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hjmhjmhjmm 2017-01-19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了呢?只有楼外的滔滔江水独自向东流去。

  【出典】    王勃 《滕王阁诗》

   注:


   1、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2、注释: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江。渚(zhǔ):江中小洲。

    佩玉鸣鸾(luán):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画栋:有彩绘的栋梁楼阁。南浦(pǔ):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槛(jiàn):栏杆。


  3、译文1: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译文2:

  高高的滕王阁下临赣江,想当年建阁的滕王李元婴早已死去,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清晨,高耸的滕王阁上,画栋飞来了南浦的云,傍晚,冷落临远的滕王阁中,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这样经年累月,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渡过了几多春秋。高阁中的滕王李元婴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水,滔滔滚滚,永恒地无尽东流。

  译文3:

  远眺西山、依傍赣水,雄伟的滕王阁啊,仍然高高的矗立在江边。当年身上挂着琳琅玉佩,驾着鸾铃马车的滕王,和许多皇亲国戚们,在这里笙歌曼舞的繁华早已远去了。只有早上南浦的云霞,寂寞的飞进这雕梁画栋中。而在黄昏的时刻,有时会有西山的细雨,静静的飘洒进珠玉串成的帘幕。清澈的潭水,映照着安闲的云影,显得长日悠悠不尽。在万物天体不断的更替中,不知已过了多少的春秋。金枝玉叶的滕王啊,虽然建造了这么一座富丽的画楼,但却因获罪而被贬谪,如今又在什么地方呢?富贵荣华转眼即逝,什么才是真正的永恒呢?只有栏杆外的长江水,依旧无声的奔流着,看尽这世间的一切。

    译文4: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

   译文5:

   高高的滕王阁,下临赣江。那些贵人身挂琳琅佩玉,坐着鸾铃鸣响的车马,前来阁上参加歌舞宴会的繁华场面,现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早上,画栋飞来了南浦的浮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细雨,云影倒映在大江中,日日悠悠不尽。物换星移,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江水空自流淌,日夜不息。


   4、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关于《滕王阁》,一些诗本事记载了一个故事。王勃到南昌,刚好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七古《滕王阁》。可是王勃写到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只留下“槛外长江□自流”。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了千两银子,亲自率文人们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不是个空(kòng)字吗?”

   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呀!‘槛外长江空自流’!”众人恍然大悟。


   5、《滕王阁》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为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新建西章江门上,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都督阎伯舆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自然流动,不露痕迹,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王子安《滕王阁》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

 

   6、每个生命都宛如一朵盛开的花儿,不同的是散发的清香相异,花期也不尽相同,有的生命是牡丹,一出道便光芒万丈咄咄逼人,让人不得不臣服于她的骄艳;有的生命却似昙花,花期虽极其短暂,清香却不容忽视,总是撩起万千人众苦苦的牵挂与守候,他,王勃,就是一朵昙花,流星一划,璀璨夺目!

   文人自古清而高,何况是他王勃这少举才名的神童,总好以江山为己任,报社稷扶苍生。十五岁便上书右相,直击王朝侵略政策,十七岁便对策高第满朝闻名,他抨击时弊,慷慨激昂;他革故鼎新,以启文风;他是文词的宗主,亦是才情的宠儿,享尽了才子佳人的推崇,自是养成了恃才傲物的秉性,只是,他年少的心不曾懂得世故的圆滑,他绝世的才情亦不善书写爵禄的名章,只有在信仰撞了南墙,满身伤痕落寞之际,才去积愤于天地的不仁和造化的无力,然而这只是他个人的悲哀,却不是自古中国文人的悲哀!

   他本是一只鹤,不知何时却闯入了鸡笼,鸡群里没有他的世界,等待他的只有落寞与沦落的打击。他戏为《檄英王鸡》,被怒逐出府,三年蜀地漫游,坎坷于唐尧之朝,憔悴于圣明之代;他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却触犯权贵,从此难登爵禄高堂;他私杀官奴连累亲里,幸得大赦劫后余生;他的仕途并不像他的文才那样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是坎坎坷坷,中途而断。他终明了,富贵比如浮云,光阴逾于尺璧,于是他顿念山岳,他傲想烟霞,著书论述。可朝野的争斗不曾因他的离去而起丝毫波澜,文学的天空却因他的归来愈加明亮与蔚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他的仕途之梦石沉大海,他的文才却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绝世的才情总能找到适合的疆场,旷世的友情也总能激发不世的力量,他又踌躇满志,和另外同样踌躇满志的三个男子发起了一场震动文学世界的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的运动,霎时间,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初唐四杰,万古留芳!他在文学的世界里呼风唤雨,却总也忘不了那个世界留给他的伤疤。

   料想劫后余生的他,势必会有所收敛,但若真收敛了,便不是他王勃了,历史也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于是一切的一切,在那一年,有了看似遗憾却美好的终结。

   那一年,他从龙门南下,前往交趾探望被自己连累的老父。他不知道,这一年是多么的不平凡,不平凡得足以载入史页,万古留芳。文学的夜空在这一年欢呼,也在这一年悲泣;这一年,君在天一方,寒衣独自香,引得后世万千双同样充满才情的眼睛带着扼腕叹息般的悲伤将这一年淹没,翻腾,再淹没......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旷古的才情在这一刻得以迸发,千年的辉煌在这一刻得以定格;他却策马而去,只留给了后世一字千金的佳话,他走得是那样的急,急得连自己的生命都顾不上,急得让青史都泪流满面,只留下满地落寞与遗憾!

   啊,王勃!生命之花凋谢在年少有为的二十七岁之时,未尝不是一种遗憾,流星般划过文学的夜空,却留下永恒的光芒,这又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奇迹与慰藉!


