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的史籍中,屡有“山东豪杰”之语。古代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包括黄河以北地区在内。山东豪杰是在隋末混乱的形势下崛起的寒门地主武装集团。换言之。他们是在隋朝末年大动荡的社会局面中力量迅速膨胀的山东地方豪强。所谓山东豪杰是以暴力形式及生其政治地位的。 隋末唐初的山东豪杰大略有三个系统:以窦建德、刘黑闼为首领的河北豪杰,以翟让、李密、徐世绩(李绩)为首领的河南豪杰,以秦叔宝、程咬金、徐圆朗、辅公祏、杜伏威等为代表的山东(今山东)豪杰。窦建德、刘黑闼为清河郡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初起兵时以高鸡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为依托,而后在乐寿和洺州建都,前后持续八年。 翟让、李密、徐世绩等起初以瓦岗山为依托,而后向荥阳、洛阳发展。山东豪杰三系统相比较,以窦建德、刘黑闼的河北豪杰的社会基础最为深厚,势力最为兴盛,持续的时间最久,因此也最具典型意义。 隋末唐初的山东豪杰是一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的集团。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指出,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的民族渊源是北魏早期的屯兵营户,在六镇起义后被安置在了冀、定、瀛、相、济、青、齐、徐、兖等内陆各州,其中尤以分散在冀、定、瀛三州的居多。北方游牧民族本就有擅长骑射、组织坚固、融军事与政治经济为一的传统,因此他们的后裔就自然会具有善战斗、务农业、有组织的特点。 陈寅恪又说,在隋末唐初山东豪杰三系统中,以翟让、徐世绩一系统在唐初政治上所居地位最为重要。徐世绩等人后来依委于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之间,参与玄武门之变,在李世民即位之后,山东武力集团又与关陇武力集团相平衡。 不过徐世绩的作用是在唐朝对王世充、窦建德的抗衡中以及唐朝内部齐王与秦王的抗衡中突显出来的,比之窦建德河北豪杰直接与唐朝分庭抗礼决一雌雄是全然不同的。徐世绩河南豪杰的作用是仅对唐朝而言,窦建德河北豪杰的作用则有关于天下的归属。 山东豪杰和关陇集团最后被武则天基本上一网打尽,随后中国真正进入科举世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