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水平的硬笔楷书到底如何去写

 书法大馆子 2017-01-20
                      胡玉琢

学习硬笔楷书应该从哪入手
硬笔书法,不是独立于整体书法体系之外的另一套体系,它也是在毛笔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毛笔书法写好了,硬笔稍加练习就能写的非常好,所以,学习硬笔书法之前如果学习毛笔书法,或者懂毛笔书法那是最好不过了。但话说回来,毛笔书法难度太大,硬笔下一分功夫可以练的不错,毛笔下十分功夫也不一定练好,这是事实。现在不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毛笔书法,认为毛笔书法艺术性强,更加“高大上”。想法固然很好,但却严重脱离实际。现在社会不比一百年以前,现在的孩子课程太多,学习压力太大,时间非常有限,毛笔书法如果每天不特别专注地写上几个小时,是根本练不成的。即使练几个小时,也不是十年八载就可以成功的。只怕是到那时候毛笔没练好,硬笔还耽误了。毛笔需要专门去练习,而硬笔是在上学时、写作业时随时就可以学习,再说硬笔要比毛笔简单很多很多。所以我主张,切合实际,如果孩子没有特别的兴趣和爱好,或者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学习毛笔,不妨直接学习硬笔也是完全可以、完全可行的。学习硬笔书法,成年人可以直接临帖,但想学习、进步更快,最好找一个真正明白、真正懂书法的老师指导;如果是少年儿童,则必须跟老师学习。

为什么要先学习楷书
硬笔书法大体上也分5种书体:篆隶楷行草,当然最流行、也是最实用的就两种---楷书和行书,楷书是基础,行书是目标。至于其它三种书体,我主张一般人就不要练习了,篆书、隶书、草书几乎没有实用性,它们提供给人的几乎都是纯艺术性的东西,可如果讲艺术性,有那个时间,我们还不如直接学习毛笔了,毛笔才更有艺术性呢!学习硬笔书法,必须首先学习楷书,楷书写不好,行书也不可能写好,因为行书的很多笔法、结构都是在楷书基础上转化而来的,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学习行书只能是空中楼阁,结果就是白耽误功夫。

硬笔楷书该学谁
楷书又称“正楷、正书、真书”,楷书就是书法楷模的意思。我上面说过,硬笔书法是在毛笔书法基础上来学习的,因此学习硬笔楷书必须要借鉴古人的毛笔楷书,具体地说,硬笔楷书的笔画形态与结构都要学习毛笔楷书。但在笔法上,硬笔楷书与毛笔楷书是有很大区别的,执笔方法和笔画写法上两者都有很大不同,但对比来说,硬笔楷书笔法上要简单得多。说毛笔楷书,我上面说过,古有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大家都是古今楷书界的超一流绝顶高手,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了。四大家楷书各有其特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虽可稍许参照借鉴,但不可能全学,因为风格不一样,全学就乱了。那我们学谁呢?首先说颜真卿、柳公权二位先师的楷书,这二位楷书属一派,世人称“颜筋柳骨”,颜体圆润饱满,柳体刚劲有力。但颜体、柳体不太适合作为硬笔楷书学习,不是绝对不可以,而是颜体、柳体变化成硬笔楷书之后,结构略显松散,写出来给人感觉“胖大傻”,不怎么好看,所以至今练习颜体、柳体硬笔楷书的人很少;赵孟頫体楷书特点是宽博沉稳、酣畅圆润、灵活多变,硬笔楷书学习赵体是可以的,但初学乍练不适合,赵体楷书有一个特点和欧颜柳三体不同,赵体有行书的意味,就是有要连笔写的意思,初学者不好掌握,处理不好会给人“油滑”的感觉,故此初学者最好先不要学习,如果硬笔楷书有了一定基础之后,赵体却是必须要学习的;最后就剩下欧阳询了,对,我们学习硬笔楷书首先就是要学习欧阳询体的楷书,简称“欧体”。

