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血》3.22 “小付之春”之三

 闻道山人 2017-01-20
2017-01-20 


第三章:外五县大串联

3.22 “小付之春”之三

海埂

又是一个周末,天簧向大象告假,表示星期天准备前往海埂一游:

“老大,明天我就不来上班了,想到海埂去逛逛。”

“怎么,钱烧手了,还是工作太累。”大象好奇地问。

“没有,有个亲戚想去,说了好久,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什么亲戚,这么重要。”

“表妹。”

“表妹?你知道这年头,表妹代表什么?”

“代表什么?”

“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糊涂。”

“当然是真不知道啦。”

“表妹,自然是指女朋友啦,哈哈!”

“没有,没有…”天簧忙不及待地表白。

“哈哈,否定哪样,脸都红了,小老弟,老哥我是过来人,看看你的眼神,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了。就你俩人?”

“嗯。”

“怎么个客(昆明方言:去)法?”

“准备走路到篆塘,搭帆船去。”

“不方便,船要等人够才走,又慢,烦。算了,骑老哥的单车去,时间可以自由掌握,又快,又方便。另外…”大象说到这里,好像有意地打了个噔。

“另外什么?”

“另外,带在前面,你可以抱着她,带着在后面,她可以抱着你。一举二得…哈哈!”

“崴,老大,你怎么也开这个玩笑?”

“经验之谈,经验之谈,怎么样?老哥挨你说,我的这单车,从来不借人的,也是你了,换作别人,想都不要想。”

“谢谢老大成全。”

“这个也不全为你,你小子太寒酸,让人家看不起我们‘扁担’。不管怎么说,要让别人知道,我们也是靠自己的劳动力吃饭,不比什么人差。记住了,还有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注意,大方点,不要小B十气的,知道不,如果有困难,吭一声,老哥我帮你。”

“谢谢老大关心,现在就我和妹子俩人生活,每个月苦的,够用。这点钱还有,连这个都要人帮,那也太没出息了。”

“也是,也是,明白这个道理,老哥就放心了。拿去,车就在铺子外面。”说着,就把单车钥匙就丢给了天簧。

临下班时,天簧提了桶水,拿着抹布,来到铺子外面,准备擦洗一下单车,才走到车前,“唰”地眼睛一亮——

深蓝色,28寸载重“飞鸽”,九成新的漆水,龙头、钢圈、钢丝的克洛米(镀铬)闪闪发光;

龙头上两面后视镜左右“V”形状地翘起;

大前车灯、前后水板上的指示灯、车轮钢丝上的装饰灯由装于后轮边的小型摩擦发电器供电;

手握把套着的毛线织的套子(还拖着两个毛茸茸的毛线球)、主坐垫及衣架上的坐垫(后加的)套着灯芯绒的套子,全部是统一的棕色;

前后水板的左右支杆上安着彩色鸡毛做的装饰掸(车轮转时,带动其转动,去除钢丝灰尘)、车轮轴心是安着棕丝圈(随着车轮转动,去除轴心灰尘);

全链壳、轴心刹(这两处应该是改装的);

铃铛是最新旋转式样的,声音清澈睿耳动听……

堪称豪华,绝配,而且一尘不染,可以看出主人平时对其的喜爱及维护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已经夜深了,天簧一个人还在厨房里面忙碌着,因为明天要陪同小付游海埂,晚饭后才想起明天该穿什么衣服?所有能够拿出手的、还算整齐的、没有补丁的、唯一的蓝色长裤和白色长袖衬衫,是上学时候的礼服,因长时间没有穿,揉着一团地丢在柜子里面,一看,已经满是皱纹。想了想,把衣服随便用水洗了一下,凉在厨房里的竹竿上。把裤子在小桌上铺平,喷上水,用一个搪瓷口缸,盛满开水(火炉上煮着的一壶水,以供调换,保持温度),当做烫斗,开始烙平其皱纹。随后,把裤腿对折,用牙齿咬住,不断地左右拉动,形成裤腿线。再用口缸烫斗烙平固定……一面做,一面低声地哼着:

啊 爱情来到了我身边

我又重新回到童年

世界上唯有你最可爱

从那见到你时就记心间

啊 如果没有你的爱,

我的生活多暗淡 

啊 如果有了你的爱

我的生活多美好

啊 我的心中只有你

快快来吧我的爱

对着这片暗淡的月光

我在想念着你啊

心中充满着爱哎爱哎爱。

啊 爱情来到了我心间

我又好像重新回到童年

世界上唯有你最可爱

从那见到你时就记心间 

……

正兴趣勃勃地干着,突然妹妹睡意朦胧地揉着眼睛摸了进来:

“哥,你还在忙什么?”

