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涛老师新浪微博药方汇总八 (2016-7-1——2016-12-31)
董序: 中医是最能创造奇迹的医学。我的体会是:自从学习了中医,并且认真实践中医多年后,我越来越相信,中医最能治病。
不但针灸能治病,中药也能治病。多年来我既用针灸,也有汤药,治疗了不少大病重病以及慢性病症,自觉疗效满意。
多年来我在微博及博客里记录了不少我的临床用药的医案,这些医案中都有我的一些体会与心得。我之所以要把这些药方发表出来,主要是为了与同道交流,亦希望得到同道的指正,以助我提高。
药方之好坏,以能治病为标准,而辨证是前提。若不辨证,只是按病用方,就可能导致药方无效,甚至加重病情。我不希望有不懂中医的读者滥用这些药方。
最后,亦感谢树儿的辛苦整理。感谢所有关注并支持我的网友。
董洪涛,于南宁,时2017年1月20日,正逢大寒
以下为正文: 不少慢性疑难病症患者急于康复,反复更医,杂药滥投,效果时好时坏,总不能根治。此时当考虑是否有药积。《醉花窗医案》有“药之为物,非五谷平和之气,利此则害彼。医士用之不当,必有诛伐无过之虑。久之,胸中混淆,病者非病病,乃药病也。”其用平胃散加山楂、麦芽等,解一虚痨病人药积,三日而效。
入冬之后,夏天的暑火敛藏在地面以下,以为来年春天木气温升的源泉。适逢暖冬,暑火刚被金气敛降下来,因暖冬又升了起来。人受其气机影响,相火不能潜藏于肾水,升浮而为诸患。此时养生,当酸以敛之。建议用乌梅固本汤:乌梅10克,黑豆、绿豆、黄豆各30克,冰糖3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或多煮汤代茶饮。
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燥气伤肺,故秋天需润燥、养阴以养肺。白色入肺,故白色食物对肺有保养功效。平时常吃的白萝卜、雪梨、百合、银耳、山药、莲藕等等,皆色白,皆有润肺养阴之功。再者,入冬后室内若开暖气,亦会产生温燥,导致人咽干、鼻干、眼干等不适,此类食物皆可食用,煮熟后服用更好。
有网友问,最近开了暖气,不少人嗓子干疼,喝点什么好呢?暖气产生温燥,温燥伤损肺阴,导致咽中干疼。当吃清凉润肺之物,建议试用:梨子切碎,加适当冰糖,煮熟后吃梨喝汤。若咽痛明显,商阳穴点刺出血,亦可速效。睡觉时可在室内放盆水或挂个湿毛巾,平时可多吃些银耳、白果、莲藕等,皆能润肺解燥。
治病要求本,不一定必需治疗标症。试举一例,某女病人来治腰及肘部湿疹,痒甚,兼见月经前胸胀厉害,且腰、腹部怕冷,晨起口苦,睡眠可,月经色暗,脉弦滑,舌边齿印,舌下瘀。辨为少阳太阴病,处以小柴朴汤合理中汤,加瓜蒌。连服三周,胃口变好,左手长出2个月牙,以上诸不适及头晕消失,湿疹自愈。
临床若遇少阴病,总需扶阳,往往症状会伴随扶阳而越来越轻。但有时病人不但少阴阳虚,更有阴虚,比如遗精、误汗等,都会伤损阴精。若元阳有亏,阴精亦损,当于阳回之后,再补益脾气,然后填补阴精,以作为善后之法。扶阳,可考虑用四逆汤加味方;益脾,可用保元汤或四君子之类;养阴,麦味地黄丸可法。
