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雨昨日古夹仓

 華山論劍書畵苑 2017-01-20

风雨昨日古夹仓

作者—老家日照
风雨昨日古夹仓 - 华山论剑 - 華山論劍★劍 苑
 

   七八百年前,老日照县城南有一大镇南临黄海、左跨傅疃河,曾是日照八大海口之一,素有日照“城南巨镇”之称,此镇名曰“夹仓”。据《青州府志》记载,元即有巡检司移于夹仓镇。   

  在元朝时首先是作为一个渔村出现。因为在村西的海汊可以停泊入海的船只,有着海上运输的便利条件,遂逐渐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海运码头,发展成日照县的通商口岸之一。古时的官府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在这里建立了粮仓(亦称社仓)。鉴于这里地处河海交汇的夹角,就给起了一个“夹仓”的地名。   

  为了运输物资的方便,先民在海汊之上建筑了一座十三孔的大石桥,既作为海船上下货物的通道,又成为通向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在海运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一些商家拥有的多条载重量达二三百吨的三蓬三桅的大船,还有数量可观的小型帆船,都是在这里停泊的。再往后许多年,这里慢慢不能停靠船舶,结束了数百年作为码头的历史。    

  据说,夹仓镇在以前四五百年间,曾经是当地土特产和外地商品的集散地,并有榨油和酱菜作坊数家;镇内商铺林立,码头上樯帆云集;明清两代均在此设有巡检司衙门,使夹仓成为方圆几十里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它是一个出海口岸,人们又给以夹口的称谓,在这里居住的人口曾达到一千多户近万人之多。其中相当部分是商贾官宦人家和他们的仆役等,山西的商人亦前来从事贸易活动,他们曾捐资从南洋购买来一座硕大的分为三层的铸铁香炉,敬献于天后宫庙宇之内。传言,这样大的铁香炉在全国亦不多见。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夹仓镇里居民构成中,以经商和从事其他非农行业者为多,种田的农户仅占少数。另外,尚有居住在镇内南部的部分居民,仍旧以传统的海洋捕捞为谋生的手段。 

  世事的发展难以预料。在四五百年间,夹仓镇由诞生到繁荣,转而又衰落下去。由农村变成街镇,复又变成农村,转了一个轮回。小时候在夹仓镇长大现已离乡60多年的盛丰山,在他回忆录《回忆与思考》中写道:夹仓镇的衰落,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变化造成的,社会的动荡、战乱也是一个原因。据传,古镇西北部山区年复一年的洪水下泄,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淤积于河口、海汊,以至于原先的小港口没法使用,失去了物资集散功能,造成市场萎缩,商业凋零。当年显赫一时的名商大贾,纷纷迁移到别的商埠发展。也有一些名门望族的后代,兴业乏术,坐吃山空。原先依附于豪门的人员,也只得另觅生路。尤其在清朝末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饥寒交迫的群众纷纷聚众造反,社会混乱不堪,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    

  据说,1861年,起义捻军溃败之后,在夹仓镇杀人放火,使街镇遭受灭顶之灾。后来,日寇的入侵使夹仓的社会经济状况更加恶化,从此一蹶不振。盛丰山还写道,“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古镇夹仓已经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般艰难度日。”    

  每况愈下的夹仓镇终于退出了街镇的历史舞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全国分省地图册上,夹仓镇的地名尚占据日照县东部的一隅,但在后来的再版地图中则消失了。曾经的夹仓已变成一个大农村,古镇的面貌不复存在。   


风雨昨日古夹仓 - 华山论剑 - 華山論劍★劍 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