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赢了孩子,你真的很开心吗?

 培根阅读 2017-01-20


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网络


1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就是父母总是希望安排你的人生。

比如你选择的朋友类型、专业、工作、伴侣。

 

有一位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说,自己接到很多的来访者。

经常遇到一个同样的问题:对于父母的最大抱怨,都是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强势的父母,总是毫不留情地伤害孩子的自尊。

 

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马上就要过年了,很多亲戚都非常喜欢逗孩子。

前几天带儿子回乡下奶奶家。

有一天,一个邻居大爷来家里玩,坐在客厅聊天半晌,甚感无聊,这个时候大人一般就要开始逗孩子取乐了。

看到儿子在沙发上看书。

于是逗他。

“你还认识我吗?”

小家伙没有理会。

“哎呦,读了点书都不理人了啊。”

这时我提醒他一下。

“你看下那个爷爷,应该认识吧,以前还抱你玩呢”

虽然我自己这样说,但我知道儿子肯定忘记了,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小婴孩。

“一点也不讲礼貌,快点叫人啊”这时候我妈也碍于面子来要求孩子了。

 

现场大有一番不叫不行的尴尬气氛。

几双眼睛盯着小家伙。

这时他看着我。

“你去茶几上给这个爷爷拿一个橘子吧,爷爷喜欢吃橘子。”我赶紧化解一下这尴尬气氛。

我知道他还不喜欢叫人,但是做事却没问题。

他就赶紧去拿了橘子给那个爷爷

这时候众人说他是个好孩子。

 

唉……

我带着他回到房间,问他为什么不叫人呢?

“我不认得他了”

“好吧,没关系,爸爸知道你如果熟悉的话,肯定会叫的,对不对。”

他点点头,又没事人一样的玩去了。

 

大人们总是喜欢开着玩笑把孩子逼进死角。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以此展示自己教养的成功。

但是往往这是无知的教养观念。

 

因为逼着孩子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或者孩子不做就进行否定,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心理学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

只有这个基础的稳定,才能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比如自爱、自信、自强等,都源于此。


2


 

前几天在一家店里吃饭。

隔壁桌是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吃饭。

吃的好好的,孩子突然大叫了起来。

“不要把汤倒进我的碗里”。

妈妈没有理会,继续用勺子舀汤。

 

这时候孩子放下筷子,以不吃来对抗妈妈。

“你翅膀硬了啊,这么好喝的汤,还不赶紧给我喝掉。”

“我就不”

“快点,我命令你一分钟内喝完。”

“为什么你总是要我做我不喜欢的事。”

“没有为什么,就因为我是你妈妈。要你喝点好喝的汤都这么为难,那以后我还怎么管你。”

 

这时候孩子开始委屈地哭了起来。

妈妈也没有为之动情,继续吃自己的饭。

看得出这是一个很强势的妈妈,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后孩子还是把汤喝光了。

等女儿屈服了,她才将自己的视线拉回到孩子的身上。

真不知道她赢孩子,真的就很开心吗?

 

很多时候,我们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说爱孩子,其实只是爱那个自己喜欢的样子,而讨厌那个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样子。

所以当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马上就威胁加恐吓,一直让孩子投降为止。

 

要知,真正的爱,是给他所需,而非己所欲。 


3


 

我们以为很爱孩子,可是却常常忽视孩子的感受。

跟儿子在一起玩的几个小伙伴最近又聚在了一起。

但有一个小女孩,一直玩的不开心。

其实那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但是爷爷奶奶一直溺爱,生怕受一点委屈,也生怕摔着。

没有教会孩子规矩意识,也没有鼓励孩子去分享,一切都溺爱满足,所以让孩子跟小伙伴在一起就经常矛盾不断,跟小伙伴抢东西。

 

而每次只要几个孩子之间有一点小的矛盾,大人就会把她抱走,每次她就在大人怀里挣扎着,被生硬地抱走。

 

矛盾出来了也不反思,教会孩子去面对,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反而把孩子直接抱走,隔离起来可真不是长久之计。

 

结果这个孩子总是出来了就不回家,每次小伙伴们都开心的说再见,但是她却哭着不回去。

这时大人就说,唉,她天生就是这个性格,没办法。

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是后天的教养过程中,伤害了孩子内心的满足感。

 

因为她从来就没有被满足过,每次都被大人拆散,她会觉得每次跟小伙伴的见面都好像是最后一次见面,当然是死活都不肯分离。

 

虽然在物质上给予了她百般的呵护,但是内心却从来没有被理解过。

这样的爱,伤害很大。

 

被忽视的内心,往往会长出很多杂草。

父母要像个孩子一样,常常观察,跟孩子一起拔除。

而不是用溺爱来浇灌,结果荒草丛生。


4


 

我发现我们很多的父母有一个这样的嗜好:通过打击孩子来唤起孩子的斗志。

最常用的一个办法就是拿孩子来进行比较。

 

否定孩子,真的能激发孩子的斗志吗?

 

我小时候有一个好朋友,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每次考试完了,拿着分数回去,他爸爸永远不会满意。

有一次他在班上考了第二名,结果回去了爸爸也没有鼓励,只是反问他为什么那么简单的题目也会出错丢分。

跟第一名之间到底差在哪里?

 

所以他做什么都自信不足。

如今快30的人了,还是那个样子。

“我爸会怎么想?”

“我这次要不要去相亲,我没主意”

 

父亲当年的严厉的确让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可是也让他的内心总是充满着焦虑和自卑。

 

一个人的最初自信,来自于“我是个有价值的人”。

 

我们的孩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经验中获取信心。

 

比如儿子常常会跟我说,“快来看,爸爸,我把这个拼图做好了”

“爸爸,我能跳上去,你可以吗?”

“爸爸,我今天是自己搬着椅子洗手的”

我每次都会关注他的小小成就,鼓励他。


因为与其安排控制,不如放手和鼓励。

 控制孩子,去用所谓的父母威严赢孩子。

或者通过说理来赢得孩子。

未必能让孩子赢得自己的人生。

 

我们反观自己,为什么会在内心生起这种控制的欲望?

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童年缺乏安全感。

特别是小时候缺衣少食或经历骨肉分离、生活动荡。

控制欲更加强烈,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一旦自己的人生不受掌控,就想着去控制孩子的人生,满足自己的这种心理需求。

 

育儿即育己。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天性和使命,都属于自己,你要先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而不是通过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

斩断这种控制的心理。

放开孩子,也解脱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