学习硬笔楷书的误区
我们写楷书,会经常碰到一些人问:你写的是啥体呀?是欧体、颜体还是柳体呀?其实这样问的人大多都不是很懂书法的人。很多人以为,写楷书,要么欧体,要么颜体、柳体或赵体等等,写的不像其中某一家就被认为写的不好,其实这是很多人抱残守缺、学养浅薄、审美能力差、学习“偏科”等等原因对硬笔楷书认识上所形成的误区。既然有误区,可能有人就问了:那到底什么样的硬笔楷书才是最好的硬笔楷书呢?或者说啥样风格的硬笔楷书才是高层次、高境界、高水平的硬笔楷书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问题也相当重要!也确实,学习硬笔楷书还真得首先把路线、目标确定准了然后再学习。不然的话,目标不明确,其结果往轻了说,这辈子恐怕都写不好硬笔楷书了,往重了说恐怕南辕北辙、越写越差。其实,现在的硬笔楷书就是两个字的矛盾:“死与活”,那么,啥是“死”、啥又是“活”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学习欧体
学习硬笔楷书首先要学欧体,学欧体的目的也主要是学习欧体的结构与笔画形态。结构安排上,历来公认欧体是最完美、最无可挑剔的。有人说,欧体是古今楷书第一,此赞誉确实不夸张。又有人说欧阳询是“榫卯”大师,这个比喻也确实恰当。可能有人会问:把字写得或古拙、或俊俏、或庄重、或飘逸、或丰伟、或潇洒、或肃穆、或飞动等等,哪种风格不行呢?为什么初学硬笔楷书非得从欧楷入手呢?这个问题我要仔细谈谈。因为从欧楷入手学习硬笔楷书,有法可依,能把笔画写得方中矩、圆中规、直中绳,长短合度、轻重合宜、结构稳健,从而为后来的更高层次硬笔楷书奠定坚实的基础。再说初学者为了避免结构松散的毛病,刚开始更应该求结构的工整规矩,这正如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初学楷书不学结构,不把字写平正、写平衡、写稳定了,字就会左右歪斜。当然,如果把字写的太过于平正也不行,因此孙过庭又说:“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意思是说,如果字写得过于平正,又会出现呆板而无生气,所以又必须追求险绝;险绝过甚,又会狂怪无态,因此又要归于平正。这就是学习书法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一个过程。
说到平正,欧楷当之无愧!关于学习楷书是先学法度森严的还是先学自由放纵的问题,唐代书法家徐浩在《论书》里说:“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这话很有见地。就欧阳询楷书用笔朴厚凝重又挺拔劲健,结体平稳中而又追求险劲的风格,清代晚期书法家杨守敬说:“欧阳询楷书是楷法极则!” 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也有一段非常著名的书论,说的是“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其中“唐人尚法”是说唐代书法家最重视书法的法则,书法的法则也基本都是唐人建立的,而历来人们又认为欧阳询是楷书之冠,因此,我们学习硬笔楷书必须先从欧楷着手。
欧体楷书的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一丝不苟;字形上下略微稍长,但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中宫紧密就是整个字中间相对写的紧密,四周略显放松。主笔伸长,每个字都有一个或两个笔画相对非常主要,起到支撑整个字的作用,称为主笔。欧体主笔写得都相比其它笔画长,主笔尽量放开了写,整个字会显得气势奔放。具体主笔问题,以后讲结构的时候我再重点去说。另外欧体有疏有密,疏密得当,四面具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分间布白、点画配合、结构安排恰到好处;欧体楷书结构上,字体大都向右伸展,但中心依然平稳,没有东倒西歪之感,却有险中求正的俏丽之美。清代那个倡导碑学最卖力的、也是前人书法界里面最能吹牛B的包世臣就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体字强调指力,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个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长短适宜,轻重得体,恰到好处;欧体楷书法度森严,笔画有方有圆,结构严谨,局部险绝而整体端庄,没有一处紊乱,没有一处松塌。宋元明清几代都有”无欧不点元“的说法,就是说那时候高考,如果考生的欧体写不好,想当状元吗?门儿都没有。别说状元了,欧体写不好,秀才、进士、举人通通当不上!因此,宋元明清的学子们练欧体都练疯、练傻了!欧体楷书在明代叫“台阁体”,清代叫“馆阁体”。