“没忙什么。”

“要洗衣服你告诉我一声不就得了,明天可以帮你嘛。”妹子看到凉着的衣服和桌上的裤子后说。

“哦,明天等着要穿。”

“三更半夜的,怎么还唱起歌来呢!”妹子狐疑地低声咕噜着:

“还又回到什么童年嘞?”

“你咕噜什么?”

“前面好像还有一句什么的…”妹子装着在回想。

“话不要多。”

“好像是,爱情来得我身边吧!哥,嫂子是哪个哦?”

“唰”的一下,天簧的脸就红了,还算在昏暗的灯光下,可能妹子没有看见吧,心里面想着,就做出要打人的样子:

“嘴贫,小心揍你。”

“救命,嫂子啊…哈哈哈!”妹子一面说笑,一面转身逃出厨房而去,留下天簧一个人愣着,嘴角却发出幸福的笑意……

第二天一早,天簧穿着忙了半夜搞板扎(昆明方言:妥当、优秀)的“礼服”,“驾驶”着豪华坐骑到“付府”接人,前往位于昆明市南郊,滇池湖畔,距昆明市中心约8公里的海埂。

( 此间,略去小付对他郑重其事的穿着及对自行车的赞叹语若干)

从小付家出门,顺着“三转弯”巷道,转过一个弯,就来到如安街。过昆八中,路端头有一个菜市场,门口有一家属于街道企业、专门卖早点的小食馆——

这里卖的稀豆粉,外加米线、油条、烧饵块,正宗的老昆明风味。

天不亮,小食馆就升火准备,食馆不大,门口火炉上架着一口黄铜大锅闪着诱人的金光,旁边是烧饵块的火盆及准备摆放各种调料的案板。堂口里面,也就能够摆四五张矮桌子及若干小板凳,如等不及的人,就只有采取站着就吃的姿势解决。

主厨的是一中年妇女,矮胖、短发,一身阴丹蓝褂裤,袖口总是卷得老高,足蹬一双手工布鞋,鞋面上绣有花儿。

据说米线是米厂心“米线西施”直供,饵块是直接从官渡进的货,油条是洪化桥茶铺专门送来,豆粉是纯人工自己磨制而成。 

清早七点,小食馆准时开门,望眼欲穿的人们一阵骚动,赶紧一拥而上地排好队。

稀豆粉是老昆明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现在一般做的稀豆粉,无一例外是用豌豆磨成的干粉掺水在铁锅中熬搅。这样煮成的稀豆粉,有豆腥气,还涩口,熬不好的还有一股巴锅的铁锈焦糊味,佐料也无非是姜葱蒜辣椒面之类的大路货。而此处制作的稀豆粉却完全不一样(据说是祖传秘方,包括各种调料),是用磨豆腐一样的石磨,将豌豆磨成浆,然后装入那口黄铜大锅,先大火煮开,然后文火小心翼翼熬上两三个时辰,边熬还得边不断用铜勺搅拌,不然手一停就会巴锅。这样熬出的稀豆粉,色泽金黄透亮,异香扑鼻,入口细糯爽滑,再配上精心调制的十多种佐料:姜泥、蒜茸、葱花、胡椒、芫荽、炒过的锅巴精盐、豆豉、花椒油、油辣椒……让人一尝就恨不得将舌头也吞下肚去。

小付介绍,不吃不知道,一吃就上瘾。她从小就爱吃这里的稀豆粉,上武成小学如此,上二中如此。尽管学校门口也有卖的,但每天仍旧舍近求远,绕个大弯,过来吃这家的。读师专,学校远,住校后,才没有来,但放假回家住的日子里,雷打不脱地还是要来这家吃。

女主厨一面不断点头和熟客打着招呼,一面麻利地将七碗八碟的佐料放上案板及土碗一只只整齐码放好。旁边是一大筲箕炸得酥脆并剪成小段的油条,一个小工也在一旁准备烧制饵块。

“莫急莫急,都有份儿!都有份儿!”随着一阵吆喝声,女主厨右手铜勺上下翻飞和左手五指的轻轻点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稀豆粉便端到人们面前。其中,根据各人的爱好,有的加米线,有的加油条,有的加烧饵块。来咧,稀豆粉,好吃的稀豆粉,正宗如安街老字号稀豆粉!不管加什么,一律五分一碗,童叟无欺。

