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县城 这是当年的峨眉火车站,这个火车站原本是成昆线上是很普通的小站,但因这里有铁道部的大单位,故享受到三等站的待遇,火车路过这里都要停。从成都来如果错过了这站也没关系,7分钟后的燕岗机务段一样停。 下面是峨眉县城的一条街,记忆里像是老城南门洞外的儒林街,是当时比较繁华的一条街了。 当时这里刚沐浴“三中全会”春风没多久,人们刚开始念想换点比较时髦的衣服穿。所以街上卖衣服的地方最是热闹,那时候小贩们走单帮贩些广东南海扎的牛仔裤就卖得很好。 那时县城跟其他四川城镇一样,有很多茶楼、小吃馆。我每次到县城都要去吃两份“蒸肥肠”,喜欢那种跟麻辣豆腐干绵香不一样的生猛的辣。那时街道名、店铺名,除了“人民旅馆”、“人民百货”之外,也保留许多文雅别致的字号,那些字号没有时下北京城“王府”、“帝都”、“御城”、“东方曼哈顿”那种霸气,而是柔柔地还透出老庄的味道,彰显着四川特有的文化底蕴,也值得去品味。 红珠山 此图是峨眉红珠山宾馆的四号楼。据说很久以前佛路过时遗七红珠于地而化为山,落下一片风水宝地成。那里藏风敛气,松涛低吟,鸟栖兔藏,晨雾蔼蔼,晚风柔柔,不但是避暑胜地,还是谈恋爱的好去处呢。 当时红珠山宾馆是唯一涉外宾馆,国内客人旅游开会一般住在门口的5号楼,不能算进入真正的红珠山宾馆区,外宾则住最深处的9号楼。去9号楼时路过一口莲池旁的一栅栏门,能看见一排简易的房子,很象值班人员的工作、休息室的,那就是四号楼。 四号楼就是蒋介石在峨眉山的官邸,是红珠山宾馆的“祖庭”。蒋介石在这所房子里,听看门的老大爷说一共住了三个多月。那位老大爷小时看见过蒋介石坐滑竿呢。背着“人民公敌”骂名跑到台湾去的蒋介石或许没想到,他在峨眉山的官邸,这边还替他保留着。 紧挨着四号楼几十米是一栋四周开阔、独体单层带花园的别墅,那就是七号楼。这也是一栋身份特殊的楼,接待过不少国家领导人,以前全国人民批白猫黑猫的时候,邓公小平比较清闲游了峨眉山也在这住过,待邓公成为第二核心后,就更尊贵了。那时那道栅栏门里的都不对外开放,我有幸参观过七号楼,陈设整洁朴素。(可惜没有找到照片了) 报国寺 下图是峨眉山的报国寺,这当然是峨眉山现在的王牌寺了,它的前身是“会宗堂”,供奉儒、道、释三教的---这点很特殊。后来佛教繁盛,将前两位挤了出去,就由“堂”改“寺”了。“报国寺”是清.康熙年间改的,延用至今。 当年蒋介石的“军官训练团”就在这里面上课。现里面还存有蒋介石的手迹。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所以报国寺里有单独的“普贤殿”(图在首帖),下图是普贤殿里普贤菩萨的金身。 报国寺在春节时有庙会,十里八乡男女老少都来,那时门前人如潮涌。平时也是游客比较多。 图上这些MM还没进山门,赶紧先在门前唧唧喳喳列队留个影,也是一道风景。 这是在凤凰堡旁边拍的,左前的房子是卖工艺品的。门前就是停车场,不大。 凤凰堡有个六角重檐钟亭子,匾书“圣积晚钟”,此钟是峨眉山被誉为“巴蜀钟王”的珍贵文物,明代嘉靖年间募铸。它原不属于报国寺,是另外一叫”圣积寺“的庙器,后来圣积寺毁了,便将此钟移到这里来保护并供参观。 圣积寺原址在峨眉县城(今改市了)外西南的马路边上,十多年前时那里还是一座工厂,现在不知道了。在马路边能看见原寺遗留的一棵大古黄桷树。 这是那时刚修建的峨眉山博物馆,就在凤凰堡旁边,不过当时没什么展品,可以免费参观,也有客房供游客住宿。这个角度是在凤凰湖一船上拍的。 图上这为老人名叫赵修舜,是位老装裱匠,在凤凰湖边的峨眉山博物馆工作。赵老爷子手艺精湛,做事严谨,裱得一手好画外,还有一门绝活儿,能使残损古画恢复光彩。他和他哥哥同为“西南(含西安)四大裱家”,深受四川画家们的尊敬。但国营单位钱少,老爷子的徒弟象走马灯似,来一个走一个,出去当掌柜子去了;只有他的小儿子一直跟着他干那怎么也干不完的揭板磨砑。 报国寺后的凤凰坪,原叫“宋皇坪”,传说轩辕氏访天真皇人的授道台遗址就在这里。我上去时除一户农家外,就是一片荆棘,其他没有了。这里和纯阳殿咫尺却无路难于过去。 