介绍一下欧阳询
我们既然首先学习欧阳询,就有必要详细了解一下欧阳询。欧阳询祖籍湖南长沙,公元557年生于湖南衡阳,641年去世,享年85周岁,是个长寿的书法家。欧阳询的爷爷欧阳颁,是南梁直阁将军;父亲欧阳纥(读音和),跟孔子他爹重名。曾是南陈广州刺史和左卫将军,后来反陈被杀,全家遭殃。所幸欧阳询被他父亲的一个朋友给收养了才幸免于难。这里要插一句,我们还真要感谢欧阳询父亲这位不知名的朋友,如果不是他救了欧阳询,我们学习楷书都不知道学谁了!隋朝时候,欧阳询当的官叫太常博士;欧阳询和李渊是朋友,入唐朝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书法四大家,他与虞世南都是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他儿子欧阳通也好书法,所以人们又称欧阳询为“大欧”他儿子为“小欧”。
欧阳询楷书好,主要好在结构上,欧楷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人说欧阳询楷书是“于平正中见险绝”,因此后人都习惯称欧阳询的楷书为“欧体”,是最有利于初学者学习的楷书。欧阳询书法最初学的也是王羲之,后来虽然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但风格还属于王羲之一派。唐代有个叫张怀瓘的人写了本书叫《书断》,《书断》里说:“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虞世南更说欧阳询是不管使用什么笔什么纸都写得好。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点如高峰之坠石、横戈如长空之新月、横如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竖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断犀角、捺如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的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欧阳询楷书结构严谨,笔势开张,笔法穿插挪让极有法度。后世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笔法中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和方法,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启迪。相传欧阳询总结的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入了后人所作的若干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理念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欧阳询传世著名的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诞碑》、《虞恭公碑》、《温彦博碑》等。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正书千字文》、《行书千字文》等贴。他还编了《艺文类聚》图书系列一百卷。
关于欧阳询的书法还有很多故事,不妨也在此说一说。据说欧阳询学习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不已,而又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另外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相貌很丑,长得挺磕碜,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想得到他亲笔写的字,一旦得到就视作至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高丽国(也就是朝鲜)都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当时唐高祖李渊就逗欧阳询:“没想到你小子长这么磕碜,名声挺大呀!连韩国朝鲜都有你的粉丝。估计他们认为你书法写得好,也可能以为你小子也一定漂亮,是个小鲜肉、美男子呢!哪知道你长这熊样,听说那边整容很有两下子,不如你干脆去那边整整算了!”

专学欧体一家绝对不行
说完了欧阳询的简历之后,现在的问题是,如今很多人学习硬笔楷书只学欧体,这是绝对不行的。欧体虽好,但用现在的审美来看也有缺陷,主要缺陷就是欧体的僵硬、板滞,欧体楷书最易写“死”,这一点恰恰是现在很多人学习硬笔楷书的通病。其实,欧阳询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楷书有些“僵硬”,因此他在其楷书中也使用了大量“楷书行化”的写法,其目的就是想“变死为活”,但结果远远没有“活”起来。(具体什么是“楷书行化”,以后有机会还要细说。)现在绝大部分人写的硬笔楷书都像僵尸一样呆板、不灵活,其原因就是专练欧体一家所造成的。现在不光一些业余写硬笔楷书的人,还有绝大多数的书法教师,甚至很多所谓硬笔楷书名家演讲的视频、出版的字帖很多也都有这个毛病,可以说,这个毛病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启功先生曾说:“行书宜当楷书写,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点画顾盼始不呆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写行书要用写楷书的思维与方式方法来对待,点画安排上是疏是密、是长是短、是高是矮、是远是近等等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能胡写乱写;反过来,写楷书要有行书草书的笔意,点画要活起来,这样写出的楷书才不显得僵硬、死板。可以说,启功先生这两句话是学习硬笔书法的至理名言,是我们每个学习硬笔书法的人都应该时刻铭记在心、并且是必须遵循的法条。

还要学习赵楷
那么,怎样来克服“僵硬、呆板”这个毛病呢?办法就是我们在学习欧体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必须还要学习其它楷书书体,谁的书体灵活就选择学谁。谁的楷书灵活呢?找来找去,我们发现楷书四大家当中只有赵孟頫的楷书最灵活。因此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赵孟頫体的楷书,学习赵体的目的就是要获得赵体的鲜活与灵动。

