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宋明《易》学
2017-01-20 | 阅:  转:  |  分享 
  
宋明《易》学宋明《易》学根据今人邱汉生考证,所有著名理学家,如程颐、陆象山、朱熹等,都为《周易》作过传注。由这点看,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七百
多年之久的宋、明理学,其源头之一,亦有宋人对易理的阐述与发挥。邱先生认为理学的一些范畴,如“道”,“无极”,“太极”,“阴阳”,
“五行”,“动静”,“性命”,“善恶”,“德”,“仁、义、礼、智、信”,“主静”,“鬼神”,“死生”,“无思”,“无为”,“无欲”
,“中”,“顺”等等,有的就出自宋人对《周易》的传注,特别是对《周易》一书中“十翼”的传注。宋明《易》学正如王弼把注《周易》
当成阐发自己玄学思想的工具一样,程颐也以此作为发挥自己理学思想的工具。在程氏《易传》中,《周易》的“象”出自“理”,“理”能“遍
理天地之道”。宋明《易》学如他注《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说:“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注《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一
句,说:“事有理,物有形也……有理而后有象,成位在乎中也。”接下去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说:“‘弥’,遍也。‘纶’,
理也……‘弥纶’,遍理也。”宋明《易》学在程氏《易传》中,“理”不但是《周易》象数、阴阳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他注《系辞
》“生生之谓易”说:“老子亦言‘三生万物’,此是‘生生之谓易’。理自然如此,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自是理。”宋明《易》学他注《系
辞》之“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说:“卜筮之能应
,祭祝之能享,亦只是一理。蓍龟虽无情,然所以为卦,而卦有吉凶,莫非有此理。以其有是理也,故以是问焉其应如响,若以私心,及错卦象而问
之,便不应,盖没此理。今日之理,与前日已定之理,只是一个理,故应也。不容祭祀之享,亦同鬼神之理。在彼我以此理问之,故享也。不容有二
、三,只是一理也。”宋明《易》学同时,这个作为天地万物本原和《周易》取象占筮之本的“理”,又是世间永恒而不可变动的最高法则。
他注《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句,说:“天理具备,元无少欠,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父子君臣,常理不易,何曾动来,感非自
外也……感则只是自内感……此只言人分上事。”宋明《易》学程颐把这个“理”放进他的《易传》之后,也确实做到了“而就上充长之”,不
断发挥这个具有精神性本体意义的“理”,作为解说《周易》论据的出发点,使一部《易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程颐的理学著作。宋明《易》
学尽管如此,《易传》作为一部注《易》之书,以汉人的“承”、“乘”、“比”、“应”、“据”诸说,对一些卦象进行了解释,并针对前人“
卦变”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宋明《易》学如他解《彖·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说:“《贲》之象,取山下有火,又取卦
变‘柔来文刚’‘刚上文柔’。凡卦有以二体之义及二象而成者。如《屯》……《讼》。有取一爻者,成卦之由也:……《小畜》,……《大有》是
也。有取二体又取消长之义者:……《复》;……《剥》是也。有取二象兼取二爻交变为义者:风雷益,兼取‘损上益下’;‘山下有泽’,《损》
,兼取‘损下益上’是也。有既以二象成卦,复取爻之义者:《夬》之‘刚决柔’,《姤》之‘柔遇刚’是也。有以用成卦者:‘巽乎水而上水’,
《井》;‘木上有火’,《鼎》是也。《鼎》又以卦形为象。有以形为象者:‘山下有雷’,《颐》。‘颐中有物曰《噬嗑》’是也,此成卦之义也
。”宋明《易》学宋人对易学研究贡献较大的是朱熹。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亦称晦庵。他最主要的易学著作为《周易本义》一书(以下
简称《本义》)《本义》与《易传》的根本不同,在于朱熹在注《易》中,虽也谈“理”说“气”,但宋人王应麟以为他们的不同,在于“程子言
《易》,谓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而朱子以为先见象数,方得说理,不然,事无实证,则虚理易差”。宋明《易》学如注《系辞》“寂然不
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句,朱熹针对程颐所谓“天理俱备……感只是自内感”,“此只言人分上事”的说法,明确表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本是说《易》,不是说人”,表现了一个注者的老实态度。宋明《易》学在《周易》经文的训释上,《本义
》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注《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字,《集解》引汉人《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本