伏虎寺 从来凤亭顺着瑜珈河边的柏油路两公里多便到伏虎寺。伏虎寺的“伏”,倾向作“卧”、“俯伏”解的,不作理解为“降伏”的伏。 伏虎寺地出峨眉山进山口,连绵百余里的峨眉山古今出入只有两个口,一是这个“虎口”,另一个是“龙口”——龙门口。 伏虎寺建寺以前,此地原有座“龙神堂”,看游记明末时还在的。 这里树木茂盛,植物品种很多,也有化石级的古老植物,随便往水沟看,就能发现象“一滴血”这样观赏性强又能入药的草。象很出名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这里就有。不过没找到“桫椤”的片子,下面给大家看看伏虎寺的楠木。 有很多一个人围不过来的大楠树林,没见过楠树的人可以过来仔细看看。伏虎寺的植物保护得好,得益于这里的“布金林”曾是皇帝御禁之地,没人敢伐木打草。峨眉山还有一林也是御禁林,在白龙洞附近,叫“古德林”,树木也很好。 如是步行,过了伏虎寺的牌楼,就要过三座木廊桥。伏虎寺前的三桥很出名的,风景也很爽心爽眼。第一座桥就是下图的“虎浴桥”。
这是通往布金林的最后一座桥-----虎啸桥。 过了虎啸桥,转过几个幽幽的拐,豁然开朗时就能看见这座牌楼,牌楼后面再拾级就是“虎溪精舍”了。这里是很值得留连细看的地方,旅游时不可错过。 牌楼前面两摊,是卖凉粉、凉面的摊子,这里不准生火,想吃抄手、豆花一类的这里没有。右后的是拐杖和草鞋,左后的是特产中草药,诸如天麻、田七、黄连、竹黄、锁阳,雪藤一类的,其中峨眉山的天麻最有名了。后来有些摊子的田七开始也不纯卖本地产的了,从云南文山州进的货,偶尔摊主也会蒙蒙人说天麻是野生的。峨参也很多,没病也用得上,适合送礼,买的人也多一些。 峨眉山的黄连,比较特殊点,当地人叫它“鸡脚黄连”,是草本蕨类植物。干品泡水就可以喝,很苦喝了也很舒服。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山上有种叫“葛衣”的,能解酒,听说效果蛮好。好杯中物的人可以试试,含着它或许还能象丘处机斗江南七侠那样和人斗酒呢。 这位是在伏虎寺摆摊子的峨眉山山民,这老爷子拿起斗笠并不是为了遮挡阳光,而是因为我手慢,让他看见相机对着他了。从图上大家可以看见,这位老爷子卖的就是那几根6角一根的拐杖和几双8毛一双的草鞋,商品这么简单。当然一天也不见得能全卖出去。这种拐杖确实是峨眉山的特产。其他旅游区如泰山、黄山也有卖这种拐杖,那都是峨眉山运去的,我在马路桥看见作坊工人刻“黄山旅游纪念”时问过。 伏虎寺是属于密宗的,和报国寺的禅宗不太一样。而且这里是座比丘尼姑庵,这里的尼姑里有铁镜寺比丘尼佛众学院毕业的。 我特别推崇此寺的建筑,既不违反佛教建筑的规定,又突出本教的地位。对台阶的应用也令人叫绝,而“离垢”则更是精妙了。 图中背向的老嫗记得是一老尼。当时峨眉山归国营旅游局经营。绝大部分收入,包括寺门票收入也归旅游局。寺里的旅游商店也是旅游局开的,这位老尼只好到门口或佛堂来卖点挂链、香袋、香纸烛之类的东西,也算是给寺里增加收入。 以前曾和报国寺方丈坐聊过,该方丈也是“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当时还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是解放前北京佛教学院毕业的。他说他当时最迫切、最致力于的工作就是要争取更大的佛教文化交流的权利。 后来没多久,旅游局就在解脱桥、五显冈和净水立了收票亭,开始收取大额山票;报国寺也开始经常联合伏虎寺开法会了。猜想是那老方丈胜利了的缘故吧。 萝峰庵 游完伏虎寺,别着急出寺,从华严塔旁边上山,在一片美丽的竹林间小路曲折蜿蜒而行还能到另一去处。下图就是那去处之一,叫[萝峰庵],萝峰庵废了许久,此处古楠参天、竹浪叠翠,却正面又视野开阔,一所好去处。图中的萝峰庵是刚重修起来的,还没和尚搬过去住,只有一山民父女俩在那打理。 这么好风水宝地,当然还有其他的用处,重修萝峰庵时在其后面也修了“海会塔”。说得白点就是放已逝僧人的骨的。 法租界 从伏虎寺、过凉风桥,溯瑜伽河,一路的风光在峨眉山也算是比较好的一段。