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年答疑(1):学习十二问

 空有一生 2017-01-19

Q1. 如何找个好师傅?

Q1:开智部落阅读的经典《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的前言提到,「学徒的师傅本身如何通过充当合作学习者而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掌握的技能又是如何因此而改变的?」,在开智部落这个共同学习体中,我无疑是学徒身份了,而师傅的角色最适合的担当者非阳志平老师莫属,请阳老师给予解答。

答:这个问题是成都一位建筑师同学提的。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个思维误区,不少人喜欢找网上的导师,比如他在网上看到阳老师的文章,他认同阳老师的文章,就把阳老师认为是他的老师。这并不是认知学徒制,阳老师也并不是你的导师,这是一个常见的思维误区。你在网上认可谁,一定要跟他见面。跟他见面之后,你会推翻自己错误的假设,对方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厉害,也有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厉害,即使如此,对方依然不是你的导师。什么是导师?你和他一起工作,缔结了心理契约,共享了心智模型,结成了利益同盟军。  很多人把网络社群看得比身边的人际关系更重要,这无疑是南辕北辙。

说几个例子,来看看学徒与导师如何互动。第一个例子是安替,他在2002年左右来北京工作,在《追时间的人》一书中介绍了他是如何成为顶级新闻人的经历。他并不是在网上认了一个导师,然后就去跟着这个导师去学习,而是跟着他身边的导师老莫(莫之许)学习。他竭尽全力模仿他,这使他很快在半年时间,从一名学徒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新闻人。第二个例子是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大三大四时,一直跟着一位论文引用率位居中国前列的心理学家工作,那几年成长蛮快。

各位不要太把网上的导师当一回事。它传递给你的信息会失真,身边的导师更重要。来到时间源头,你拥有更多机会,碰到一些好导师。当然,有一些同学由于各种原因,身边找不到导师。那么网上导师也能稍微有一点点用,但是你和对方最好还是要形成紧密的一对一而非松散的一对 N 的关系。这种才能称之为导师,才会深刻地影响到你技能的变化。更具体的论述,可以参考我的一篇旧文:《互联网时代的学习》。

Q2. 学习的微观经济学

Q2:同样在《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书中前言读到:「师傅对于促使学习发生的有效作用,不是依赖于他将自己概念反复灌输给学生的能力,而是依赖于他有效的管理,能为学徒成长提供给养并参与分配的能力。」阳老师对于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学习始终有两种,第一种是个体的学习,第二种是社会化的学习。《情景学习》这本书是认知学徒知识谱系图中的经典。认知学徒制更偏第二个视角,它注重你自己如何跟别人连接。除了第二个视角之外,大家还要格外注意第一个视角。在没有任何人跟你协同的情况下,你如何获得反馈,如何成为大师?这个领域的研究,在认知科学中被称之为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注意,断句是这么断的:「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而非「学习-微观经济学」。

什么叫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说个例子吧。我有个前同事毕业于北大教育学专业,他孜孜不倦想改变中国乡村教育。当年在北大就读硕士时创办了平民学校,离开我这里之后,加入了一个乡村教育项目,致力于给乡村学生提供平板电脑。我常常感叹他的精神,整个社会这样有趣的人很少了,但我并不认同他的做法。

这是重方法, 发平板电脑,或者改变教育制度,更像宏观经济学家喜欢干的事情。认知科学家不是这种风格。他们常常思考成本最小的方案。如果你告诉农村孩子一个学习小技巧,比如对学习的时间、地点、次序、内容进行微调,能否提高农村孩子的学习效率呢?这种从个体学习视角入手的新学科,就被认知科学家称之为「学习的微观经济学」。当然,今天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新学科中的一部分内容,也叫「必要难度理论」。

接着再说说社会化的学习。导师更多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人。导师他整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他在如何取舍如何解决难题,这些内隐知识是通过书本学习感受不到。我在《构建优雅的知识创造系统》中指出了,生成新知识,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有四种形式,如下图所示:


导师干的事情就是不断创造一个有利于生发内隐知识的「场」。如下图所示:


《情景学习》一书中将其称之为「养分」,恰到好处。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改变制度,先从微观的学习习惯、知识创造系统入手。

Q3. 每周读一章书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么?

