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百了无恨 2017-01-20



  最近的40年是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40年,其实40年前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跟400年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经历了40年的飞速发展之后,中国基本上已经迈进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丢失和遗忘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些还是非常好的东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追随者,小编自不量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地去对抗丢失与遗忘。

  在鸡年春节期间,本公众号将持续关注年俗文化方面的话题。其中有些是小编的亲身经历,有些来自于道听途说,还有一些则来自于阅读。当然了,以中国之大,物产之丰,各地的风俗自然也是千差万别。小编所讲内容大抵以中原地区为主,偶尔也会旁及其它地区。

  民间有“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之说,民俗文化亦大多是约定俗成,向来没有统一说法。您若觉得哪段小编说得有毛病,也实属正常。如果您也喜欢民俗文化,如果您那里有不同的讲究,或者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帖子后面留言。小编定会一一拜读,认真听取大家的高见。

  在此,小编一揖到地,唱个肥诺,先行谢过诸位。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割大肉。

  二十七,添新衣。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

  相信大家对这首儿歌都已经很熟悉了,当然它也有很多个版本,但内容都差不多。尤其是前面几句,就更是如此了,差别主要在后面。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把腊八这天作为过年的开始呢?这得从“腊祭”习俗的起源说起。


  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发展成为固定的节日。“腊”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存在,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汉代人的“驱傩”仪式

  据《风俗通》一书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的意思,用打来的野兽或自己养的家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一直到现在,还有人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牛、羊肉,称为“腊肉”。


  腌制腊味食品 汉画像砖

  由于“腊祭”在十二月举行,故在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但当时举行“腊祭”活动的日子并不固定,而是“择日举行”。到了汉代,人们在“腊祭”中加入了“驱傩”的活动,希望以此祛除邪气。这时“腊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腊”字的解释如下:“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传说认为“腊祭”之神共有八位,故而将“腊祭”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于是便有了“腊八节”。


  随着佛教等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传统节日也逐渐被异化,并不断吸收西方的文化元素。尤其在唐代,在历经数次大规模的兴佛运动之后,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所以到了唐宋时期,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被赋予了神佛的色彩。

  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曾经饿得昏倒在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节”,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唐宋时期的佛门弟子为弘扬佛法,便极力宣扬腊月八日为释迦牟尼成道日。

  后来“佛成道节”在民间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传统腊八节猎兽祭祖的初始含义遂被湮没。


  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敬神供佛的风气越来越浓厚,并取代了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等传统活动,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如今,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做腊八面、晒制腊八豆腐等习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相传是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设的一种节日食俗。


  过了腊八之后,离春节只有二十多天时间了,过去许多人家便开始忙着杀年猪,打豆腐,腌制腊肉,采购年货。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空气中“年”的味道一天天浓厚起来,过年的序慕便由此徐徐拉开。

  所以说,我国民间的传统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的(也有人说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结束,并在除夕和正月初一达到高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