   7、赣江上低回的鸟翩翩地飞,扇落了天边的霞影。夕阳洒落,洒落了一个唐朝。



王勃,这位在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在尘世略揖一揖就昂然走进了历史。他虽写下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留”;写下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也写下了“去去何所道,长安在日边”;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的心始终高高飞翔在天空之上,写着意境天阔的诗篇。



可在长安,有谁想起这位满腹经纶的青年,温软的香气,艳丽的歌舞。有谁在这其中能记起那位在古琴上,在书卷上快意前行的青年。



假如唐皇能记起王勃和骆宾王;假如唐皇能记住天宝年间的李白和杜甫,假如他们能记住,大唐的盛世会不会更加绵长?



千古的历史风云变幻,今人的思绪连绵。千古一叹,兴亡之叹。我们总是不断的回望历史,望着它远去的背影和萦绕的岚烟。


   8、望着窗外的水塘,看到曲岸垂杨,微风吹来,柳枝轻拂,水面也泛起了涟漪,我的思绪也随着这涟漪泛滥开来。又是一年秋来了,看着这水塘,想起了《滕王阁序》中王勃的诗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是啊,还是那句老话,岁月静好,流年易逝,闲云潭影千古不变,然物是人非,又使人平添多少的惆怅啊。转眼,我在这尘世中已过了将近三十载。《新白娘子传奇》中有句歌词叫做,“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千修得共枕眠”,宇宙至大,众生芸芸,两个人要有多大的缘分才能相识相知走到一起啊,又有多少人更是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啊。回顾过往,细数流年,又有几多过客还沉积在我们的心底啊。


   还是一句老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别离了。静静的坐在窗前,品着刚冲好的红茶,听着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想起了许多的旧友往事,仍历历在目,却又恍如隔世。正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所说的,“悄悄地你走了,正如你悄悄地来,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是啊,你来的无影,去得无踪,但这来去的中间,留下的又是什么呢?你可曾记得,宿舍里我们晚上的卧谈会?你可曾记得,球场上,我们那默契的配合,进球的欢呼?你可曾记得,毕业晚宴上,微醉的我们,相拥而泣,说要做一辈子的朋友?你可曾记得,送别的站台上,微笑挥手后,转身而去时滴下的眼泪?你可曾记得,我们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路上的风景在变,陪你看风景的人也一直在变。我们醉不以那迷人的风景,我们醉以那赏风景的心情。旅途总是短暂的,在送别挥手的时刻,我们互祝安好,没有太多的话语,或许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吧。再次的启程,开往人生的下一站,路上又有了新的旅伴,新的风景。人生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旅行吧?你我,都成了彼此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岁月匆匆,桓温看到年少时所种的柳树,发出了“树犹如此”的感慨;而你,看着镜子里的面容,再翻翻旧照片,是否也有同样的感慨,是否也会记起曾经一块年少的朋友,现在的过客。

   

  9南昌古称“洪州”、“豫章”或“洪都”,现在是江西的省会城市,可与鄱阳湖遥遥相望,地势开阔,青山环绕,赣江穿城而过,属江西富饶之地,昌盛之都。而南昌被称为千古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疑是坐落在赣江边的“滕王阁”了,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登高望远、怀古喻今之所在,以至名扬天下。


   滕王阁的扬名是基于有“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的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也因此成为江南的“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之首,自古至今凡登临者无不吟咏此文,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王勃也因此文奠定了初唐时期的名望,成为四杰之一。可惜的是一年后王勃因故溺水而亡,时年才27岁,后人无不扼腕叹息。


   追溯其建阁历史,滕王阁则始建于初唐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迄今已有1360多年了。当年南昌称“洪州”,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曾任都督,贞观年间曾被封于滕州,故为“滕王”。李元婴在政治上未见有何建树,到是在艺术上却造诣很深,他工于书画,精通音律,尤其是在画蝶上更是独步天下,其所绘制的《百蝶图》,或飞或立,姿态翩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后世将其称为“蝶画鼻祖”。但他因政事不力,劣绩昭著,被从苏州贬到洪州之后,终日间怏怏不乐,于是就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天天在都督府里吹拉弹唱,寻欢作乐。有人提议可以在临江处建一楼阁,既可览山川之秀,又可观歌舞之乐。李元婴闻之便择日动工,兴建楼阁,“滕王阁”便由此得名。楼阁建成后,几乎日夜登阁游宴,歌舞欢娱,政事荒废。太宗得闻,被再次将其贬到滁州。此后,该楼阁上的歌舞稍停了一阵。之后的到任者同样以登楼宴乐为常事,每逢重大活动,都要在此举行规模不等的宴会与歌舞表演。一时间,滕王阁被誉为“歌舞之地”而声名远播。自此之后的滕王阁便成为到洪州而必游之地。


   《滕王阁序》的产生是在公元675年,时任洪州都督的阎伯屿,在原基础上重修了滕王阁,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宴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聚集欢宴助兴。王勃因才华早露,被誉为神童,他去探望被贬到交趾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故也在被请之列。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对诗文过目不忘,便叫他事先精心准备好一篇序文,以便届时崭露头角而能一举成名。当正在大家酒意酣畅之际,都督阎伯屿突然提出为重修滕王阁作序之事,让人拿来笔墨纸砚,假意请客人现场作文。大家都心知肚明,均推辞才薄不写。而26岁的王勃,初来乍到,不知原故,竟毫不推辞,接过纸笔,略一大盹后,便当众挥毫,行文如涌。阎都督当时很不高兴,拂袖而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到底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头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情不自禁,拍案而起:“真是旷世奇才!”。众人听见阎都督的赞扬声,全场皆惊,逐都往王勃席上围了上去,赞不绝口,一篇千古奇文即刻便横空出世。