Q3:在自己的认知中一直对「未完成」产生质疑,感觉一本书读完,和没有读完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我在写这段文字时,清晰的知道这种认知偏见,但是每周读一章,然后开始读下一本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帮助呢?我们会不会走马观花呢?请阳老师解答。

答:有两类学习者,第一类是初阶和中阶学习者,第二类是高阶学习者。对初阶学习者来讲,每周一章书反而是更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初阶学习者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好的知识积累。假如他此时死磕一本书而非主题学习,尤其是像开智部落来阅读比较难的书,那么他一年能读懂 5~10 本书可能是心力极限了。但是这 5~10 本书中依然有绝大多数他是读不懂的。

开智部落的方法则是,鼓励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主题学习,每年挑选一个大主题,每个季度挑选一个小主题,每个月则精读这个小主题下的一个流派的著作。假如这个时候,他每周只精读一章,一年下来极有可能能阅读 40 本难书,通过这 40 本难书的训练,他的学习效率能得到极大提升。并且各位同学已经普遍发现了,知识源头更易相通。拿作家部落来说,上个月先读完艾柯,你会发现艾柯引用了卡尔维诺;而本月你读卡尔维诺,又会发现卡尔维诺引用了狄金森。而开智部落启动典礼上,我在《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中详细介绍了狄金森。


人类大脑的抽象与自动脑补能力比你想象的要强很多,所以不用担心书没有读完。伟大的作家普遍会跳读,这种读书的方法,我将其称之为信息抽样读书法,具体介绍参见我的老文:《读书与心智》。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类似于《适应性思维》、《形式综合论》这些书的难度不小,极有可能你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这很正常,尤其是很多没有读难书习惯的同学。但是只读一章时大脑认知负荷很小。一章往往由 7~20 张卡片构成, 40 张卡片能够覆盖一章 80% 以上知识点,这样的话,认知负荷就变得很小。因此这里给大家的一个建议是,一般来讲,一天写 3 张卡片,一周写 15~20 张卡片,任意一本难书,通过这种方法永远能够上手,并且在读的时候不容易睡着。

以上是针对初阶和中阶学习者,但是高阶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又有不一样,假如你有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位高阶学习者,拿我自己来讲,读一章和读全本书变得没那么重要,我有时候会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有时会读几章。这个时候快速阅读和精读两种方式相互交错,我在《读书九问》中将其称之为:冷读热读法。

总的来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 10 年以上的方法。也不用担心走马观花,只要你能用自己的话每周写 15 张卡片,并且能把这 15 张卡片讲给开智部落的小伙伴听,就几乎不太可能走马观花,读一本书反而更容易走马观花。

Q4. 如何更高效地检索科学文献?

Q4:在阅读阳老师的《阳志平谈谈判技巧》一文后,我尝试搜索「运营主题」方面的一手信息(高被引学者 Paper,专著,HBR报道)。在 Bing 学术、Wikipedia、HBR、豆瓣、Amazon,三大类引擎上进行搜素,想找到这三大类引擎上都提及的学者、Paper 和专著。在此过程中,我把关键词「运营」翻译成 Operation Management,同时在有关 Operation Management 的 Paper 里选择了一批相关关键词进行检索。之后,我得到了 3 位高被引学者姓名、5 篇 Bing 学术与 Wikipedia 都提及的高被引文献、1 本豆瓣没人写过书评的专著。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是「Bing 学术与 Wikipedia 都提及的学者与文献较少;HBR 对高被引论文学者的采访报道也很少。」
我对这个成果不满意,因此有以下疑惑:

  1. Bing 学术检索出的高被引学者,却在 HBR 上没有一篇相关报道,这是否有些反常?

  2. 当搜索主题词时,发现 Bing 学术与 Wikipedia 重合的学者与文献较少,这是因为该主题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还是因为使用搜索词不够准确?