介绍一下赵孟頫
想学习赵孟頫,我们就要仔细了解一下赵孟頫这个人。赵孟頫生于1254年,卒于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也还是今天的浙江湖州。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当时的秦王、也就是八王赵德芳的后世孙子。他的父亲叫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可以说父亲在书画方面给了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
赵孟頫一生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自己家的南宋王朝倒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到了元二十三年,也就是1286年,一个叫程钜夫的大臣拿着忽必烈圣旨到江南一带寻找宋朝遗留下来一些有水平的文人墨客,包括赵孟頫等十余人被选中,就这样到了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忽必烈赞赏赵孟頫才貌双全,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到了元二十九年,也就是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元贞元年,也就是1295年因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又被召回京城。其实,赵孟頫因为自己是宋朝老赵家的子孙,如今服务于灭了自己祖宗的元人,还被很多人称为“二臣”,因此内心充满了复杂的矛盾与荣华尴尬,当然极不舒服,但也没什么办法。这时候元廷内部矛盾重重,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顺便借病还乡。至大三年,也就是1310年,赵孟頫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儒师太子副詹事王约的影响下对他发生了兴趣,又把他召到京城。延祜三年,也就是1316年,赵孟頫官居一品。夏文彦《图绘宝鉴》盛赞他“荣际王朝,名满四海”。赵孟頫这时候可以说是名满天下,在元朝文人中最为显赫。至治二年,也就是1322年的农历六月十六日赵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岁。据说赵孟頫逝世之日,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逝于吴兴。
赵孟頫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赵孟頫是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据明人宋濂讲,赵孟頫书法早年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宋高宗赵构的书法,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懋称:“赵孟頫书法书从王羲之、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于王羲之;姿态朗逸,则得于王献之。此外,他还临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最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也十分推崇,后世更是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赵孟頫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因而在书法上获得极大的成就。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人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也非常风行。
赵孟頫不但自己书法、绘画方面厉害,全家老少在这方面都厉害。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也是著名书画家,在古代女书法家中地位仅次于王羲之老师卫夫人,是排行第二的女书法家。长子赵亮,次子赵雍,三子赵奕在当时也都是著名的书画家。
赵体楷书以风流著称,用笔圆转,清腴华润,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赵孟頫的楷书集各家之长,讲究用笔,结构谨严。行笔婉转流畅,结体骨肉停匀,深受人们的喜爱。古今学习书法的人当中,除了王献之,赵孟頫是最得王羲之书法神韵的第一人。赵孟頫晚年的书法,可以说已经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书风变得苍老而洒脱,笔力愈加深湛,结体章法直入化境。

最后学习《灵飞经》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硬笔楷书。硬笔楷书在学习了欧体和赵体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字”不像从前那样“僵”、那样“板”,而是“活”起来了。那么,“字”写到这个份上是不是就可以了呢?NO!字虽然“活”起来了,但还不够,因为我们又发现,欧体、赵体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整个字体略显收敛,笔画总觉得没放开、没到位,有一种给人“憋得慌”的感觉,缺了那种“大方、舒展”的意味,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就要再找一家笔画“放”得开的书体来学习。找谁呢?对了,就找钟绍京的《灵飞经》,《灵飞经》特点恰恰是笔画的舒展大方。

介绍一下钟绍京
说到钟绍京,就非常有必要把钟绍京仔细介绍一下,因为钟绍京以及他的《灵飞经》对于我们学习硬笔楷书简直太重要了。钟绍京于公元659年3月3日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清德乡上社村,字可大。他是一代楷书宗师钟繇的17代孙子,因此历史上我们把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武则天改唐为周时,钟绍京在长安为司农录事,因其字写得好,唐景龙年间,也就是公元707年到710年为专职书写。那时候,朝廷宫苑几乎所有的匾额联语都出自他的手笔,也因此升为苑总监,专管宫廷内外花鸟禽鱼、园林绿化,所以钟绍京又是唐代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公元710年6月21日,在平息了一场危及李唐王朝生存的“韦氏宫延之乱”之后,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的唐睿宗李旦,五天之内连下三道“圣旨”,给在平乱斗争中功勋卓著的钟绍京,封中书令、越国公、享一品。这个要比后来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34年封中书令的广东曲江人张九龄早24年,所以史称钟绍京为“江南第一宰相”。
据说钟绍京小的时候,其志就不凡。他在离上社东北十五里的山中寻得一读书胜地名叫东龛寺,乃在山中结茅庐为舍,读书写字。山中有一水池,钟绍京练字常在此洗笔,几年下来,据说池水常年皆黑。他在山中发奋读书写字的事迹远近闻名,宰相裴行俭听说之后才将他荐于当朝。后来此地被改称“读书岩”直到现在。公元746年2月16日,这位赣南客家历史伟人死于长安,活了87岁,当朝以“忠孝通博崇祀乡贤”准予葬其在故乡兴国县殷富岗(今高兴镇境内)。清乾隆十三年和民国初年,曾对钟绍京墓重修过两次,后来年久失修,今已荡然无存。但钟绍京发奋读书,敏求上进,在兴国传为佳话。

