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后40回的“改写”

 wunianyi 2017-01-19


1.


文学领域谈《红楼梦》,有时因為身在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有看不到真相的限制。


这几年看了一些不同领域作者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讨论,觉得有趣,跳脱自己的障碍,用另一个窗口看风景,有豁然开朗的领悟。


潘富俊先生出版了《红楼梦植物图鉴》,潘先生是植物学专业,他把《红楼梦》分成三部分,每四十回一组,挑出各回谈到的植物。他做了统计,结论有趣:第一个四十回,每回出现的植物平均是11.2种;第二个四十回,平均是10.7种,相差不大。


但是,到第三个四十回,也就是许多人读起来觉得怪怪的后四十回,每回出现的植物平均值锐减為3.8种。


这会是偶然的现象吗?


一个作者,有丰富的植物经验,书写植物,描述植物,植物变成人物的象徵隐喻,為什麼宝釵是牡丹?為什麼黛玉是芙蓉?為什麼麝月抽出了荼蘼?為什麼怡红院是芭蕉与海棠?為什麼潇湘馆是泪痕斑斑的湘妃竹?


植物在前八十回占如此重要的篇幅,但是,潘先生丢给大家一个问题:后四十回,植物為何从十几种突然锐减為三、四种,减少了一半不止,如果是同一个作者,他的植物世界為何贫乏了起来?



左:灵芝  林黛玉本命花    右:海棠  秦可卿本命花


这几年更有青年一代用非常新颖的统计学方式切入,探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异同。


我在网站上读到了一些电脑专业的青年学者,用「词频」的机械方式统计《红楼梦》书中词汇出现的频率。「词频」不涉及文学,是书写基础最小单位的词汇用字惯性。如同我们每个人说话都有惯性,像「而且」、「如果」、「所以」这种不涉及情节叙事的连接词,一旦把百万字庞大的《红楼梦》输入到电脑中,就会清楚看到词汇文字的惯性。


我在网路上看到青年学者的电脑归类统计图表,真是有趣,前八十回的「词频」和后四十回的「词频」出现明显的不同惯性。


这些青年学者多是电脑专业,他们也用同样的「词频」方式整理《三国演义》和《水滸传》。这个领域我个人不熟,初次接触,不敢下太快的结论。很显然,这些青年学者希望对张爱玲提出的后四十回「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做进一步客观具体的论证。张爱玲的「敏感」是要有具体论证才更具说服力,也才可能是未来《红楼梦》研究的新方向吧。


从植物切入,或从词频切入,使我们捐弃成见偏见,都可能是破解《红楼梦》之谜的新方法。



2.


回到冯其庸的「说明」,一百零七回〈散餘资贾母明大义,復世职政老沐天恩〉,这是在贾府被抄家之后重要的转折。这个在政治斗争裡陷入抄家悲剧的贾家有「復兴」的可能吗?


一百零七回,贾政受皇帝天恩眷顾,发还家產,恢復了祖先世袭爵禄,復兴家业,这是原作者真正要写的结局吗?冯其庸在「说明」裡笃定否认,他说:「下面十多回(指一百零七回之后),既写衰败,又写復兴。而復兴事越来越多,到最后两回达到顶点,使贾家真正復兴起来了,这是续书对曹雪芹创作思想的最大歪曲。」


冯其庸的结论太确定了,我读起来也觉得突兀。他说的恰好是最后二十回的内容,主线是贾家从抄家到復兴。


其庸的理解是:原作者并没有要写自己家族的復兴,抄家后的「復兴」是续书者的妄想。


富贵荣华将近百年的世族,一旦抄家,会是何等景况,我们已很难用今天的思维去判定。第一百零八回,抄家之后,贾赦获罪流放,女儿迎春回家,本来要见父亲,她的丈夫孙绍祖「拦著不许来,说是咱们家正是晦气时候,不要沾染在身上」。


古代士族在政治斗争裡被抄家,实例很多,残酷到难以想像,亲人不能相顾,各自撇清,画清界线,不惜夫妻反目,亲子相残,连近代政治斗争也一样如此。这种残酷的现实,《红楼梦》的作者是经歷过的,何止孙绍祖无情,许多资料显示,曹雪芹沦為街头乞丐,混入更夫贱役,忍辱偷生,苟延残喘,他在那样的难堪中活下来,只是為了完成一部书,一部彻底幻灭也彻底绝望的书,他会对家族「復兴」抱一点妄想吗?



鸳鸯   出自《红楼梦图咏》


第一百一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写贾母八十三岁死亡,一百一十一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写鸳鸯的殉主自杀,冯其庸的「说明」中又出现对续书者观点的质疑:「贾府在鸳鸯死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一口咬定鸳鸯是『殉主』,这样掩盖了逼死鸳鸯的罪行。」


鸳鸯的故事我们很熟了,她是贾母身边的得力丫头,像女祕书,执行所有贾母的指令,也像特别看护,贾母何时添衣服,何时用膳食,都是鸳鸯打点关心。鸳鸯管理贾母所有物件,一丝不苟,条理分明,也从不徇私舞弊。


鸳鸯一心只是照顾贾母,从九岁到十六岁,从没想自己的未来,她安分低调,但是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大老爷贾赦看上了她,想跟母亲要来放在身边做小老婆。鸳鸯坚决反抗,绞了头髮,发了重誓,要服侍贾母归西,自己就出家或自尽。冯其庸是从这样的逻辑推出鸳鸯之死其实是无路可走。贾赦恼羞成怒,要一个小丫头要不到手,说了重话,要鸳鸯明白,贾母一死,失了保护,必然还是逃不过老爷魔掌手心。鸳鸯的死是一种抗告控诉,无可奈何。