答: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这位同学已经明白很多高阶学习者掌握的技巧,但是她使用的关键词有点太琐碎了。这种现象在初阶学习时容易发生, 比如「谈判」是一个好词,但是「运营」不是一个好词,它还不足以构成一个研究领域。

怎么去改善这个关键词呢?第一个方法,要对人类的知识谱系图心中有数。比如美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大概有 3600 多个,这个学科分类在各位同学申请硕博专业时有可能会接触到。这种学科分类会有一定帮助。尽可能以学科为单位来检索,比如「谈判」,它容易构成一个大的学科中的二级命题,但是「运营」这个词不成立。此时需要改一改,用相关的学科去检索,能得出更多更好的知识体系。

拿几个相关的学科给大家举例,第一个是「人类功效学」,第二个是「市场营销学」,第三个是「社会心理学」,那么你顺着这几个学科去检索,会发现很多实际上是「运营」的事情。比如说这是我今天在看的一本书《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它是《影响力》作者西奥迪尼写的一本新书。这本书表面上跟运营一点关系都没有,实际上是运营人员应该掌握的。因为整本书都是社会心理学家在谈怎样影响别人。


微软学术和 Wikipedia 的重合学者较少,这个正常,请以 Google 学术为准,Wikipedia 没那么源头,它比较合适跨界学习。但学界不鼓励直接引用 Wikipedia ,更有价值的是 Wikipedia 词条下面的参考文献,顺着它可以找到更多、更源头的知识。

说个合适初阶学习者的技巧:融合学习。你可以把 Wikipedia、Google 学术、 YouTube 交错使用。YouTube 是视频,在理解一些困难知识点,比如人工智能中的某一种算法,你检索一个视频比你自己看文字学习效果要好。同样的,类似于「工作记忆」,看一下 YouTube 上巴德利老师的讲座比你自己闷头学效果好。

同样的,你还可以在 Google 图片中用一些英文单词去搜索,比如说你要尝试理解「元认知」、「必要难度理论」、「适应性思维」,这些都是有一定难度的知识。这时,你在 Google 图片中用相似的英文单词搜索一下,会得出一些漂亮图片,一图胜千文。西蒙他写过一篇论文,单独论述「为什么图片比文字信息传达效果要好」。这种借助于互联网丰富的多媒体来加速学习的方法是丁健老师首先发现的,他称之为「融合学习」。

Q5.哪些书可以提高科学素养

Q5:阳老师曾经说过,怕部落里面的成员基本的科学素养不够,那哪些书可以提高科学素养?

答:虽然今天是一个强科学主义时代,但多数人最缺的依然是「科学训练」,太民科太民哲太鸡血,可能是通病。即使有的同学受过 Phd 训练,但是跟科学素养是两回事。科学素养具体表现是善于独立思维,知道定义-验证-质疑这套方法论,知道怎么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有知道怎么查找相应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思想。

有哪些书可以提高科学素养?开智部落的通识部落第一个季度所有的书都是跟科学素养相关的,豆列在这里: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5345711/


通识部落的第一本书《这才是心理学》,它是一本提高科学素养的神作。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大作家的书,对提高科学素养非常有帮助,一个是卡尔·萨根(Carl Sagan),今天绝大多数小朋友没听过他的名字。我非常推荐大家看看他的书,比如说「开智正典」中收录了他的经典作品《魔鬼出没的世界》,此书形象生动的批判了伪科学。除此之外,像道金斯、丹尼特、斯坦诺维奇、平克也是科学素养非常好的人,可以读读他们著作。

Q6. 我可以阅读译作吗?

Q6:杰作与神作应该阅读原版书籍更好吧。译作很可能因为译者的水平而参差不齐,甚至可能翻译错误,而且至少有一部分语言是无法翻译的。开智部落每月的阅读书目,如果直接去阅读英文书籍,担心可能会看不懂(杰作和神作更难),进度跟不上;另一方面,也担心不知道那些领域的术语,即使知道了大概意思,也不知道准确的国内相应的术语用词,进而也不知道伙伴们的卡片在写啥,无法交流。当然部落并没有要求看英文书籍,只是从大时间周期角度来看,还是看英文原版书籍比较好。毕竟有个不争的事实是,英文是科技文献量最大的语言。所以,我想问阳老师以下几个问题

  • 看译作会不会造成理解偏差,甚至错误,影响对某一领域的学习?(有点不信任译作,觉得就像是「演绎数据」了,不知道译者演绎得是否正确)

  • 对于英语初阶水平(国内英语六级)阅读著作、杰作、神作原版英文书籍,有没有什么建议?该从何入手?