《灵飞经》好到什么程度
钟绍京的《灵飞经》被称为是古今天下第一小楷,《灵飞经》好到什么程度呢?咱举一个例子,赵孟頫厉害吧?可他临了一辈子《灵飞经》,但用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话说,赵孟頫也只得到《灵飞经》功力的三四成。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书法里面就有《灵飞经》的影子。这么说吧,自唐以后,几乎所有搞书法的人都把《灵飞经》奉为圭臬,神灵一般地对待它,也几乎都临摹过《灵飞经》,但能写出《灵飞经》神韵的几乎一个人都没有。有句话说得好:小楷不临《灵飞经》,写得咋好都是扔!学习硬笔楷书更是如此,如果你不学习《灵飞经》,可以说你的硬笔楷书就永远到不了高层次。
那么,《灵飞经》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呢?它的特点可以说是:点画上丰富多彩、方圆并用、均匀秀劲、舒展大方;运笔直抒胸臆、信笔挥洒、行笔飞动、灵活熟练;轻重适宜、提按顿挫;细劲流畅、起承分明、气势连贯;尖锋入纸、收笔回锋、横波竖滞、轻撇重捺;用笔上更是精妙绝伦,造诣精湛。横势起笔露锋、稳健自然、遒逸灵巧、朴实直率,无点滴油滑轻浮之感和刻意张扬外露之态;结构与章法及分行布白处理上,工整茂密、疏密有致,字形方扁、参差错落、跌宕起伏、风吹草低、扑朔迷离、字字独立,真好比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可以说,钟绍京在日日的墨海笔耕中,形成了特有的带有西部色彩的书风,《灵飞经》既有塞外强悍雄风,又有西凉乐舞风姿,处处洋溢着清新空灵、古朴可爱的气息。我们从《灵飞经》中可充分领略和感受到王羲之书法的气度和神韵。
钟绍京的审美境界追求的是一种法度严谨的造型之美,点画周到、结体熨贴;用笔精严、一丝不苟、巧密精思、端庄匀称;以工整为法,以功力见胜,以熟练为能,以尖度为尚,从而表现出一种端庄严肃的意境。试观《灵飞经》小楷墨迹,遒劲端庄,结字疏展,工整精细,笃守楷法,其分行布白,能于匀称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的变化,其结构字势,能于法度严谨之中有奇正姿态的变化,乃小楷中之极品,因《灵飞经》以法度立极,因此历来是学习硬笔楷书的最佳范本。

三者结合 方入高端
因此,想把硬笔楷书写好,不需要过多临摹或者学习其它书体,只要把欧体、赵体、《灵飞经》三体的精髓悟透、掌握了,最后把三者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互制约。取欧体做骨,取赵体做肉,取《灵飞经》做四肢。如此写出来的硬笔楷书就有了如下特点:中宫紧凑、四至外拓、挺秀险绝、气韵生动、点画灵活、潇洒飘逸。可以说这时候的字算是彻底“活”了,而且“活”得更漂亮了。如果悟性好、肯下功夫,这一路学习下来,硬笔楷书就完全“熟”了!

如何把握硬笔楷书的“度”
可能有人问,临写赵楷和《灵飞经》过多,是否写出来的字就不是楷书而是行楷书了呢?非也!行楷书的笔画有“连属、映带”的特点,也就是说,很多的行楷书笔画是连在一起写出来的,赵孟頫的楷书以及《灵飞经》里面确实都有这样的写法,而且行楷书的“味道”还特别严重。其实,在最“正经”的欧体楷书个别笔画当中也有行楷书的特征,我上面说的欧体“楷书行化”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高水平的楷书有一点行楷书味道是可以的,也是古法上允许的,不但允许,而且是可行的;不但可行,而且还必须应该这么去践行的。虽然允许,但在实际书写实践中,还是要尽量把握好“度”,避免“行楷书”味道太重。其实我上面说过的要“相互制约”就已经说明了、或者说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所提倡的硬笔楷书既不能像欧体那样太死板,但也不能像赵体、《灵飞经》的某些方面太放肆。最好的结果是,既要点画灵活,又不能、或者尽量少让本来应该分开的两个笔画连在一起写出来,还是要尽量做到笔(画)笔(画)独立,这样就避免了楷书变成行楷书的嫌疑,因此我们把这种楷书体也叫做“欧赵钟体”。可以说,最终的“欧赵钟体”硬笔楷书才是高层次、高境界、高水平的硬笔楷书。(本文摘自《胡玉琢硬笔楷书技法通解》部分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