义》却解作“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在这里,《本义》解“元”为“大”;“贞”为“正而固”。宋明《易》学《
本义》在注经中虽有自己的独见,但亦吸收前人之长,如注《丰》卦九三爻“丰其沛”一句,《本义》说:“沛,一作旆,谓幡幔也。”此即取王弼
之说。再如《象·升》“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一句,《本义》注曰:“王肃本‘顺’作‘慎’,今按他书,引此亦多作‘慎’
,意尤明白。盖古字通用也。”这种兼取古人之长的例子,在《本义》中时时见到。宋明《易》学注《明夷》卦六四爻“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
,于出门庭”,《本义》曰:“此爻之义未详。”而不像程颐那样“人之手足皆以右为用……是左者,隐僻之所也”(《易传·明夷卦》注),做出
此等牵强附会的解释。宋明《易》学同时,朱熹深知,《周易》原是一部古代筮书。因此,为了使自己的《本义》确能起到恢复《周易》本义
的作用,他除了在《本义》中讲了“明筮”外,又撰“筮仪”一篇,并在注释《周易》经文时,特别予以说明,想以此来正《周易》之本义。宋明
《易》学如《本义》注《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字,说:“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余卦仿此。”注《乾》
卦初九爻“潜龙勿用”,《本义》曰:“凡遇《乾》而此爻变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也。”注《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时,《本义》
曰:“占法与九二同。”注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一句,说:“君子指占者而言。”在注其余各卦时,《本义》也多用“其象占如此”,“戒占者
当如是”,“戒占者不可如是”等等,以此指示读者。宋明《易》学朱熹虽想以此申明《周易》的本义,但案之《汉书·艺文志》卷首易类其所
载“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中,看来并不包括筮法,其占筮之法另载于后面的“蓍龟类”中,计有:“《周易》三十八卷”,“《周易明堂》
二十六卷”,“《周易随曲射匿》五十卷”,“《大筮衍易》二十八卷”及“《易卦八具》”等占筮之书。可证汉人是把训释《易》义与讲解占筮区
分开的,恐怕并不混同在一本书上。这也是王弼及汉人易著中,为什么并不专讲“筮仪”及“筮法”的原因所在。宋明《易》学朱熹相信“图”
、“书”之说,并在《本义》列了“河图”、“洛书”等九幅易图,因而对“图”、“书”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宋明《易》学清初黄宗羲针
对邵雍、朱熹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他的《易学象数论》卷一《先天图》中批判了“伏羲八卦次序”及“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两图的谬误,他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谓一阴一阳者是也。其一阳也,已括一百九十二爻之奇;其一阴也,已括一百九十二爻之耦。以三百八十四爻为两仪,非
以两画为两仪也。”“两仪生四象,所谓老阳、老阴、少阳、少阴是也。乾为老阳,坤为老阴。震、坎、艮为少阳,巽、离、兑为少阴。三奇者,老
阳之象;三耦者,老阴之象;一奇二耦者,少阳之象,一耦二奇者,少阴之象。是三画八卦,即四象也。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以
象告’,此质之经文而无疑也。”宋明《易》学张载《易说·下》对《系辞》中“弥纶天地之道”的解释,与程颐截然不同。他说:“此语必
夫子所造。弥者,弥缝补缀之义。纶者,往来经营之义……此则归于人事。”“圣人与人撰出一法律之书,使人知所向避,《易》之义也。”宋
明《易》学张载也不同意孔颖达说易即看不见、摸不着的“浑沌”的说法,他说:“作《易》示人,犹天垂象,见吉凶。”“天地变化,圣人作《
易》以著效之,故曰‘圣人效之’。”针对韩康伯称“‘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及孔颖达疏语中“无形之幽,有形之明”的说法,张载批
判道:“天文地理,皆因明而知之,非明则皆幽也。此所以知幽明之故。万物相见乎离,非离不相见也。见者由明,而不见,非无物也。乃是天之至
处。彼异学则皆归之空虚。盖徒知乎明而已,不察夫幽,所见一边耳。”宋明《易》学面对当时影响很大的韩、孔之说,张载提出了自己“天
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的观点,(《易说·下·系辞注》)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共同物质实体,这在宋人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宋明《易》学再如杨万里之《诚斋易传》,多引史事以解《周易》。其实,《周易》本是为人而写,其中很多卦爻辞,如《乾》卦九三爻:“君
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坤》卦六四爻:“括囊无咎无誉”;《需》卦上六爻:“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谦》卦初