答:我非常鼓励读原版书籍,但是不少小伙伴的英文阅读能力暂时还没达到流畅阅读原版书籍的能力,这时,你知道这些思想,比你不知道这些思想要好。假如你能够直接读原文,非常鼓励。开智部落的第二年我计划开启一个行动,到时候经过第一年阅读这些人类历史上的经典神作,各个小伙伴对于难书有感觉了,在科学术语上没有多大的问题了,明白这些思想是怎么回事了。那么开智部落第二年有可能会召集一批英文非常好的老师,带着大家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及其相关论文。

到那个时候,更多是通过阅读英文原作和论文,提高自己的阅读习惯。同样明年 4 月启动的开智黑客部落,它也是直接阅读人工智能最新英文论文为主。大家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因为英文阅读能力不难提高。一般来讲,你读上 100 本以上英文好书,你的英文阅读能力就会上来。


英文初阶水平,如何提高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建议如下:

首先,重读一本最改变自己认知的经典著作的英文版。比如你从「开智正典」中最有感觉的书入手,那本书,你当初读的虽然是中文版,但是读得太激动了,觉得人生被改变了,那么再读英文版,你依然会激动。

其次,从自己最喜欢的领域,挑一本国内还没有译本的著作。此时你不得不读英文书。又因为此领域自己很喜欢,能够找到阅读时的内在动机,更容易坚持下去。

再次,对英文读物进行分级。不要一上来就读超级难的英文著作。比如,《知识大融通》、《经验的疆界》、《适应性思维》的英文版阅读难度是 A 级;平克的系列英文著作阅读难度是 B+ 级;《成就,动机与目标》的英文版 Success 、《看见成长的自己》的英文版 MindSet 是 B级。刚开始,从 B级入手更合适英文是大学六级水准的同学。

最后,借助于 Anki 这个软件版去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笨方法学语言》,里面总结了如何学习任意一种外语的七个步骤。网址如下:http://www./psy/Learn-Language.html

Q7. 如何理解博观而约取,得鱼而忘筌?

Q7:在《工作谈第一季》第五章《元认知学习法01》这篇文中,老师提到中国的「博观而约取,得鱼而忘筌」在西方就是元认知,可是我想不通其中的逻辑关系在哪里?如何对应起来的?求阳老师解答。

答:无需精确对应。中国儒家是行动哲学而非精确科学。它的词汇是模糊的,和西方科学不一样,跟佛教也不一样。佛教很好玩,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前科学版。比如佛教里面讲 三千法门,它真的会给你解释第一个法门是什么,第二个法门是什么。类似科学诞生之后的「操作性定义」。

但是中国儒家不是那种思路,它注重的是用这种模糊的词汇,激发你对人类真善美的向往。所以说大家不要去抠中国各类儒家典籍中的字眼,它从根源上压根不追求精确定义,选择了不同于西方的科学主义路径。它是通过这种模糊的词汇激发了你的自主心智中朦朦胧胧的感觉,这种感觉促进你的行动。

Q8.如何理解直觉?

Q8:《工作谈》英才论(5)第4节提到「请不要轻易将直觉付诸语言」,这个直觉的范围是什么,是指个人梦想,奋斗目标,产品创意还是其他?能否多举几个例子?感觉我自己对这一点没什么相关体验和生活感悟可以参照的。

答:举个简单例子,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吧,比如说开智学堂的 App,最重要的创新是卡片模式。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到把卡片模式用到在线教育领域,这种东西完全是我的直觉产生的,那么你刚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你不能把这个东西表达得太具体。千万别去写什么文章来讲,开智学堂的在线教育模式和传统在线教育模式有什么区别,这样会严重地伤害你的直觉。 这是一个小例子,更多例子我以前写的文章《产品系列谈》,还有吉仁泽的《直觉》一书与克莱因的《如何作出正确决策》一书。


再给大家举个有趣的例子,我写文章非常快,大家注意到一个我写文章的细节没有?一般人写文章,有可能是这样,写完一个标题之后,他马上会定一个大纲,比如第一节写「为什么」,第二节写「是什么」,第三节写「怎么样」。他一旦定了一个这样的大纲之后,很快他的大脑会认为此事已完成,这时他这篇文章怎么也写不出来了,就开始严重拖延。

