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病人的“黄粱美梦”

 原海青 2017-01-19

古代有“黄粱美梦”的典故,这一故事放在精神病患者的身上会发生些什么呢?


作者:苗国栋

来源:精神科专家苗国栋


黄粱美梦

据唐人沈既济小说《枕中记》记载:青年卢生,旅途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洞宾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己穷困的境况。吕翁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青瓷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开始煮一锅黄色的小米饭。看着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想枕着这个青瓷枕头小睡一会。哪承想他一躺下去,立刻做起梦来。


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儿,十分体面。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后来以受封为“燕国公”。他与崔氏共生了五个儿子,每个也都和名门望族结了亲,而且后来也都相继做了大官。在梦中,卢生还有十几个孙子,也都个个聪明出众。此时的卢生真是子孙满堂,福禄齐全。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梦至他死时结束,他醒了过来。这时,他才发觉原来自己享受过的那些荣华富贵只是做的一场梦,店主人煮的黄粱饭还没有熟哩。


精神病患者的“黄粱美梦”


我在诊治精神病人的临床工作中,也见过不少沉醉于这样的美梦之中的病人,而且他们的沉醉于梦境中的时间绝不止是蒸一顿黄粱米饭那么短暂。


这些沉醉于黄粱美梦中的精神病人常有自笑现象,是令家人和医生都较为困惑的表现。


有自笑症状的精神病人,如果从年龄段看,以儿童和青少年为多见;若以精神障碍的诊断而论,以符合当代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居多。然而,在我看来,有自笑表现,特别是有沉醉于“黄粱美梦”中自笑的病人中,阿斯伯格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原发疾病,而且还往往伴有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阿斯伯格综合征具有包括以人际交往或交流的语言层面缺陷最为突出的社交功能整体发育缺陷、行为模式刻板仪式化与兴趣爱好局限特殊以及运动能力不良和运动笨拙(详见本公众号2016年8月6日的文章《“无趣”的精神科病人背后的疾病诊断问题》)。在患者成长达到一定年龄段如少年或青年期之后,有可能伴发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这些患者双相障碍发作的表现往往与教科书描述的发生于非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的经典表现有较明显的区别,极易导致精神科医生对他们精神障碍的误诊。尽管他们也有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常见的夸大性思维内容甚至是夸大妄想,但因为其社交能力的缺陷,常难以与他人“分享”,就可能以“白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以夸大性“白日梦”形式表现出来的躁狂发作就与卢生的“黄粱美梦”有很多相似之处了:患者不像故事中的卢生那样在睡眠中体验了一场镜花水月式的荣华富贵,而是超然于外部世界,其精神活动的“优势兴奋灶”集中于自己的主观世界,陶醉于给自己带来快乐乃至狂喜的幻想之中。


在这样的“白日梦”中,他们会编织出情节丰富的故事,在故事中既有“出将入相”的清高理想,也有“娶妻生子”的世俗之念。由于沉醉于这种幻想情节带来的快乐之中且将其幻想当作真实的生活过程,看上去这些患者或整日“傻呵呵”地笑容满面,或时不时发出嘻笑之声。有时,患者还会向其信得过的家人转述其“幻想”,甚至像是确有其事似的,一本正经地告诉家人他“出将入相”的故事。而且在疾病的初期,他们对家人的质疑会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认为家人的质疑是对其幻想“真实性”的挑衅,有暴怒和攻击行为。


当然,也有另外一些非阿斯伯格的双相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中出现类似的“黄粱美梦”样夸大性“白日梦”,这些现象在青少年患者中尤其多见。


由于这些患者有以上这些明显脱离现实的幻想情节,极易被精神科医生看作是“荒谬”的妄想,进而将其诊断为患有精神分裂症,并导致相应的误治,影响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