   当时的吴子章见被人抢了风头,凭自己有过目不忘的记忆,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他的,声称《滕王阁序》是他自己宿构的诗文,见众人不信,便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众人大惊,则对王勃起了疑心。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这篇文章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毫泼墨,文不加点,写下一首序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自此,众人皆服,无不叹服其才,吴子章则羞赧而退。王勃即席所作的这篇情景交融、才华横溢的序文,遂成了描写滕王阁的千古绝唱。


   王勃的《滕王阁序》一经问世,之后相继便有王绪作赋,王仲舒写记,被后人称作“三王序文”,韩愈为之撰写《新修滕王阁记》,称其为“江南临观之美冠第一,有瑰伟绝特之妙”。后来随着文人雅士的聚会与歌吟的频繁发生,滕王阁渐渐演绎为江南地区的人文荟萃之地,以至声名远播,名噪天下,历代文人骚客无不以登临此阁吟诗作赋为幸,予以彰显自己的风雅才藻。然而,胜景终难长留,伴随时代的嬗变,滕王阁同样是饱经沧桑,未能幸免,时有兴废。据史书记载,滕王阁在1300多年间,就被焚毁数十次,屡毁屡建,重修重建多达29次之多。最近的一次被毁于1926年10月。时值国民革命军北伐进攻南昌之际,军阀岳思寅等负隅顽抗,下令焚烧章江门附近的民宅,遂将滕王阁化为灰烬。现在的滕王阁主阁落成于1989年10月8日的重阳节,是在1985年按照梁思成偕同弟子参照宋代的滕王阁图本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而重建的,是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共九层,濒邻赣江,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原阁址仅百余米,主体建筑为宋式仿木结构,突出背城临江,瑰玮奇特的气势。是中国现代仿古建筑的巅峰之作。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滕王阁净高57.5米,基座之上共九层,采用宋朝楼阁“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层皆有回廊可俯瞰赣江景色,楼体为钢筋混凝土建成,踏步为花岗石打凿而成,墙体外贴金星青石。南北有回廊连接着“压江”、“挹翠”两个辅亭,亭下有水池环绕,植草木无数,掩映在绿意盎然之中。阁楼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高台阁座,高达12米,分为两级。内部却有七层,即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新阁的瓦件全部采用宜兴产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予以还原。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两边白玉围栏,俯瞰清水波动,楼阁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在主楼入口处为毛泽东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楹联。二楼有一副长卷丙烯壁画《人杰图——江西历代名图卷》,描绘了历史上自先秦至清朝末年的八十位江西籍名人如陶渊明、徐孺子、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汤显祖等。


   初临此地,仰望主阁矗立在形似古城墙的基座上,高耸入云,巍峨雄伟,在阳光的沐浴下,绿色的琉璃瓦顶泛着碧青的光芒,彩画的斗拱梁柱泛着红色的光芒,显得格外耀眼夺目,颇具唐代“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宏伟壮观的气势与神韵。主阁两边附属建筑亭台楼榭也是碧瓦丹柱,画栋雕梁,飞檐翘脊,风格各异,气象万千。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石碑五块。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一幅,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约10米长、1米高,外围以玛瑙红大理石镶边,宛如一幅装裱精工的巨卷。此碑文是今人隶书韩愈《新修滕王阁记》。韩愈在此文中写道:“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二级高台与石作须弥座垫托的主阁浑然一体。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此鼎乃仿北京大钟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设,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滕王阁久负盛名的由来有其必然的因素,坐落的位置与王勃的奇文,之后的众多名人的光临及不惜笔墨的赞叹使滕王阁具有了无出其右的地位,后来者也必当效法古人,故作姿态的吟咏一番,以显自己之高雅。当你由台阶逐渐的步入阁中,眼前之景象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眼之所见无不惊叹。在第一层正厅有一幅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浮雕主体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头,周围波翻浪涌,表现王勃藉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都的英姿。画面右边为王勃被风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边为王勃赴滕阁胜会,挥毫作序的场景。整个构图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以传统雕塑手法,并通过朦胧灯光的处理,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生动的展现在眼前。


   第二层正厅是24×2.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大厅中摆放着历代各时期修建滕王阁的模型,无不精致而独到,各具特色。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额,东为“江山入座”,西为“水天空霁”,南为“栋宿浦云”,北为“朝来爽气”,这些内容均系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匾额。东厅两侧陈列有“銮驾”礼器,取材于“戟”、“帷”等古仪仗,有朝天镫、月牙戟、 判官手、龙凤屏、金爪等,面北耳厅陈列以“物华天宝”著称的江西工艺展品。北耳厅为一茶座,是阁中供游人品茗、小憩之地。


   第四层与第二层建筑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个暗层。此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丙烯壁现《地灵图》,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精华。画面从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岭梅关、弋阳圭峰、上饶三清山、鹰潭龙虎山、井冈山、庐山、鄱阳湖、石钟山等。画面严谨,功力深厚,充分表现了江西“钟灵毓秀”的壮丽山川,与二层的《人杰图》格调相称,堪称双璧,是不朽之魁宝。


   第五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是凭栏骋目、登高览胜、披襟抒怀、以文会友的最佳处。眺望四周,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四季之景尽收眼底。廊檐下四块金匾,内容均出自《滕王阁序》。正东为“东引瓯越”、南为“南溟迥深”,西为“西控蛮荆”,北为“北辰高远”。进入厅堂,中厅正中屏壁上,镶有用黄铜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阁序》,乃苏东坡手书,经复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镌刻而成。五层西厅悬挂磨漆画《百蝶百花图》,选此题材是根据当年滕王李元婴爱蝶、绘蝶之雅事。有诗云:“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此画其制作工艺非常精妙,以三合板为底,贴金箔纸为底色,蝴蝶乃是用细铜丝勾勒线条,蝴蝶翅膀是贝壳粉末碾碎敷的,花瓣采用蛋壳拼成,制作工艺非常精美考究,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翩翩展翅似有飞出画面的灵动之感。