鸳鸯一心要死,找不到方法,后来是秦可卿鬼魂出现,拿了一根白綾,鸳鸯得到指示,才选择了上吊。事件落实,但少了鸳鸯内在世界做完一生大事的浩嘆。鸳鸯的死亡其实不在一百一十一回,第四十六回时,贾赦放话要鸳鸯来做妾,那个当下,鸳鸯只有两条路,一是遵从,二是死亡。鸳鸯活下来,把贾母的餘生照顾好,如同作者在抄家后写一本书,他们是在死亡前修行,必然不只是找死的方法如此简单吧。


因此读《红楼梦》最后的结尾,不断回到前八十回做印证,不轻信别人的结论,可能是最好的评比方式。



贾母   出自《红楼梦图咏》


第一百一十回贾母死亡,是大小说进入尾声了,「树倒猢狲散」,我们读着小说,满眼繁华,人物一个一个出场,花团锦簇,常常会忘了繁华裡那一棵屹立不摇的大树,枝繁叶茂,家族百年的富贵荣华,是因為有一位像贾母这样的家长。


贾母其实极精明,她在贾家六十年,从孙媳妇做起,她是真正管家的人。她懂得管理,小说裡所有出色的丫头几乎都经由她调教。她精明干练,但是小说一开始,她已经像退休的董事长,诸事不管,都交给孙媳妇王熙凤打理家务。贾母每天只跟孙子辈玩笑吃喝、看戏閒聊,但作者不时透露老太太的精明,例如第四十回,刘姥姥来了,贾母带著刘姥姥逛大观园,看到瀟湘馆窗纱顏色不对,随口就说起库房裡放了四十年的「软烟罗」,「软烟罗」的出处,四种色彩,她都清清楚楚,一种银红的叫「霞影纱」,她说用来糊窗纱,衬著外面绿色的竹子,顏色对比才好看。


这是贾母管理的细腻,四十年记忆如此清晰,但要给目前的管理者王熙凤留餘地,因此贾母说得委婉,给王熙凤留做事的空间,也透露了她杰出的美学品味。分配昂贵稀罕的「软烟罗」给众人,贾母最后不忘叮嘱留两匹给刘姥姥,乡下来的贫穷婆子,贾母也不会忘了要照顾到。


这是贾家富贵百年的祕密,管理者精明而不刻薄,真正是一棵大树。大家看到的是树上面的光鲜亮丽、枝繁叶茂,看不见泥土下面深根广远的基础。贾母正是那棵大树的根本,她在,众人便安心,可以安享荣华。贾母逝去,家族繁华便失了依恃,树倒,当然猢狲都散。作者在小说一开始的谶语,说贾母的大树倾倒,自然家族荣华一夕烟消云散,所谓续书裡努力经营的「家族復兴」,恐怕也的确不是原作者的初衷吧。


贾母走后,鸳鸯自尽,接下来就是王熙凤的死亡。「力詘失人心」,王熙凤有贾母的精明,却少了贾母的宽厚,贾母都看在眼裡,但她没有选择,她的两个儿媳妇王夫人、邢夫人,都既无能又心胸狭窄,贾母只有把管家重任交到王熙凤手上,但她清楚知道这样苛酷的管家方式,伤了家族,也伤了管理者自己。


贾母常常要施济贫穷,她也常虔诚祈祷,第二十九回,贾母看戏,在神前卜出戏码,从《汉高祖斩蛇起义》到郭子仪家族荣华盛极的《满床笏》,再卜出繁华匆匆逝去的《南柯梦》,贾母彷彿一切了然於胸,却始终沉默不语,她看到天意,人力不及挽回。贾母嘻嘻哈哈,但本质上总是荒凉。她带着儿孙赏月,在桂花丛裡品笛聆乐,她看到繁华背后的荒寂,默默流下眼泪。她最疼宝玉、黛玉,因為宝玉、黛玉和她,一起都看到了繁华尽头白茫茫一片真乾净的大地。



妙玉   出自《红楼梦图咏》


第一百一十二回妙玉的遭劫,第一百一十三回赵姨娘的死亡,都有些突兀。 再读一次妙玉遭劫一段的文字:「那个人把刀插在背后,腾出手来,将妙玉轻轻的抱起,轻薄了一会子,便拖起背在身上。此时妙玉心中只是如醉如痴,可怜一个极清净女儿,被这强盗的闷香薰住,由着他捉弄了去了。」


我在《微尘众》书裡对后四十回妙玉的描写有很多讨论,传统世俗社会有对「尼姑思凡」的长期妄念心理。男性在「尼姑思凡」的想像裡像看A片一样满足着淫欲吧。「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的判词却毫无一点轻薄,也是作者最大的悲悯处。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欲洁何曾洁」,我们每一个人也一样「云空未必空」,那麼,哪裡敢在妙玉的劫难裡有一点嘲笑轻薄?


其后是赵姨娘的死亡,赵姨娘和马道婆勾结,用法术陷害过王熙凤和贾宝玉,此时发病,是马道婆鬼魂前来勾索了。


赵姨娘在前八十回无论如何难堪鄙琐,总让人看到她的无知愚昧,无知愚昧到令人不忍,她是佛经裡说的「无明」,她自然无法反省自己的「愚昧」,那无明的悲苦使她身陷在万劫不復的炼狱,折磨自己,也折磨亲人。但是看到她像是被厉鬼催逼,还是不忍,不知应该如何改写赵姨娘的死亡。


赵姨娘可厌可恶,可笑可恨,但我总在她身上看到《红楼梦》的悲悯,眾生间有多少赵姨娘,我们若一一恨去,其实也就很近似赵姨娘了。


读一百一十三回,总觉得想改写赵姨娘的死亡。



陈力《枉凝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