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1? 朋友一个月跟我说,他买了个kindle,决定好好看书。 他说他把豆瓣排名靠前的书都下在kindle中,这个月已经看完了不少。还一脸满足地告诉我,自己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大增加。以前经常打游戏,现在打得很少了。 我看着这位曾经戴着耳机在王者峡谷叱咤风云的网瘾少年,我欣慰地点了点头。 我大为感叹问他:“看完感觉怎么样?” 他说:“没感觉。” 我:“就没有一点感悟啥的?” 他:“其实吧,我每天是把很多时间花在看书上,但是很多不感兴趣的书我很快就翻完了。其实没有看进去多少,但是毕竟是花在读书上了,比起打游戏总要好吧。” 我:“那你现在不打游戏了?” 他:“也不是不打,比如说打之前先看半小时的书。” 我:“你觉得这时间花的值吗?” 他:“怎么不值,我看了这么多书。” 2 不知道何时开始“读书”已经变成了一个普世的爱好。仿佛自己的爱好没有读书这一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爱好。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二十一世纪新希望,我们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迈向小康的大道,享受着九年义务教育。而“读书”这一在古代只有少数人能拥有的高雅“权利”,今天也变成了人人朋友圈中的“逼格”。 简书也常常在首页出现《我今年/这个月看了XXX本书,……》或者《不看这几本书你怎么……》亦或者《想要……先看完……这几本书》这样的文章,看看阅读量与评论数都奇高。可见,阅读量大的朋友不少,而渴望成为阅读量大的朋友更比比皆是。 我不知道这些一个月几十本一年几百本的大神最后真正“读”进去了多少。但是我敢保证,他们满满地收获了“读书的感觉”。 3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是在读书,还是像我朋友一样仅仅是想获得一种“我读完了很多书”的感觉。当然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今天大多数人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已经实属不易,若要再强求其它肯定就更加难以实现。 很多读书的人或许根本不是因为自己想读或者自己感兴趣,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我好歹也看了书啊!更多的人享受的不是读书本身,而是一种我认为我在读书的心态。 造成这种心态或者风气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与社会倡导读书有关,与过度宣传读书的好处有关,与自身的攀比有关。 你读的每一本书都会在你的言行中表现出来。 读书让你更加美丽。 这样的话语在任何地方都不少见,倡导读书自然不坏,但如果倡导的结果是吸引了一批人假装在读书那就很坏了。 4 有些人明明很讨厌看书,但是读书好啊!我也想一言一行有气质,我也想更美丽,我也要读书。于是泡好茶,端好凳子,找好角度,调整坐姿。捧着一本书半天没看进去一页,但是我怎么能浪费时间呢,看不进也翻页。半小时下来翻了三十页,也权当看了三十页。 接着自以为看了半小时的书便心安理得地打两小时游戏,或出去逛街。毕竟我已经看了半小时书了,劳逸结合一下。 这样的结果就是所谓的“读书”其实浪费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时间。你为何要把自己用一本书捆绑在椅子上半个小时,早点打完游戏干正事去不好? 5?? 那么,如果你铁了心要逼自己看书,你可以做下面这件事情——做读书笔记。 最开始,你只要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抄下来就好。不管你是不是空了很多没看,看到觉得好的就抄。 慢慢地你可以开始写自己的想法,对某一句话某一情节的评价。不追求数量,但求认真。 最后,就是写总结,写书评,更厉害的人是画出整本书的框架图。??最后一本书变成一张图。 就算你真的只是为了追寻一种“我看了书”的感觉,你做读书笔记也会让你获得一点东西,而不是那一点点让你自己沾沾自喜的虚伪的心理安慰。 读书笔记对于真正读书的人来说是一种积累与记忆的加深。而对于假装爱读书的人来说就是强行记忆,毕竟你花了时间,总要获得点什么,要不然也太亏了。毕竟你就算睡觉也为接下来的工作积蓄了精力呢。 文章到这里本来就结束了,这里给大家列出几位做读书笔记的传奇人物,以供膜拜。 我国宋代做读书笔记的大神——袁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大家都知道,而袁枢有一本在历史学地位丝毫不逊于《资治通鉴》的著作《通鉴纪事本末》。这本书,就是《资质通鉴》的读书笔记。袁枢在读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时候觉得每件事情散记在一本书的各个角落,读起来实在很费劲。例如一场战役,持续多年就每年只记当年战场发生的事。你要了解整个战役就得每年的事情里去找。这让袁枢很懊恼,于是他就边读边做笔记,把描写同一件事情的文字摘抄到一个地方。于是就抄出了史书的一种全新题材“纪事本末体”,即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从此在历史上奠定了一代史学大家的地位。 此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苏轼的《东坡志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都是他们自己平时的读书笔记。可每一部都是经典! (简书) 编辑:cyk
|
|
来自: 滹南行东一庄翁 > 《读书zhi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