   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其内,虽是一个暗层,但设计者将中厅南北角重檐间的墙体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线极好,透过花窗亦可遍览周边景色,与明层无异。阁中大厅题匾“九重天”,有汉白王围栏通井,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方有一圆拱形藻井,寓含天圆地方之意。24组斗拱由大到小,由下至上,共12层,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个月、24个节气。斗拱是明、清民间木作处理手法,彩绘采用五彩装,沥粉贴金,金碧辉煌。最顶端的彩绘,则是参照西安钟楼的彩绘式样精心绘制而成。这一螺旋式藻井,能给人以动感,凝神仰视,仿佛在不断旋转,不断变化,又给人以穿越时空无限之感,藻井中央,悬挂精雕细刻的“母子”宫灯,随气流变化,宫灯不停地微微转动。


   现在重建后的滕王阁尤为雄壮奇特,是历次重建时最壮观的,虽无昔日之风雅古朴,却有今日之大气凛然。凭栏远眺,赣江苍茫蜿蜒东去,远山雾罩绵延若现。登临阁顶,凭窗远望,若是在雨后或空气清新时,朦胧中可见城外绵延起伏之群山,阁下赣水之东去。现在因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周边建筑的遮挡,极目望远不堪清晰,若在古时足可望见碧波万顷的鄱阳湖,由此而文人云集,作诗抒怀,无不为此而感到快慰。


   历数各代文人雅士们以滕王阁为歌咏主题的诗作数不胜数,其中有张九龄、白居易、杜牧、苏轼、王安石、朱熹、黄庭坚、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汤显祖等这样的文化大家们留下的诗词美文,为滕王阁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魁宝。透过他们的文字,似乎回到了那个时代,与之同登宝阁,同唱诗文,为之心旷神怡,很多名句朗朗上口,过目难忘。以至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妇孺均可背之。王勃在文后的那首七言序诗同样在以后历代文人的诗作中无可比及的,奠定了一位少年才俊的文学地位,成为后世文人们的学习榜样。


   悠悠的赣江水见证了滕王阁的千年兴衰,历史的陈迹似乎还在叙说着那时的故事,埋没在杂草丛中的残败斑驳的石碑透过痕迹依稀映现着当年的记忆,尽管千年的风侵雨蚀剥去了光泽,记忆终究无法淡忘,缅怀已经逝去的沧桑岁月。也只有在今天这个时代,滕王阁的雄姿重新焕发屹立在赣江边而成为人们喻古怀今、登高望远予以追思古人的神韵风采,他们不朽的诗篇镌刻在了石碑,更是记忆在人们的心中,同样成为千古不朽而流传百世。仔细端详诵读他们的诗文,一股悠思之情则油然而生,他们的才气和旷达的胸襟感染了我们,似乎他们就在眼前,每一段文字都是他们的真情流露,内心的独白。今人视之怎能不感慨于斯?

 

  10、“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江春水,《滕王阁序》早已辗转在赣江岸边的每一个角落,如果一定要有什么音乐缭绕其间,我眼前浮现的便是“槛外长江空自流”的余音在“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阁旁久久的缠绕。因为他的文字,他已经被历史永远的铭记了。

   想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把仕途失意的惆怅寄托在文字里,《滕王阁序》却是唯一让我难以忘怀的,也许是因为隐匿在繁华背后的孤独更容易让人神伤。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的宴会,浮现于我眼前的是一个寂寥孤独的身影,他静坐在筵席一隅,俯首深思,创造了那些扣人心弦的文字。

   他满腹文采又年少轻狂,一个英气逼人的青年就这样打破了都督原想夸炫女婿的美梦。由冷眼与愤怒到称奇,再到矍然曰:“天才也!”,王勃的文章是留给滕王阁永恒的绝唱。

   “命途多舛”是王勃对人生的形容,还是幼童之时,时光便难掩他过人的才华,弱冠年华的文章,让无数人拍案叫奇,却也赋予了这个少年天生的放荡不羁。一篇《檄英王鸡》却让他远离了仕途与官场,惊人的才华却成了阻碍他前行的羁绊。二次走上仕途,他却误入迷途,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我想此时的王勃,该是经历了岁月的打磨。我想他如何游荡在山川霞雾之中,如何徘徊在孤松奇石之旁,如何在秋风瑟瑟的岸边独自寻找心灵的慰藉。

   下交趾看父,滕王阁成了王勃一个人的舞台,秋水长天、烟光暮山,秋天该是一个多么深沉的季节!才华横溢的他该是多么孤独与悲伤!落霞与孤鹜已伴着烟气缭绕的滕王阁翩翩起舞了,又有谁来拥抱这位才子难释怀的顽强?我本以为他该是在这赣江岸边借酒消愁、泪眼朦胧,却不知无法变更的是他天生就散发着熠熠光彩的文采,是他的风华正茂。常想仕途不得意的柳永仍有风尘女子的记挂,王勃抒写的却是另一番苦涩的凄凉:“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好在他不坠青云之志,好在他依然信仰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我们该是多么欣慰,在他去了交趾之后,该会开启新的生活,该会给后世留下更多佳作。

   谁悲失路之人?

