防御外来人侵,晋阳被列为隋朝的军事重镇,隋文帝派他的儿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晋王,镇守晋阳。杨广也笃好佛教,曾迎请名僧智凯为其授菩萨戒,即位后又大造佛寺,风格独特的天龙山第8窟就是他在任晋王时开凿的。根据洞窟门外左侧《石室铭》记载,此窟开凿于隋开皇四年(584年)是天龙山众多造像中唯一的一座隋代石窟,也是唯一有明确纪年的洞窟。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太原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国五)(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