今天是星期天,人虽然多,不过只是等了一小会就买到了。据说如果是平时,根据街道办事处的不成文的规定,中、小学生必须是优先供应,雷打不动的。老顾客们都晓得,会耐心站在一旁静静候着。偶尔,有排在前边的生客提出异议,旁边的人都会朗声笑道:学生优先!娃娃们要上学,时间紧,耽误不得,不然就会迟到。这是早就说好的,你家如果等不得,就到别处请去……

吃完早点,骑上单车,让小付坐上后衣架(果不其然,为了保持稳固,小付自然而然地就抱住了天簧的腰杆),顺着福照街由北向南的缓坡而下,过光华街口直下龙井街,到路头左转进入东风西路。到近日公园右转入三市街,过金马碧鸡坊,左拐就进入东寺街——横亘与于连接昆明东西的金碧路和环城南路之间,大约有一公里左右长(以前从金碧路到土桥为东寺街,土桥以南称西岳庙),路因有东寺(觉照寺)而得名。 

东寺街,路面是块石铺的,比较光滑。两边是二层楼土木结构的、各种百货店、杂货店、布匹店、缝纫店等商铺及人居住的楼群。中段左边是“省滇剧院”——解放以前为“西南大戏院”,是西南地区唱戏集中地,各种演出都在该剧场进行。1951年10月,在原大戏院旧址上成立了“云南人民实验滇剧团”, 

滇剧是云南省主要地方剧种,约有200多年历史。滇剧以昆明官话为舞台标准语言,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分别渊源于秦腔、徽调和汉调,加之丰富的板式调式和杂腔小调,恢弘时黄钟大吕,高亢激越;委婉处小桥流水,优美抒情。表演既承袭中国戏曲大统,又有浓郁的云南地方特色。滇剧传统丰厚,流派纷呈,剧目众多,名家辈出,被誉为“滇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遥遥在望的就是东西对峙的两座高塔---东寺塔位于街的东侧,为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底层南面辟有塔门,有地宫,原置木雕坐佛一尊,今佚失;2-12层四面设凳,凳内置石佛一尊,皆善男信女所捐;各层出槽以10层平砖叠涩出挑;第二层作犬牙棱角。塔顶四角置铜制“迦楼罗”4只(有传说原来的金子做的),在西南、东北角。“迦楼罗”喙内,各放管状口笛一枚,每当西南风起,“呜呜”鸣叫,声闻遐迩,另两只则不安口笛,以示其为雄性。“迦楼罗”俗称金鸡,或金翅鸟,相传为镇水患之神。昆明昔有盘龙江、金汁河、银汁河、海源河、宝象河、马料河6条江河纵贯而过,因水利失修,水患频繁,人多为害,故专设此物以镇水怪河妖。 

西寺塔位于街西侧,略矮一下,与东寺塔形制相同,不同者只在西寺塔无地宫。

两塔一西一东,遥遥相对,古朴苍劲,是南诏国时期的古塔(与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作为旧时昆明一大景观,元人李京曾经写下了“天际孤城烟外暗,云间双塔日边明”的诗句。

特别是东寺塔下“孔雀胆”的故事,更是流传已久,相传元代末年,红巾起义军攻入昆明,梁王逃至楚雄,向大理总管段功求援,段功出兵击退义军,使梁王复得昆明。梁王将公主阿禚许给段功为妻,两人日渐生情,十分恩爱。不久,段功想回昆明梁王府,梁王受奸臣蛊惑,怀疑段功有夺昆明之心,命阿禚用孔雀胆毒杀段功,阿禚念及夫妻情深不忍下手。梁王又生一计,邀段功到长乐寺做佛事,派人乘其马惊吓之时将其杀害。  

另据相关资料显示,文物管理部门曾对东寺塔进行过测量,发现东寺塔顶部中心向西南方向倾斜52厘米,而西寺塔顶部中心也向西南方向倾斜43厘米。因此,有人称其为昆明版的“比萨斜塔”。

由于常年失修,隐在民居之后的东、西寺塔都已经有些破败了。

“小付,听说过甚传于老百姓之间,‘东寺街,西寺巷,茅司拐拐小楼上’这句话没有?”

“当然听过,不过不知道真有没有这种事情?”