   谁料到仍是胸怀大志的他却湮没在不见尽头的水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史书上轻描淡写的一幕,掩盖了怎样的遗恨、悲凉。他27岁的年华就这样迅速的消失了,《滕王阁序》成了绝笔,无数人感慨:“天妒英才。”

   风中的滕王阁,应该还萦绕着王勃熠熠的才华。关山难跃,谁悲失路之人?望那些涓涓细流能抚平他内心的惆怅。

   从未去过滕王阁,也知是王勃的绝笔送这幢翻修的建筑走上了辉煌。

   滕王阁的秋天,慕名而去的游人,有谁能赞扬一下那亘古不变的少年的坚强?岁月更迭又变迁,回眸一下遥远的失路之人,忘不掉的只是那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1、年少时,一篇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的文章让我为之拍案叫绝和动容。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寄寓《滕王阁序》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也使滕王阁成为我心中的一处文化圣地。多年以后,在江南细雨纷飞的时节,我有幸登上了这座千古名阁,饱览了其绝代神韵与风采。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赣江东岸,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为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名滕王阁,后因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


  生于北方的我总认为,江南的雨不同于北方的雨那么鲁莽,富有灵性的江南霏霏细雨,总能将置身其怀抱的山水和楼台轩榭,出落成最美的爸鲁氏赘世人。雨中的滕王阁更是如此,远远望去,宛如一位身着盛装的唐代佳人屹立在水陆繁织的赣江边上,呈现出"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神妙景色。亦步亦趋,由远及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四柱宋式彩绘大牌楼。再前行百余米,巍巍崇阔的滕王阁便完全展现在眼前。阁为九层建筑,其两翼为对称的一级高台,高台上部为游廊,游廊南端为压江亭,北端为挹翠亭。滕王阁主体建筑丹柱碧瓦,画栋飞檐,斗拱层叠,门窗剔透,其立面似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而鸟瞰其平面则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鲲鹏。待我走进,才看清楚,贴金的滕王阁正匾竟是苏轼的墨迹,正门两侧立柱上的不锈钢长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毛泽东手书。


  观完滕王阁内景,匆匆登上阁顶,极目远眺这方"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风水宝地,只见赣水之上,烟波浩渺,江天一色,水鸟在云水间自由穿梭,江中千帆竞秀,江水夏景尽收眼底。面对这辽阔的江天,我有些晕眩,犹如置身于蒙太奇的影格当中,被带回到千年以前,依稀看到了唐朝初年,诗人王勃参加高阁盛宴写就《滕王阁序》的精彩场景。是年,王勃因一篇斗鸡檄文触犯龙颜,被逐出王府,身为朝廷命官的父亲王福峙也受到牵累被贬。王勃是个孝子,父亲因自己而遭贬迁,心中惭愧,倍感不安。上元二年,他决定去看望父亲,从山西出发,坐船逆长江而上,途经南昌,巧遇滕王阁重修落成,洪州都督阎伯屿于重九日设宴高阁,王勃赴宴。席间,阎都督邀请宾客为阁作序。满座江南名儒皆知,阎都督要显耀其婿吴子章的才学,都出于谦让不敢接受侍者送来的笔纸,唯王勃当众挥笔,阎都督心中不悦,起身进了内室,吩咐侍者待王勃写出文句及时通报。当报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都督道:"此乃老生常谈,尽人皆会。"又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时,都督沉默不语。再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时,阎公喜笑颜开,捋须赞道:"他视我为知音。"当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拍案叫绝,说:"神来之笔,真乃罕世奇才也!"此时,满座失色,一片哗然。阎都督疾步上前,握住王勃的手对饮数盅。于是厚赠王勃,并将序文刻碑立于阁中,这就是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从此阁以文传,文以阁名,滕王阁名扬华夏,成为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上天总是不近乎人情,越是完美的人或事,给予的时光越是短暂。王勃在写完这篇千秋诵颂的名文后,因溺水受惊而亡,时年二十七岁,不能不让人唏嘘喟叹。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伫立在高阁上,面对物是人非的盛景,心中默吟王勃的千古绝唱,人生如梦,还是"一樽还酹江月"吧。

   

  12、花朵匆匆地开放,又匆匆地凋零。人生匆匆地到来,又匆匆地远去。我们仰望苍穹,看到流星从茫茫太空中一闪而过,而我们又何曾想过,我们在宇宙当中,也就像是一颗流星,过去了,一去不复返。每一次旅行,路过了多少景点,看过了多少花草,但是,我们又何曾想过,人生,本是一次旅行。


  每一个人降生到世上,会有不同的命运,但上帝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幸福与否,快乐与否,都取决于自己。


  人生短暂,意义却长远。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这是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的一句话。没错,不知不觉中,手中原本紧紧攥着的时间就慢慢地溜走。任凭你攥得越来越紧,时光还是在你的指缝里飞速地流去。就是现在,你的手指间溜走的时间越来越多,离你越来越远。而不甘心的你努力去抓取,却发现,你摸着的只是一片虚无,时光,早已飘远了。孔子曾经感慨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错,时间不就像那“百川东到海”的长河一样,飞速流去吗?但是,什么时候才能让这已经离你远去的时间重又回到你的手中呢?


