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游褒禅山记原文加翻译
2017-01-19 | 阅:  转:  |  分享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写作手法一二三(1-2):记叙——游山经过。(3-4):议论——游山心得。(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结构关键句——整体感知“于是予有叹焉”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山、碑洞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后洞:
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游洞入之愈深→进愈难→见愈奇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游之乐古
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仆碑——深思而慎取记叙——补叙同游者(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
以无悔矣。。中心句——整体感知(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留意于事物原
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记游文字重点在后洞探幽未
穷,不得极乐,以引出心中悔意。所即之事非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幽游客多寡。由“记游者甚众”到“好游者不能穷”再到“已少”、“又加少
”,全不爱惜笔墨。这样,下文的议论就得以借题发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志无力有志有力而无物不能不能志力
物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
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深思慎取”。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要指出的是,借仆碑发议论
,并非闲置的笔墨,它使得人至“险远”,要有“志”、“力”,还当借“物,三者不可或缺的观点,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不妨这样理
解,要有坚定志向,具备客观条件,有力有物,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取。说山识碑慧空禅院华阳洞仆碑(识谬)
考据探幽记游前洞后洞奇观(悔随)践行感事言志古人:观,往往有得
思深无不在(我):观,在于险远尽志以无悔顿悟
识,后世之谬深思而慎取补记作结四人同游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作者
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尽志”无悔;其二,感仆碑之
“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
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成功。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何也3、良乃入,具告沛公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是,就是竟,竟然,居然于是才道1、有碑仆道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何可胜道哉5、策之不以其道道路道理主张说、讲方
法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文1、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山”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3、属予作文以记之4、文过饰非车盖因为超过大概文字纹文章掩盖、
掩饰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吴广以为然3、有穴窈然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如此、这样对、正确……的样子
但是、然而助词人称代词其“”字的用法他(们),它(们)(的)你(们),你(们)的我(们),自己(的)指示代词
这(里),那(些)其中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假如代词连词副词表商量:还是表反问:难道表揣测:大概表
祈使:一定调节音节,不翻译指代对象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
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7、其孰能讥之乎?其“”字的用法代词,那
,指褒禅埋葬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它,指仆碑代词,它,指洞穴代词,它,指后洞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他们,
指游客代词,那些,指好游者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8、而余亦悔其之9、既其出10、视其左右11、谬其传12、咎其欲出
者13、吾其还也14、其可怪也欤代词,指自己助词,无义代词,它,指洞壁代词,它,代山的名称代词,那些,指欲出者其
“”字的用法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1、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有泉
侧出4、入之甚寒,问其深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6、则其见愈奇7、则其至又加少矣知识归纳——词类活用名→动
,筑舍定居名→动,命名名→状,从侧面
形→名,深形→动,走到尽头动→名,见到的景象动→名
,到达的人知识归纳——词类活用8、火尚足以明也9、常在于险远10、至于幽暗昏惑11、后世之谬其传12、后世之谬其传
13、莫能名者形→动,照明形→名,危险偏远的地方形→名,幽暗的地方令人迷乱的地方
使动,弄错,使…错动→名,流传的文字名→动,识其本名,说明白1、非常之观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不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古:到达(某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
事知识归纳——古今异义古:求学的人,治学的人今:在某些方面有较深的学问的人活学活用收获成功教学目的
1.学习本游记即事见理的写法;2.理解作者“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取”的学习态度;
3.课文背诵,积累虚、实词。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
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以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
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王安石本
文是王安石34岁时作。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1021~1068)
褒禅山华阳洞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褒。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
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褒禅山主要山峦
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夭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茏,枫叶、
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
洞、后洞、夭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褒禅寺坐落在褒禅山西南面半山腰上的褒禅寺褒禅寺里的僧人→←褒禅寺华阳洞入口华阳洞华阳洞华
阳洞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华阳洞华阳洞1、庐冢()2、今言
“华()”如“华()实”之“华()”者3、盖音谬()也4、有穴窈()然
5、则或咎()其欲出者6、无物以相()之7、何可胜()道也哉
8、王回深父()初读课文zhǒnɡmiùyǎojiùxiànɡshēnɡfǔhuāhuá
huá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
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
“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
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其下平旷,有泉侧
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由此向下的那
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
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
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
少了。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洞内更深的地方,那么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
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
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
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
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
,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
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余於仆碑,又以悲
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
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四人者:庐
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
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其文漫灭”。“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后洞慧空禅院前洞东行5里翻过一座小山
献花(0)
+1
(本文系君子去甚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