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追根溯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扫描

 闲野之家 2017-01-19

 追根溯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扫描

引 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科技部重点特殊工程,第一期锁定中原,第二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第三期涉及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虽有分期,近十年来研究工作一直有条不紊地持续进行,集中研究了良渚、陶寺、二头里等代表性文化遗址,在旧遗址中有重大新发现;大量应用科技考古手段,提出了一些新解释;初步勾画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的轮廓,为系统阐明中华文明起源做好了准备。

 整合三处都邑性遗址并结合12处区域聚落中心遗址田野考古与综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代表项目执行专家组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准是“国家的产生”: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距今5500年前后,崧泽、庙底沟、红山文化分布区已步入文明化的轨道;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石家河文化分布区率先进入古国时代;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已经具备了文明的基本特征。新资料新研究进一步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多元的,各地区环境资源差异导致了生业方式、生产技术、文化传统不同,进而影响了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方式。稀缺资源和新物种、先进技术、礼仪制度、宗教信仰的传播与交流,对中华文明一体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玉帛古国良渚

良渚古城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发现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良渚遗址发现了29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宽约50米的城墙用石块和粘土筑成,工程量之大创造了上古东亚土木工程的纪录,可见当时统治者已经能够动员大量人力进行这样浩大工程。联系到反山、瑶山等出土近百件玉石器的良渚文化显贵墓葬的发现,有理由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遗址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精美的玉器。香港中文大学邓聪论证了沙绳切割、片切割和砣具加工和管钻技术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高精尖技术,领先世界。良渚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东亚独特的玉文化传统。玉琮是良渚文化的标志,礼地或土地崇拜是良渚先民宗教生活的基调。丝帛是良渚文化的另一个象征。考古发现和科技考古表明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抽丝织帛技术,丝帛是当时社会的奢侈品或礼仪用品。

史载夏朝建立之前,禹会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良渚古国应该就是那些玉帛古国之一。良渚遗址沒有发现青铜、小麦、黄牛、绵羊等域外文化因素,是单纯的东亚文明古国。

 

礼乐文明陶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距今约4300-4000年的大型城址,达280万平方米。高等级居住区有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基址,附近集中十余座直径10米左右的窖穴仓储区。陶寺城址规模巨大,城内功能分区明显。贵族居住区与社会下层居住区相隔绝,并已出现专门为贵族所掌控的仓储区和墓葬及祭祀区。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统治集团成为社会主宰,已经具有“王”的雏形。陶寺文化中期,已经进入到早期国家的阶段。

     彩绘龙纹陶盆是陶寺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或象征,应该是重要的礼器。另外两种重器鼍鼓与石磬,既是乐器,也是礼器。大型墓随葬上百件精美玉器、漆器、陶器,但未见象征戎的兵器。附近有半圆形的特殊遗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努认为是观测天象和举行祭祀的场所。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尚书·尧典》中关于尧“观象授时”的记载。东亚定居农业文化陶寺遗址展示了尧天舜日的礼乐文明。陶寺遗址出现了小麦、黄牛、绵羊,末期还出现了铜器,表明域外文化已经传播到了中原,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玉振金声二里头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以来相继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及铸铜作坊。近来又发现了约10万平方米的宫城,宫殿建筑呈“四合院”式结构,已经具有中轴线理念;表明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中轴线贯穿,左右建筑对称、院落前后递进的布局特点可以上溯至距今3700年前。铜器和绿松石作坊是王室控制的手工业作坊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认为二里头遗址的一系列重要发现表明王权的强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城的出现、中轴线理念的形成和宫殿封闭的布局,均开后世都城及宫室制度的先河,反映出当时的城市化以及王权和国家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王国阶段。

 二里头继承了东亚玉文化传统,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玉璋是二里头标志性的礼器,影响到几乎整个东亚地区。一座墓葬中发现了用2000多片细小规整的绿松石片镶嵌而成长达60多公分的龙形遗物,形象生动,艺技高超。齐家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亦发现了青铜器,但还未发现青铜铸造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考察了大半个中国,发现早期矿冶遗址常见于西部和北部,青铜制造技术来自西北。青铜制造是系统工程,须跨地区协作,二里头只是青铜铸造中心,原料来自周边。在二里头不远的中条山发现了古铜矿遗址,但还没有找到锡、铅矿来源。铅道锡行,铅、锡可能来自更僻远的地区。青铜爵模仿陶爵,青铜戈取代玉石戈,青铜文化逐渐占上风。玉振金声,青铜绿松石牌和玉舌铜铃是二里头文化的象征。

如果说石镞和骨镞主要用于狩猎,青铜镞再主要用于战争。以青铜戈和青铜镞为标志的青铜兵器表明二里头进入了战争时代。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二里头跨入了广域王国时代。

 

启示与小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考古发掘和科技考古的条件,使中国考古学逐渐接近国际水平。传统考古与科技考古相结合,刷新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科技考古负责人袁靖强调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尝试与国外学者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尽量与世界接轨。在重新肯定猪、狗、鸡中国本土驯化的同时,通过古DNA研究,他肯定地指出黄牛、绵羊、马,来自中亚或西亚。赵志军发现黄河流域率先五谷丰登,是中原王朝崛起的经济基础。他指出单一作物不稳定,气候灾害或病虫害均可能导致是以大米为主的良渚古国和以小米为主的红山古国崩溃。民以食为天,食以肉为贵。张雪莲用氮同位素研究表明贵族食肉较多。通过锶同位素研究,赵春燕发现二里头遗址外来人口达38%,略高于当今北京的外来人口比例,她指出外来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西方学术界习惯用城市、文字、青铜作为古代文明的三个标志,并非金科玉律。事实上有些国家或王朝没有文字,如斯基泰和匈奴王国;或先有国家后有文字,如蒙古帝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编写的《中亚文明史》前两卷就是无“文字”的文明史。最初的文字也未必能留传下来,埃及许多金字塔中也没有发现文字,墓主身份只能推定。古印度文明的印章符号尚未释读成功,未必是文字。青铜制造技术固然是古代高科技。玉石比青铜更坚硬,玉器加工技术也是高科技。夏鼐当年按照西方的标准,认为殷墟肯定进入了文明时代,二里头将就可以算,陶寺或良渚遗址仍然是史前时期。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设定的新标准,中国有早于殷墟或二里头的文明并不奇怪,良渚、陶寺遗址进入了东亚文明时代。

     标准不同,中华文明可分为土著文明和复合文明两个阶段。青铜王朝是复合文明。二头里之前的古国是东亚独特的土著文明,从二头里开始已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是复合文明。中华文明连续发展是从二头里开始的,红山、凌家滩、石家河、良渚、陶寺古国之间及其与二里头王国之间存在明显断层或缺环。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作用,东亚文明也会象古印度文明一样中断。中华文明的根在东亚,源在中亚或西亚,形成了复合文明,有如合金,百炼成钢,柔韧坚强,可屈难断。

探源工程专家组负责人北京大学赵辉表示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仍然很多,大有进一步深究的余地。不久前美国《科学》杂志以良渚玉琮为封面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展,或许预示着国际学术界正准备接受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