  于是,你坐下来掩面叹息。但是,时光又在这掩面叹息时过去。你感慨那时间的飞速流转,望着那奔流的人生之河。


  其实,人生可以说是一场游戏。但是,机会只有一次。于是,世界便变得匆匆。每一次相逢,匆匆地离去,告别了,下一次再见便遥遥无期。时光就是这样,不给我们喘息。人们匆匆地工作,匆匆地享受过往即逝的快乐,匆匆地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随后,匆匆地老去,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纵观历史,有几个人没有卷进这无尽的狂潮?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人生匆匆,时间匆匆,宇宙匆匆。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如果无法用匆匆的人生来应对这匆匆的世界,那就会被它所抛弃,被人们所淡忘。因为所有人都懂得:人生,本匆匆。


  我们嘲笑昆虫的生命短暂,但在宇宙的眼中,我们生命的八十年,与昆虫的几个周都像一粒尘土,极其渺小。世界万物皆匆匆,朝生暮死的蜉蝣一生都不会用嘴巴,因为它知道,它匆匆的人生当中,容不下时间让它咀嚼、吞咽。而比起它们,我们理应比它们更加努力,但事实上呢?每一天过去的时候都想一想,看看自己浪费了多少光阴,而将这些时间加起来,再与你刚刚嘲讽过的可怜的昆虫一对比,你还能用嘲讽的眼神对着它们吗?在你虚度的光阴里,时间又匆匆地从你的手心间流去,回过头,你望不见。


  人这一生好像是赶一趟通往天堂的列车,所以,你匆匆地降生,又匆匆地老去;在你身边的人匆匆地到来,又匆匆地离你而去。世界在匆匆地变化着:工厂匆匆地运转着,汽车匆匆地开着,河水匆匆地流着,天在匆匆地变幻,海在匆匆地循环。而人,正在匆匆地衰老。


  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经不起时间的敲打,你的肉体在千百年以后腐朽,最终化为灰烬,而真正亘古不变的,是心。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你在变,宇宙不变。


  人生,本匆匆。

   

  13、某一日你推开窗子,异样的感觉油生于心;不禁放眼环顾:成排的小杨树已憔悴凋零,不再葱翠;天际绵延得更悠远;零落而清爽的空气吸进了肺腑:“咔嚓”一声响又一片枯叶凋落了——哦,你猛然醒悟:倏然间抓到了秋的玉臂,同时用心中怅然的涟漪,目送夏浓丽的裙摆飘然消逝——秋,款款走来。


   通向图书馆的水泥路两旁玉立了两排秀颀的“脱皮树”。它们确是长大了。刚来到这里时,有和我一样柔弱的身子骨,还没有如今分布得错落有致的枝桠,现已“亭亭如盖”矣。只是天已入秋,叶子亦枯黄随风飘零了。零落得宽宽青灰的水泥道凄清寂落的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然尔我的眼前只有片片黄蝶在旋舞缱绻,颇有“秋风扫落叶”之势。“一叶知秋”呵。阵阵凉意袭满身;树下草坪上层层枯黄的叶子惹得我好一阵忧伤的缅怀与沉思。尚且翠绿的青草丛托住了一层干净枯黄的叶子,在青灰色的萧瑟光景里静默:“秋叶般静美”是之否?可是“夏花般绚烂”真的已成往事?我心怅怅然而不得释解。


   记得高中一位语文老师解剖过“愁”这个字。他说,“秋”下生“心”,故谓之“愁”。可见,秋与人类情感有着绵绵不尽之缘。而自古以来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更是集中体现了秋的人文蕴涵。造物主怀着悲悯之心向那些郁郁不得其趣的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吟咏抒唱的天堂。秋生忧,秋生慨;秋感伤,秋悲叹。


   三闾大夫屈原,一个开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滥觞的、深情吟唱“香草美人”的伟大诗人在他的《湘夫人》中吟到“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他仅仅是在感时伤世吗?虽然他在《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但是他在乎的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一心为着楚国的社稷,为着他的“香草”、他的“美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您听到他这颗滚烫而炙热的爱民惜民之心了吗?“美人”却不领情,“怒而疏之”。于是“草木零落”了,“美人迟暮”了:秋之况景里,一曲《离骚》诉衷肠!汨罗江畔形容枯槁的诗人披发行吟终是怀石自沉!他的悲、他的愁都付于秋风里萧萧的木叶了。您触摸到他那心魂深处的悲怨与无悔了吗?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英年早逝,却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滕王阁序》。那亦是在一个秋天里奏出的华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多么壮丽的景观,可还微露那么一点苍凉孤伤。萧索空旷的秋景难免让人感伤人生的缺憾与无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是王勃的感慨喟叹之词啊!想自己报君无门,怀才不遇,胸中郁郁不已。这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再看“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他把他的心都掏出来了,可想而知,他那刻的心情是何等得悲郁!据说此篇的全称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由此可知这是王勃暂留滕王阁的一片离辞,这就意味着他还要漂泊: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他的怀才不遇,他的无奈,他的孤独在滕王阁诗中可见一斑。“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你是否听到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其文词绚丽、对仗工整、气势奔放自然的背后,在其精美的表像下是一颗孤独的灵魂啊!谁能想到这篇佳作竟是他最后的灵魂抒唱!只愿秋的呼吸能给予他心灵的慰安。


   浩浩大唐,千秋万业,多少才子佳人,多少英雄志士浮沉于中。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狂傲不羁的“诗仙”李白,他们是大唐诗界的代表人物,他们亦是悲秋之士。杜甫《秋兴八首》中“云露凋伤枫树林”;《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在这首诗中,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当时的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当他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其《静庵诗稿》中写道 :“苦觉秋风欺病骨,不堪宵梦续尘荣。”这足以说明肃杀的秋勾起了他潜在的悲观意识。


   近代的风流文人及大作家郁达夫更有一篇写秋的名文《故都的秋》。文章开头就绵长婉怅: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随后,整个文本都充溢着“清”、“静”、“悲凉”的氛围与基调。文章最后的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更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性情之文人哀身世,叹家国或慨人生短促无常,流淌在文字里的伤势情怀令人唏嘘,让人落泪。这似乎是人类永恒性的悲哀。可见秋与人的情缘以秋特有的品质气息和人的气质情感而成为必然,形成独具特色的秋文化。


