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书的结构

 看看书如何 2017-01-19
写一篇博文容易,但是写一本书难,一篇博文是一个知识点,但是一本书却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书有章节,有脉络,有故事的动态发展,也有结构的静态呈现,所有的内容要能够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往往是最难的事情。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只可慢读细细品味,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能够真正让读者走进来切身感受的小世界。

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么就拿一间屋子来类别下一本书。

一间屋子有衣柜,有茶几,有电视台,也有书桌,他们都陈列在一间屋子里面。每间家具往往都有自己的功用,如果把各个收纳的家具比如一本书的各个章节的话,我们可以看到。

当进入一间屋子的时候,表面看着非常整洁,但是当我们打开书柜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放了衣服,或者是打开衣柜的时候里面确有一双鞋子。有些书籍往往如此,虽然分了大章节,有了初步的分类,但是每个章节里面的内容确和章节分类不匹配。或者说虽然进入到衣柜里面全放的衣服,但是我们看到衣服,裤子,冬天夏天各种衣服全部混杂的放置在一起而没有很好的收纳。这就好比一本书虽然分了章节,每个章节里面讲的内容符合基本的分类特性,但是章节里面的内容往往零散而很难让读者找到线索。

当我们收拾屋子的时候经常出现上面的场景,为了快速的收纳好,往往把所有的物品按大类一股脑的赛进箱子货柜子里面完事。表面看起来很整洁和干净,但是要真正去找寻一件物品的时候却相当费事。

书仅仅有基本的分类是不够的,这种分类后在章节和章节里面内容间的静态逻辑呈现上往往就不是完整的。当然你可以说很多随笔和散文集本身就没有完整的结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随笔和散文,更多的书仍然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这类书一定不会带给你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很难真正系统化的去阅读和理解。但是这类书的好处往往是快餐式的一种消费,就如当我们打开衣柜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双1年前买的球鞋,穿上了还很合脚,马上去公园里面跑了几圈感觉很爽,这本身也算是一直价值回报。

如果我们喜欢收纳,可能就会更进一步,除了做好表面功夫更加的注重内在的整理,比如我们在衣柜里面还增加了很多小的收纳格子放分类存放,也比如我们在厨房购置了一套调料瓶贴上整齐的标签等。即我们把分门别类做到完整和准确,所有的物品都有明确放置的地方,我们在需要某个物品的时候也能够按图索骥的快速找到。如果一本书能够做到这样,基本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静态逻辑结构,或者说基本是一本逻辑清楚的书籍。

如果这本书我们将其逆向转化为思维导图呈现的时候,你会发现呈现的结构异常的清晰。再次说明一点就是很多书籍的读书笔记转成思维导图呈现时候结构不清并不是导图的问题,也不是读者的问题,而是书本身的逻辑不清,逻辑本身不清的书用任何呈现工具都是白搭。

如果把上面的屋子上升到家,我们可以试想下我们回家的一些场景。

比如我们回家开门后,首先换鞋,将换下的鞋子放进鞋柜里面。然后我们进到厨房,准备烧点水泡茶,好了后到客厅打开电视准备看下新闻,或者进到书房拿了一本书出来准备阅读。或者整个场景更加复杂,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上原来我们谈屋子里面的各种收纳家居都是静态的,相互之间并不会发生任何的联系。

当时如果围绕我们的生活行为,我们发现所有的家居,物品本身会随着我们的行为特征动态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家居设计里面,现在经常提及一个词,即所有的设施规划,家居布置,看似静态却完全和你的生活节奏匹配,你会感到你在家里面的所有行为和家居物品都配合的很自然,它们跟随你的动态行为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一本书往往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构呈现,就如前面讲的当我们章节分类都结构清晰了,并不能代表就是一本好书,一本书往往就是在讲一个故事或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那我们的各个章节之间是否能够根据这种动态的故事线索完整的串联起来,既由浅入深,又层层递进,读者能够围绕这种线索逐步的深入,走入书营造的完整小世界就相当重要了。即一本书不仅仅静态结构完整,动态行为呈现又将静态章节完整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能够达到这点那就是一本完整意义上的好书。

当前生活和工作节奏下,大家都喜欢或不得已吃快餐居多,即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希望快速的搜索或查资料解决掉问题,但是问题的本源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我们并不会去深究,即我们并不会太在意是否去构建一个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或方法论。但是越是在快节奏下,我们越需要增加更多的慢阅读,细品慢嚼,多读经典,多做好知识的整理和串联,只有这样才容易将你的技能转变为更加体系化的经验和方法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