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精粹】《本经》疑点小识(六)

 杉木轩 2017-01-20



杏林论坛

本经疑点小识

孟琳升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习医者必读之书。然因历史久远,文词古奥,言简意赅。不少言辞,今已少用,读之颇为费解。其中更有众多词汇、疑点,是为初学者之“拦路虎”。也有一些古代药名,间或混淆莫辨、抑或迄今无人能识。兹以顾观光本《神农本草经》原文,参照有关资料,就个人陋见,予之绳墨,或许对初学者稍有裨益!



十六、磁石止痛小议

磁石之用,主在平、潜、镇、纳四字。然《本经》之所主颇多,似应为之提倡推广。

1、“主周痹”:痹者,闭也,为血气凝涩不行之病。《内经》论痹,名称颇多。《灵枢·周痹》所言之“周痹”,不同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痹,也不同于皮、肉、筋、脉、骨五痹。它与“众痹”一样,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都与前者有别,是一个独立病名。原文指出:“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后世对本病论及者较少,据其表现,颇似近代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痛等诸多神经痛之类。结合磁石有“镇静中枢神经作用”,病症与药效较为合拍,故可进一步探讨。

2、主“不可持物,洗洗酸”:无论周痹,抑或风湿、肢节痛中任何一病,久之都可引起关节肿胀、甚至变形,因而导致持物(以手拿物)困难;由于疼痛剧烈、酸痛重滞、酸楚难耐,不免“唏嘘”,经文以“洗洗然”作喻,实为痛时所发语气之词。正因本品可用以止痛,故其疼痛时所发出之呻吟声也随之而止。

3、主“烦满及耳聋”:烦躁满闷、心胸不安,惊悸不寐,可由肾水不能上交心火所引起。磁石重可镇怯,故能安定神志。肾水得滋,虚火得抑,则可治耳鸣耳聋。




十七、铁类三品辨识

铁精、铁落、铁三者,《本经》一名而三分。按金属之铁,为其总称。铁落即铁屑,铁精为铁粉,其质相同,其形则异。因为一类,故可通用,是以经文合诸名而并论。然铁精作粉,颇为不易。而生铁火煅,则可落皮,较为易得,故后世研究者,以铁落为重点。铁落之名,《素问》称生铁落,《名医别录》称铁液,《千金方》谓铁屎,《唐本草》谓铁屑,《本草图经》曰铁花,《本草纲目》又名铁蛾。

铁类三品,功效颇同。质重而降,辛平散通。味辛走窜以散邪,性降下沉以泻热,质坚攻逐以开结。然总体为重坠之剂,故以泻心火、清肝热为其所长,乃受历代医家较为重视。考本品“镇心安神、平肝泻火”效能,究其源则为《内经》。《素问·病能论》云:“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病名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生铁落者,下气疾也。”阳热之病,必当寒凉清降;狂乱之候,又当宁神定志。生铁落一药而兼具二功,故而当之无愧。本段经文,因而也成为治癫狂用重镇安神法之源溯。

1、主“风热、恶创、疡疽、创痂、疥气、在皮肤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疮疡,皆属于心”,东垣曰:“气有余便是火”,《医宗金鉴》谓:“痈疽全由火毒生”。故凡疮疡类皮肤疾患,不外风热毒邪侵淫肌表所致。邪既侵袭,复加心肝二经火邪亢盛,则毒邪不泄,热灼血壅,终致化脓,形成痈疽。铁精落以其辛散而又降泻之能,自可达邪泻火而消痈疡。经文“疡疽、疮痂”、“恶疮”等类“在皮肤中”之疾病,皆取收敛排脓、助肌新生之力而为功。

2、“主明目”:《素问》云:“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本品既能疏风热,泻肝火,填精生血,必能收“明目”之功。

3、“坚肌耐痛”:铁精落色黑属肾,滋水以生血。“血以载气”,血气既旺,肌肉自坚。

4、铁性沉坠,重能镇怯:以此理推知,本品又可治惊悸、狂乱之疾


十八、龙眼主“邪气”,其功在壳

龙眼肉,以并补气血、益脾养心乃为其长,被历代用为补益强壮之剂,主以补气血、益心脾、充五脏、悦颜色、增智慧、聪耳目,以为配伍。气味甘甜,滋润可口,不唯佳果,也为良药。《药品化义》对其使用,给予提示云:“桂圆,大补阴血,凡上部失血之后,入归脾汤同莲肉、芡实以补脾阴,使脾旺统血归经。如神思劳倦,心经血少,以此助生地、麦冬补养心血。又筋骨过劳,肝脏空虚,以此佐熟地、当归,滋补肝血。”

经文之龙眼,自也包括龙眼壳,其名出自《滇南本草图说》,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果皮。《本草再新》谓:味甘,性温,无毒;入肺经,治“心虚头晕,散邪祛风,聪耳明目。”《重庆堂随笔》:“研细治汤火伤亦佳”。《行箧检秘》以圆眼壳煅存性为未,桐油调涂患处,即止痛,愈后又无瘢痕,治汤泡伤。《泉州本草》以龙眼壳烧灰研细,调茶涂敷,治痈疽久不愈合。

应予提及者,当属经文“主五脏邪气”观。以龙眼肉之补血滋润,用治“邪气”,似乎颇为费解。一者,本品可以扶正,正气得健,自能抗邪外出。且因主于补益心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主明则下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脾气足,生气健而正气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心血运行有主,气血源源不断,五脏乃能安和,邪气也无存留之地。二者,经文所论之药,名为“龙眼”,理应包括“桂圆”在内。桂圆主指龙眼之外壳,为其果皮,皮能行皮,故有达表之力。《临证指南医案·痘》载沈案之痘“浆未充满,忽然干涸”之证,虽属“元气大亏,非峻补难挽”之例,组方所配桂圆,意在解肌达邪。另据所忆,旧时乡间有一俗方,以桂圆配荔枝,加锁锁葡萄煎水,用于麻疹、痘疮等之表散,以促麻、痘之毒外解,故可证其有驱除外邪之功,此又与经文所主之“邪气”,理无二致。似此可以认为,解散“邪气”,可用桂圆;补脾养心,功在圆肉。




校核 |  虞胜清


祝读者朋友们新年快乐!

回复“1” 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