   悲秋情结不是消极颓废;不是堕落沉沦;不是灵魂的懈怠与自溺;它是一种审美意识。既是审美,就具有审美价值。典型灵魂的抒吟与慨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因为它深层次地挖掘和表达了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无数不安灵魂的渴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所有这些悲语都诠释了“秋”下有“心”忧愁不尽怅惘不绝的哀情意蕴。


   黄卷青灯,千古一辙,美人迟暮;偶于某个秋色黄昏倚窗静静聆听秋士之悲语,不失为一种美的精神享受。(淮师文学院作者:王恩园)


   14、到南昌必定要游览滕王阁,南昌除了八大山纪念馆以外,就只有滕王阁是个好去处。你一到滕王阁,你就会领略到天下名阁的气派和壮观!面赣江,视野顿觉开阔。曾去过两次滕王阁,一次是春天,另一次就是秋天了。

   春天,滕王阁里春暖花开,芳草菲菲,对岸黄色的油菜花,分割着一望无边的绿色田野,江面是繁忙的机帆船穿梭不息。江滩上金色的黄沙,在明媚的阳光朗照下习习发光,赣江水很清,清油油得就像母亲温柔的胸膛,微风吹起轻波,又仿佛是少女轻柔的呼吸,一呼一吸,皱起潋潋的波纹,清得心花怒放,现在难得看到这样清的江水了。

   滕王阁又座落在市区的边缘,游览很方便,当你游离了烦杂的都市,走进滕王阁,就像掉进一块绿色的青州,宁静得你忘掉自己在红尘中。唯一遗憾的是,应该为王勃树一座雕像,没有王勃就没有滕王阁的兴旺,登阁远眺,你会感慨想起王勃诗句: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秋天,虽然领略不到那“渔舟互唱”的古朴典雅之景色,也绝对不亚于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情画意般优雅和空旷。

   王勃就是在秋天来到滕王阁的,他挥毫写下年千古绝唱的《滕王阁诗序》,滕王阁也因为王勃的诗文成为天下名阁,是王勃的诗文铸就了滕王阁的灵魂。你登上高阁,放眼“人杰地灵”的三江五湖的赣江大地,你如果是江西人就一定会引为自豪,而你更多的是一腔悲凉和感慨郁结在心头。这“落霞与孤鹜”是不是王勃自身命运的写照?这一江秋水荒芜得就像天一样的色彩,王勃一定在非常失落的心境里,愤慨地写下这一千古名篇。正如他的命运,过早就从政治生涯中结束,然后又过早结束了生命。而他灵魂和天地,还有他的诗篇与日月同存了。虽然短暂,却是一颗辉煌的陨星,永远照耀着今人与后人。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洲都督所建,也就是现在南昌所在地,后被为封滕王。故址在今江西新建县西章江门上,可以远望,亦可俯视江水,现在的滕王阁是解放后重建的,雕栏玉砌,与之相配套的古建筑群,形成了具有古典特色的气势与壮观,更加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古代文化整理与挖掘。如果流连其中,你自然想起那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了,一个才高位低的才子,他的名字早已经盖过了那个帝王将相的李元婴了。

   滕王阁,本来就是古代达官贵族举行宴会的场所,想当初,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的玉佩,还有那些王公贵族夫人,珠光宝气,香气袭人来到王阁中聚宴,觞觥之余,是何等奢侈豪华的场面!而这一切都随着槛外的长江一去不复返了,荣华富贵如尘土。而此时的王勃在仕途上正是失意之时,他怀才不遇,他一定是在外想家了,急匆匆路过洪洲回家探望父母。可以想象他清瘦的样子,年轻的才子精神一定很爽朗,目光很有灵慧。洪洲都督阎公听说王勃路过此地,这位江西的第一长官正在宴请达官贵族,达官也想青史留名,这位才子的到来,写写诗,可以附庸风雅,也就是因为王勃,才使得这位阎公青史留名。他当然下了帖子,请了王勃前来助兴。就是不知为什么,他怎么就没有提携王勃,既然是个人才,人才难得,留在洪洲,说不定可以建立一番伟业。其实王勃的诗文,也一语道破了自己怀才不遇悲凉和愤慨,难道这位高官就视而不见吗?我王勃也是一位才子,即席就“发表”了名流千古的佳文,当时那些高官贵族一定拍手称好,酒也会多喝了几杯。宴散之后,也许早就把王勃忘得一干而尽,谁顾得上去引荐王勃,王勃上去了,自己往那里搁?

   后人没有忘记王勃,恭推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为他重重写上一页,而那些王公贵族,却毫不留痕迹从世人的眼睛消失了,登阁远眺,你会感慨想起王勃诗句: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今山西稷山县人,他是初唐另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王绩的侄孙,十四岁就应举及第,可谓少年得志,名扬天下,不然洪洲都督怎么慕名请了王勃题诗作序。也不知道那个鼎盛时期的唐王朝是怎样选拔人才的?翻开历史,王勃时代正是那个不问政事的唐高宗掌朝,高宗体弱多病,性情软弱,在位完全是依赖于太宗的基业维持政局,后来干脆就把权利拱手让给了武则天,这样的皇帝还不被架空才怪。王勃写了一篇《檄文英王鸡文》,就被那个唐高宗放逐了,至于什么内容,无非是文字狱。王勃就开始了漫游蜀中,写诗作文,一度朝廷还想起有这么一个才子,任了王勃当了一个河南虢州参军。