六爻:“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等等,都是谈的为人处世之道。而当时的人偏偏借以谈“理”谈“心”谈“天道”,歪曲了《周易》本旨,杨万里
在自己的书中,重点正之以人事,这在当时也是极可贵的。宋明《易》学《汉上易集传》,书前载《进周易表》,云;“以《易传》为宗,和会
雍(指邵雍)载(指张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元魏(北魏的别称),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庶几道离而复合。”以程颐《易传》为主
,融会邵雍,张载之论,又兼采汉唐以来堵家易说,目的在于恢复故王弼所分离的象数学传统。其书以象数为宗,阐发陈抟、邵雍之河图、洛书、先
天学,兼采汉以来卦变、互体、伏卦、反卦诸说。以十数为洛书、九数为河图,采用刘牧之说。陈善《扣虱新话》、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曾讥讽
朱震之说芜杂。元人胡一桂为之辩曰:“变、互伏、反、纳甲之属,皆不可废,岂可尽以为失而诋之?”其书附《卦图》三卷、《丛说》一卷。宋
明《易》学《周易辑闻》,南宋赵汝楳撰。汝楳疑《说卦》、《序卦》、《杂卦》皆为汉儒所窜入,又认为《系辞》非孔子手书,而为门人所记,
故其所作《周易辑闻》不及《说卦》、《序卦》、《杂卦》及《系辞》诸传,唯注经文。其以《象》传散附于象辞,以《小象》散附于爻辞,仍用王
弼之本。其以《大象》移于卦画之后,象辞之前,以《文言》散附于乾、坤《彖传》及《小象》之后,则为汝模之新意。窜乱经文,为其一失。又因
不标“象曰”、“文言曰”等字,致使经文与传文混淆不清,使读者茫然莫辨。宋明《易》学其每卦之中,皆以卦变立论,未免偏主一隅。然其
推阐颇详明,其说比应乘承之理、盈虚消长之机。皆能有所发择。在宋人《易》说之中,犹属明白笃实。宋明《易》学入元,大多数人在宋易的
基础上,或发挥“图”“书”,或谈“性”“理”。其中立论扎实有见解者,如黄泽撰《易学滥觞》,他评价前人说《易》,认为王弼全废象数,结
果入于玄虚,汉儒全依象数,结果失于繁碎。他主张解《易》应先明象,至于占法,应以《左传》所载筮例为根本。黄氏立论平正,其说皆有根据,
特别对《周易》古义,多有发明。宋明《易》学宋人之后,公然反驳陈抟之说者,为元人陈应润。他撰《周易爻变义蕴》,指出:先天诸图,掺
杂《参同契》炉火之说,为道家假借易理以为修炼之术,根本不是《周易》本旨。他认为八卦方位只能以《说卦》为准。周敦颐之“无极”、“太极
”、“二气”、“五行”等等,只是一家之言,不能据此而解《易》。陈氏在当时正崇信宋人“图”“书”之学时,指斥“先天八卦”等易图不可信
,也是极为难得的。宋明《易》学来知德,字矣鲜,他以二十九年的心血,撰成《周易集注》一书。来氏据《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
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说法,又参考《序卦》之旨,以论《周易》取象,在《周易集注》中独创“卦综”“卦错”诸说。
宋明《易》学所谓“卦综”,人们又称“反易”,即两卦的卦画互相颠倒而成者。如《随》卦之“综”为《蛊》卦,反之,《蛊》卦之“综”即
为《随》卦。再如《屯》卦之“综”为《蒙》卦,而《蒙》卦之“综”为《屯》卦。《需》卦之“综”为《讼》卦;反之,《讼》卦之“综”为《
需》卦等。卦综之说,其实是对《彖》的引申发挥。如《彖·随》“随,刚来而下柔”,而《彖·蛊》则曰“蛊,刚上而柔下”。《彖》以“刚”
“柔”的“上”与“下”,说明着《随》卦与《蛊》卦卦画的这种互相颠倒变化。宋明《易》学所谓“卦错”,即指两卦卦画完全相反者。来氏
之“卦错”,亦即汉人之“旁通”,如《乾》卦与《坤》卦相“错”,《同人》卦与《师》卦相“错”。来氏论“卦错”有四正“错”,四隅“错
”,论“卦综”有四正“综”,四隅“综”。有的卦以正“综”隅,有的卦以隅“综”正。。宋明《易》学王船山易学的特色之一是“多引史事
明易”。船山对史学所下的工夫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以他那样多年流离在性命难保的环境下,尚能遍读古今历史而深有心得,真是难能。他于《春秋
》、《尚书》都有著作,而《读通鉴论》与《宋论》,尤为后人称道。正因为他的史学基础坚实,所以在解易中,字里行间常以史事作例以解释卦爻
之义,成为他《周易内传》注易的一大特色。宋明《易》学船山易学的特色之二是“重以主观经验释易”。本来,这方面是无可厚非的,一个
思想家表达其思想,本就不应该抛弃主观经验,而且也不可能完全抛弃得了。可是不要忘了,他是在解说《易经》,不是在发表个人创作,既然是解
说《易经》就应该以《易经》的立场为立场,纳自己的思想入易以体会易义而立注,不是纳易入自己的思想,那样就是借易为途径以表现自己,主客颠倒了。读船山易注,偶尔会使人兴主客颠倒的感觉。宋明《易》学船山易学的特色之三是“反对道佛及非议前代易学”。一般而言,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当其自负有成之际,往往避不开批评他人,这种批评有些是必要的,因为要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孟子之批评告子;有些则是不必要的,由于对他人的思想认识不清,便以为他人之不同于己为非。船山好批评人,而且出言严苛,遂而成为他的易注的特色之一。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宋明《易》学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