到解脱桥时不要过桥,而往左边的山路继续溯流而上,这里已出旅游路线了,游客不会到这边来。我当时也是信步走向这边的。 解放前这里有一片“法租界”。 我没打错字,是“法租界”---法国租界。这里风光优美,气候适宜,红毛腿长,早在康熙年间就跑到这里来了。 优美到什么程度呢?我讲一听来的故事:当年修成昆线时,时任铁道部吕部长到一线视察,顺便游了趟峨眉山,当将军走到这里的时候,被这里的风光迷住了,想起了林副主席的“三三线”,便下令将当时地处唐山的铁道部宝贝“唐山铁道学院”(入川后改“西南交通大学”)搬到这里来。 当大型施工机械轰隆隆开到这里的时候,不知道是否环保意识好还是当时没拆迁法,当地山民纠集起来,拿着锄头、镰刀,和推土机对峙,誓死保卫家园。推土机只好退避三舍。 所以现在这里还是山野。 虽着山势的升高,瑜伽河河床却不怎么升高,慢慢地成为一峡谷。当我听见擂鼓般的声音,循声寻去,从树缝里看见一练瀑布。该瀑布是我在峨眉山看见跌差最大的瀑布了,当时晴天水少,本打算大雨后再进沟,但一直没机会。过了瀑布处沟又浅了,一路风景不错,忘了走了几里地,过一失修破落的廊桥后,看见了一村落。这里没游客打扰,老叟儒雅,小儿乖张,很安静的一村庄。村民告诉我这里叫高洞,原先有座“新开寺”,那时常有外人来,寺现在废了。解放前这里有许多外国佬修的小洋楼,夏天住满了红毛,也早拆了。这次拍了不少,今剩的只发现两张村里的民居和几张沟里的。 离开村庄继续往山垭走,这里梯田不少,好走。也发现瑜伽河下游水少是因为这里山腰有条蓄能引水渠截走了许多上游的水。最大的发现是这里能看见峨眉山金顶、千万佛顶的全貌。顺旅游线路任凭走完全山也无一处能看见全貌的,除非到附近的高桥镇去。拍照这里比高桥镇要好。我看见那次天气不行,金顶那也没云海,乌涂涂的,镜头也不够长,但也叫我激动了一阵。我拍了许多峨眉山,没拍到能体现峨眉山特征的大景片子,甚至,也没看见过这样的片子。后来不玩相机了,也一直为此遗憾着。如果路过的那位DX想拍峨眉山,推荐到这里来,拍张金顶的全景图。另外顺嘴一句:如果想拍峨眉山自然风光的,建议去两处,一是这里的高洞,二是牛心寺后的石笋沟。 万年寺 峨眉山的文物,最出名、最重要的当是万年寺的铜普贤丈六金身了。此佛像是宋太宗兴国六年时敕造的,有一千年多了,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级的,所以当时就挂了“严禁拍照”的警示。 现在这样的万年寺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它除了有一尊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外,就其奇特的建筑也使它出名得不得了:大殿顶是无梁砖穹顶,当地人叫它“锅盖儿顶”,全国独一份。 自五代佛教在峨眉山奠定地位以来,万年寺一直是国内的大寺,宋、明时地位显赫。如今报国寺显得比其出名,是清康熙之后,尤其是近代交通便利,报国寺占尽地理的缘故。万年寺前身就是“普贤寺”,是普贤的本寺”。 此塔是万年寺的法师的塔,碑上有铭。是独处的塔,级别是比较高的。说明本法师生前也是有地位的。 挑山工 峨眉山山上的山民户口好象比较复杂,有有田可种的,是农民;也有没田种的,则有点象城镇居民。十几年前那时还不兴“农家院”,谋生除有“正式工作”外,就是采山货或摆个摊卖点东西了。而壮年男子一般就是担当力夫。力夫也是峨眉山的“传统”行业,很久以前就有了,背物资、背人、抬滑竿等等。听说山顶的电视台,就几乎是人背上去的。图上的是背石头。因为山上不允许随便“就地取材”,有些地方修台阶或搭设房舍就得到很远的地方去背石头。 这张也是背建材的,记得是在钻天坡那拍的。图中力夫的背具也可以用来背人,坡上还有一位,正将手中的T形杖搁在背具下作简短的休息。 神水阁 峨眉山地区的水都很好喝,喝惯白开水的人甚至都忘了茶味。水质最好当数神水阁了。23届奥运时最出名了,被誉为“东方魔水”。许海峰能打出那漂亮的一枪,也许是因为喝了那魔水吧。后来,就逐渐被人忘了,如果当时有人替它想个“峨眉山矿泉,有点甜”广告词,或许不至于这样。其实该矿泉水在很早以前就出名了,“神水通楚”的故事就不说了,晚清至民国就有专门每天给山下租界的外国佬送水的职业,而每年夏天,该寺庙以及附近的农家也住满了住不了租界的红毛,那农家该是”农家乐“的鼻祖了吧。听说这些皆是有”神水“的缘故。这里的山民是我觉得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这里先富起来还有个原因,是这一带盛产白蜡,而且质量好,在清康熙年间就替国家创外汇了。