   古代参军一职是协助军事,就相当现在地方武装的参谋。让王勃协助军务也太荒唐了,他一介书生,这不是学非所用,封建社会的用人机构是怎么各尽所才,难怪王勃不反。他是在参军的位置上犯了死罪,是不是与谋反有关,史料记载很少。同一时代的骆宾王,就是因为讨檄武则天,兵败后就不知道下落了。王勃遇赦革了职,从此布衣一个,28岁不知为什么溺水身亡,令世人扼息。

   王勃的一生脉络很清晰,14岁入士作官,后放逐蜀中,心织而衣,笔耕而食,又当了一个参军,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他的一生贯穿了唐高宗时代,写完《滕王阁诗序》就溺水而亡,英才早逝,真的与“秋水共长天一色”了。唐朝几位知名的诗人都是仙逝在水中,李白投江而去,杜甫是孤独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渔人发现后,就把他草草埋在水边与水共眠了。

   王勃短暂的一生著书丰厚,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还会留给人类无比辉煌的思想和灿烂的文化。王勃诗风质朴清新,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显示出诗歌创作的进步方向。尤其是在《滕王阁诗序》中,沉淀了王勃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深沉的历史感情。如果你游历在滕王阁,心中一定沉浸在历史尘埃中,你不襟想到王勃的序文,同样像一介书生,心中一定有很多化都化不开的郁结,登阁远眺,你会感慨想起王勃诗句: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5、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秋风在眼前清晰了舞姿,长江不知不觉间瘦了腰身,只是步伐依然稳健,滚滚东流的浪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泅渡着不老的时光。

   我赤脚走在马当矶下那片细软的沙滩上,踏倒一丛丛芦苇,啪嗒、啪嗒……夕阳金灿灿的余辉应声洒落。江面,微波荡漾成一幅静止的画,画里叠印着期待的身影。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长江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江波是舞动着的文字,一串串,一行行,记载着今昔流年。穿越时空隧道,一缕缕翰墨的香气从远古晚渡的斜阳里弥漫开来。绝代才子王勃头扎方巾,肩挎布包,腋挟纸伞,站立舟头,让江风吹拂落满尘埃的愁容,让江水浸泡仕途的坎坷、淘洗心底的感伤、抚慰旅途的劳累。滔滔逝水不分春秋,无今无古,人生的枝柯谁主沉浮?最终都被泥沙埋没,被时光腐化。有谁能与长江共舞、与星辰同辉?

 

   16、人都会老去的,而且很快。如庄周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就像山间的那株艳艳的花,路边一棵娇嫩的小草。春天来了,它骄傲的点缀着世界,成为世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可转眼间春去秋来,已是满目凋零,落一地伤情。它无力抗拒大自然的魔律,只能在岁月的风尘中触摸幽荡的灵魂。

   钟表“滴答,滴答”不停走着,在它每一声的“滴答”里,消耗着时间,也在无情的消耗着每个跳动着的生命。人类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上天入地,但在时间面前却是那么的渺小和无奈。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脚步,甚至无从改变时间的节奏。犹如浩瀚苍穹,一颗凌空划过的流星,只耀眼瞬间的璀璨。

   炎炎夏日,我惬意的沏一杯清茶,拿起一张当天报纸。结果没看多久,便感到眼睛干涩,本来很轻松能看清的文字,此刻觉得有些吃力。路上迎面的人,怎么都像经过特技处理过似得,重重叠叠,影影绰绰。接着,鬓角不知何时开始被岁月浸白。上下楼梯,膝盖也开始作怪,无法掩饰的疼痛,令身子小心翼翼,惟恐一不小心跌落下去。与朋友说起身上这些变化,朋友笑了。回说,你开始老喽。那一刻,心里暗暗吃惊,竟掠过一丝恐惧。秋风落春华,雪映红瘦,猛回首,金乌西坠凌烟绕,镜里银丝,梦中摇落多少。

   路上的人行色匆匆,他们总是低着头朝前赶路,追逐着自己的名利。因辉煌、荣耀而雀跃;为事业、爱情曾经的失败,挫折而悲伤,久久无法释怀。在这方社会舞台上,在这艳阳高照的白日,一些人似乎永远在睡梦中,为了这个世界而疯狂。我悲哀着人的悲哀,因为我们总是醒来的太晚。当我们从梦中醒来,已面貌全非,青春早已远离我们而去。

   时间是最公平的史记作者。每时每刻,时间都在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着人们迈出的每一步。时间在我们的身上雕刻下岁月痕迹,当我们回过头,在我们身后的影子里,时间复印出曾经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是那样的清晰。

   时间是最公平的使者。既然,世上每个人都逃不脱年华终将老去的命运,我们何不笑看花开花落,潮涨潮息。时光也是有生命,有感受的。它不离不弃的陪伴着我们的每一刻,虽然我们老了,它情如以往,亲密的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陪我们一起赶路。

   时间不会老,老去的只是时间的载体。虽然有人在人生旅途上离开了生机勃勃的生命舞台,但时间依然伴着他,只不过陪伴的方式不同罢了。

   面对五陵原上一个个规模宏大的帝王墓冢,看着五陵故园里排列整齐的墓碑,我不由得感叹着,无论他们的主人生前是如何的荣华富贵,叱咤风云,还是平淡如水,一介草民。不管他们在岁月的长河里,忧也罢,乐也罢,他们终究拥抱着同样的时间睡去。王勃在《滕王阁诗》中写到,“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在为生命老去感叹之余,何不换个思路想法呢?“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老则老,时间不老,当我们忽略了行将老去的身体,时间就不会让他变老。

   逃不掉的老去,避不开的衰弱,绕不过的消亡。在我们为自己修建属于自己的陵墓时,我们绝不要让时间禁锢了自己的精神,不要把精气神早早的埋葬在陵墓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