反之,在认知写作学课上,我给同学们讲过一个聪明技巧,使用性感词汇来作为组块标题。有时候当你暂时想不到性感词汇,你还可以用 1234567 来取代它,而不是用「是什么-为什么」这类逻辑很强的词汇。一旦你用后一种作为文章大纲,逻辑性变得很强,你的直觉系统会很难参与写作,最终都是你的算法心智在工作,这时你的写作拖延症会变得非常严重,同时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没有文采的日抛型时文。

总结一下,第一个写作技巧就是尽可能的用性感词汇;第二个就是当你实在找不出性感词汇,那么用 1234 也比用「是什么」、「为什么」那种表面上逻辑极其严谨的标题要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你写科研论文时,往往是你写作拖延症最严重的时候。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百分之百的科学论文纲要太严谨了,比如心理学论文一般按照综述、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讨论来写。你一旦把这个论文纲要写完,你会发现再也不想写论文了。下一次为了提高自己写论文的效率,可以像我当年写论文的时候一样,先写大量性感的卡片,然后再通过 123456 来拼接,而不是用标准的大纲来协作。当年我最疯狂的时候,一周拼接出六篇科研论文,这六篇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了四篇。

Q9.  直觉与可能的自我是什么关系?

Q9:保护自己的直觉(提倡不对任何人说)、和进行「可能的自我」的尝试(涉及对别人说)会冲突吗?阳老师,现在对这两件事产生很大的困惑,愿能得到解答。

答:这是两个不同概念。「保护自己的直觉」是指尽可能的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尽可能不把自己心中朦胧的想法告诉别人。「可能的自我」更多指的是发现自己的未来自我。前者可以参考吉仁泽的《直觉》与我的文章《工作谈:高阶模型》;后者可以参考埃米尼亚·伊贝拉 (Herminia Ibarra)的《转行》与《逆向管理》等书。我给《转行》写的推荐序:《转行》推荐序:如何转变职业生涯?


Q10. 如何教育初中生?

Q10:阳老师,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我个人觉得他们内在学习动机很难被激发,需要外部动机去刺激他们,鞭策他们。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主个性已经开始凸显,逆反心理严重。您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建议?我想知道如何能够让他们稍微不要那么抵触学习,特别是男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他们更容易接纳学习?

答:我建议这一位同学看一下《奖励的惩罚》,这本书是三联出版社出版的,还有一本《家庭作业的迷思》,还有一本书叫《无条件育养》。这三本都是「自我决定论」的一位重要研究者科恩写的。其中《家庭作业的迷失》特别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


Q11. 元认知与反省心智是什么关系?

Q11:元认知和反省心智的定义中都提到了对人类认知过程进行监控,想请教一下阳老师:元认知和反省心智的具体关系是什么?

答:这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元认知出自一位发展心理学家,美国院士 Flavell ,在 1976 年研究儿童心理表征理论时提出的理论。而反省心智是斯坦诺维奇在元认知,还有帕金斯的「反省智力」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这两者侧重点不一样。当然它们的根基都涉及心理表征。人类对事物会进行一级表征二级表征,在二级表征之后,就产生了高阶控制低阶这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有人把它称之为元认知,有人把它称之为反省心智,有人把它称之为反省智力。这是目前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常常研究的热门话题「心理理论」。

Q12. 初阶学习者如何修炼成高阶学习者?

Q12:通过阳老师的博文以及开智部落的学习,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种种不良习惯的危害,学着通过卡片的积累慢慢纠正自己的学习系统,知道好的学习系统应有的特征,也对高阶学习充满向往,因此想请教阳老师初阶学习者如何修炼成为高阶学习者?学习的不同境界有什么具体特征?是类似新手-专家-智者的划分?还是其它一些什么?

答:低阶学习者、中阶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修炼路径,可以参考「德雷福斯模型」。这个模型也是在波兰尼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这一本书中率先提出了人类的知识有两种,第一种是外显知识,第二种是内隐知识。之后德雷福斯在波兰尼的基础上,把专家学习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步骤。作者早年把它分成五个阶段,晚年他的另一篇论文中把它进行了修正。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从初阶学习者成为高阶学习者的路径,我未来有一本书中也会介绍我自己的分类体系。

阳志平

2017-1-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