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佛跳墙”到“大杂烩

 孺子牛1015 2017-01-20

眼看临近春节,对老一辈人来说,中国人的节日,饮食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即使平常节假日家人聚餐还是亲朋来访,都少不了美味佳肴,更何况春节这个民间最隆重的大节呐!说起饮食中的菜肴,不能不说到一道贯通南北,家喻户晓的“名菜”——大杂烩。这道菜,尽管各地叫法不一,内容却大同小异。东北人称其为“乱炖”,南京人叫“大杂烩”、上海人则喊它“十景菜”或“炒十景”、“汤十景”、常州人的叫法最好听也吉利——“全家福”。我们这里叫它“头菜”,因为这是继冷盘后的第一道菜。

据我所知,这“大杂烩”是由“佛跳墙”演变而来。关于“佛跳墙”的来历可能大家清楚,最早是一群乞丐,把地主老财大户人家办宴席吃剩的残羹冷菜,一起倒在瓦钚里烧煮,正巧烧煮的地方在寺庙的围墙外,煮出的阵阵香味飘近寺院内,馋得小和尚跳出院墙,也想偷着尝尝,由此而得名。消息不胫而走,传到有钱人那里,便让厨师也如法炮制,当然其中的材料完全不同,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后来传近宫廷里,连皇帝老子都十分欣赏,而材质却又更加至高无上,什么山珍海味,鱼翅海鲜、鲍鱼龙虾、还有一般人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稀罕之物。这样一来此菜便身价百倍,变得家喻户晓。

至于普通老百姓的“大杂烩”,其材料、调料尽管无法与达官贵人的“佛跳墙”相比,但因其独特的加工方法,仍十分受欢迎。所谓“大杂烩”,顾名思义就是不管荤素、品种、颜色通通放在一起炖。其最大的特点是加工简单、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以我们这里的“头菜”为例,材料主要有香菇木耳、鱼丸肉丸、白菜冬笋、蛋皮肉皮、蹄筋海参等,东北人的“乱炖”主要有白菜、粉条、猪肉、豆腐之类,制作此菜的要领是,投料应按难煮的先放,易熟的后加的原则,而且要掌握宽汤略淡,鲜而不腻、清淡适口。一般都不放酱油,这样色泽鲜明、原汁原味、热气腾腾一大盆端到桌上,色香味俱佳着实让人垂涎欲滴。不信的话,你不妨自己试试!       2013,20171月改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