山路、猴趣 登峨眉金顶,有两条路,一是从万年寺爬观心坡经华严顶过九显岗,这条路多走峰脊,路短些;另一条是从清音阁溯黑水河走洪椿坪杂遇仙寺后会九显岗,这条路走的是山谷,路远点,但风景好,有的看。洪椿坪是我觉得峨眉山最好的两个去处之一,心观好但拍照难。有人说老蒋住过这里,其实住这里的是主席林森,不是老蒋。林森住这里时还在庙前挂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子,也在这里接见过外国使者,听起来有点不伦不类而且凄凉。但有这殊荣的寺庙我看也只有洪椿坪了。夏天的时候,过了这里就开始有猴子了。 爬山爬累了,歇歇脚,与猴同戏,确实很有乐趣,这也是峨眉山比较特有的一道景观。记得85年开始,山民发现了“商机”,在洪椿坪开摊子摇玉米花,便宜又大碗,猴子也不挑,逗猴子的人就更多了。 逗猴子其实很忌讳“逗”。很多游客喜欢把着袋子一个一个地掏,想得多更多的乐趣,结果一般是自找麻烦,猴儿爷没耐心陪着玩,会伸爪抢袋子的。象图中这位老兄就很好,将袋子藏起来,掏出一把还装出很诚实慷慨的样子,摊开手掌,猴子也就摆出一副斯文样来开展“互动”了。旁边那只猴子还向他投去感激的目光,象是说:“好人哪”。 我在峨眉山的期间,报国寺前的照相师傅给我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山上的猴王“独眼龙”,威猛凶残,动辄伤人,不把人类放在眼里,简直就一黑社会猴老大,它的一只眼就是竞选总统时打架打瞎的。由于独眼龙太不像话了,让当地政府很难堪,于是公安局发出檄令:武警战士、公安、山上的猎人...反正不管是谁,只有有能耐的就行,看见那“独眼龙”可以先斩后奏,就地正法。但那檄令发出以后,独眼龙一看来真格的,不露面了,这回山里的猴儿们又没了猴王。山中无国王,于是闹分裂,裂出许多帮派,各派各自选出类似诸侯的小猴王。各派之间划分了各自的领地,界线分明。如果落单的猴子误闯别猴的领地,是要受到遭群殴的处罚;如果猴群越过界线,则可能发生战争的。现在就是这种局面。有了界线,由于地域不同,在猴子世界里也就有了贫富差距。生活在洗象池那的猴子,由于有两路登山客的人气且由华严顶来的首次见猴,加之洗象池和尚又有喂猴居士的好习惯,就显得雍容富态,穷极懒惰,能几只一起委在冰面上白天睡到太阳落山晚上接着续;洪椿坪靠近山下的游客多,那里的猴子生活也比较好;而在九老洞至遇仙寺一带,游客稀少,即使看见猴子也少了新鲜感,这里的猴子日子就不太好过。 后记: 离开峨眉山时还有几个遗憾。 一是上面说过的没拍到峨眉山的全貌的片子; 二是想探峨眉山后山,就是金顶下面。以前还准备了一下,没伴没成行,听说那里的原始森林里野猪出没; 三是没探过三霄洞,该洞解放前还有香火,自发生大爆炸,死了很多人后,断了香火被废了,没向导已是踪迹难寻; 四是两探九老洞失败。一探九老洞时因为歧洞太多,钻了许多冤枉路,耽误许多时间,又因准备不足,在照明饮水食品困难时失败退出。但也见了不少东西,印象比较深的是知道了人死了不是都变成白骨的,里面光绪年间的骨骸都有(死者自留题字,可知),骨头是呈暗红色的。后来听说时有游客钻九老洞而死在里面,当地政府决定要炸洞,只留一小段主洞。又决定赶紧去,纠集了5名同好,赶着冰雪封山也去了。这次有上次的经验,一路逆着空气流动的方向前探,但后来遇到一个只容一人爬过去的洞口被一具死了近一年的尸体堵上了,里面尸体腐烂得慢,腐肉看样子已经收拾不起来了。谁也不知道如何移开那堆腐骨肉,又失败而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