“当然有,我告诉你…哦,就是这条巷。”天簧指着右手边的一条不起眼的巷道说:

“这条巷道,向西,跨过玉带河上的板坝桥,一直可以走到西昌路。因就在西寺北墙外,所以叫‘西寺巷’。在巷道中部的拐弯处,有间公共厕所,奇奇怪怪地设在一间房子的楼上,就是这一句话的由来。虽然西寺巷和旁边的其他巷一样,都是通往周边的便道,但比其他的却要出名得多的道理所在。”

“听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此事垓!”

“当然是真的了,回来的时候,我们拐进去看一下,就知道没有骗你的。”

“要得,要得,回来一定要去嘞,嗃(昆明方言:肯定语气的问话)!”小付兴趣勃勃地交代。

继续向南,就是土桥,这里有个菜市场,是小摊贩聚集之处,肮脏杂乱,街道也变成碎石路面,坑凹不平,东侧是玉带河的转湾段,水面上飘满垃圾,有些难闻的味道。到西岳庙段,街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商铺。快到路头,过柳坝河上的一座小桥,车就出了东寺街,来到环城南路,斜对面是“云南纺织厂”的大门。

“云纺”是云南第一家规模最大的官办纺纱企业。自滇越铁路通车后,洋布将土布挤出传统市场,成为云南耗费外汇最多的物资。 

当时,一个叫缪云台的昆明人担任云南经济委员会委员,结合省情,求真务实,仔细谋划后,发现从印度和缅甸进口棉花,在云南生产粗纱,既能降低成本,也能找到适合的市场空间,遂决定筹建裕滇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纺纱厂。于是,他亲自到上海向美、英等国协商采购纺纱、织布和动力设备。1935年8月正式开工生产,于1940年建成投产,投入资金达2000万元,总规模为25000纱锭,60台电动织补机。

云南纺纱厂的产品主要是粗纱,供给裕滇纺织厂作为生产原料,“五华”、“金马”、“碧鸡”三个牌子的纺织品成为市场的畅销货。 

沿着“云纺”围墙旁边的海埂路,过豆腐营、黄瓜营、前卫营,爬上望城坡不远就到达官庄(这段路较宽,可以走汽车),然后顺着一条小河,过红庙、四道坝、金河、太河(太和),一路行来。已经变成乡村公路,相对较窄,时而在河左边,时而右边,弯弯曲曲,一直通往前方。今天是星期天,又是官庄的街子天,来往行人、牛车、马车、板扳车、自行车非常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春天,当柔顺的柳梢上探出羞涩的芽头时,大地一片嫩绿,天空,漫天的柳絮随风飘扬,轻歌曼舞,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

一个多小时候到达渔户村,就看到前面不远处的海埂了

海埂,顾名思义就是横海之埂,原是一条由东向西横插在滇池中的楔形长堤。东面从金家河起,徐徐向西延伸,止于距西山脚一里许的滇池中,长2.5公里,把五百里的滇池一分为二;埂南为浩淼的滇池主海,埂北为“草海”。

传说很久以前,昆明地区是一片干涸的土地。一位英俊的猎人离岸别新婚的妻子,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东海寻找水源。在大海边,见一苍鹰叼着一条小红鱼,猎人挥弓拔箭射落苍鹰救下小红鱼。原来小红鱼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羡猎人的英武,有意下嫁,猎人因已有家室不同意而被囚。猎人怀念家中的妻子,一日,乘龙王不在之时,挣脱枷锁,吸满一腹淡水,逃回了昆明。但他的妻子因思念过度致死,并化作了睡美人山。猎人十分悲伤,撞山而亡,腹中之水,化为滇池。 

老远,就看到枝体相连的两株百年桉树,一株高大挺拔,一株婀娜多姿,似一对忠贞不渝的爱侣,携手眺望滇池。

古人称滇池为'海',如今,十里长堤绿树成荫,来往的帆船溅起雪白的浪花,湛蓝的天空,深蓝的大海,碧绿的草地,清新的空气…横海之埂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海滨浴场,众多市民穿着各种服装在水里嬉戏的情景,展现出大海才有的风情。 

在这里您能深深感受到什么是'天高云淡,海阔胸宽',也能看到睡美人曲线婀娜,面容清淅,秀发流转,不施粉黛的容姿。在阳光下清新自然,奇幻多变,瑰丽壮观,一年四季各有景色,绘成一幅瑰丽的水墨山水画卷,历来深爱文人墨客的钟爱。

明初诗僧机先呼之为'滇池夜月',并将其列入所著的《滇阳六景》中;清人张士廉更将其绘为《昆明八景》画之首,引来众多文人赋诗题词。每逢中秋,世人竞相前往海埂赏'滇池明月',已成为昆明地区的传统习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