胖人多痰,概因胖人多偏阳虚,气化不利,容易聚湿生痰。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疑难杂病,不可忽视治痰。茯苓味甘淡属土,土能胜水而疏之涤之,令从膀胱以出。又则茯苓能运脾化湿,脾运则痰饮可去。观仲景有猪苓汤、五苓散,皆用茯苓,其理在此。另,御医为慈溪太后所用的食疗方,最常用的一味药即是茯苓。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痰饮病,其用药次数多的前四味药依次是:茯苓,桂枝,生姜,半夏,这些药物正好合乎仲景治痰饮的常用方,如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这样的经验非常有助于我辈提高临床疗效。再看这四味药,除半夏外皆属药食两用,也就是说,平和之味,亦能治大病,其疗效亦不输于毒药。
茯苓味淡,能健运土气,有渗湿化浊之功,最有助于养生。慈禧太后常用的养生食疗中第一味即是茯苓。我们若吃太多油腻、粘滑食物,容易内生湿浊,吃点茯苓即可化去。淡味入土,可建中气。声色犬马、膏粱厚味,这些感官的刺激往往只是瞬间的快感,类似于毒品,真正的养生,只在于平淡,淡中方有真滋味。
一胖人脱发,头发易油腻,这是湿浊内滞。给他一个偏方:茯苓一斤,研极细末,每次一小勺,日两次,温水冲服。连服数月,告知效果不错,头发不再油腻,脱发好转,且体重亦有所下降。茯苓甘淡平,最能利水渗湿,适合于痰浊偏盛之人。唯阴虚而无湿热及虚寒滑精者不可滥用,因茯苓性趋下,祛湿浊但伤阴液。
腋臭是排出心经的热毒。有人问,那是不是就不要治腋臭了?当然要治,但治疗要抓住根本。腋臭的根本病因是心经有郁热,因此,单纯地止汗或止臭都是治标,只是掩盖症状。治本之法是清除心经的郁热。可针刺少府、极泉;或服导赤散,都能清泻心经郁热。这个道理亦适合于疮疡、脚气、出疹子、发热等的治疗。
一女病人数十年前被牛撞伤胸部,因在乡村,缺医少药,当时未治疗,结果疼痛至今,其实,当时服点活血化瘀的汤药即可速效;一病人淋雨后突然下肢麻木,未引起重视,后渐加重,入院后诊为急性脊髓炎,用西药未能速愈,若能早期服《古今录验》续命汤,数剂可愈——若能学点中医,此类病症不会折腾成慢性。
水土不服,现代研究认为与水土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土壤的酸碱度及有机物含量有关。从中医来看,多与中焦相关。若中焦阳气虚弱,运化水谷的能力不强,就容易受外地饮食刺激而出现水土不服。治本之法是健运中焦。脾喜温恶寒,初到异地,千万别饮食贪凉,亦勿暴饮暴食;不妨晨起多喝生姜红糖水,最能养阳。
有的人一到外地,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睡眠不好、甚至腹泻、呕吐、心慌、胸闷、瘙痒、消瘦、痘痘等不适,俗称为“水土不服”。古人有一个习惯,凡初到外地或遇到水土不服时,必先食用当地所产的豆腐。理由是当地所产的黄豆是适合于当地水土所生的作物,食之有助于调整身体以适应当地的水土。
中风,从孙思邈的观点来看,是外风侵袭,自外而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因此,他主张用各种祛风汤药,如续命煮散、大小续命汤、防风汤等等。他自己百岁时中风,亦用此法治愈。今时医院都是以挂水治中风,寒凉液体流入脏腑,导致邪气胶固难出,往往少有速愈,且导致后遗症多见。 一位老师来信,其患鼻炎半年,流清涕,打喷嚏,服用桔梗元参汤9付无效,后来参考我对乌梅的论述,喝了一次乌梅山楂冰糖汤,第二天意外发现每天要用近三十张纸巾揩清涕的鼻子竟然安静了,于是连服五天,鼻炎真的好了!同时梅核气也基本感觉不到了——乌梅疏泄肝气,临床有大用。
治耳内出脓或耳痒,我曾有过用棉签醮鲜猪胆汁涂耳速愈的案例。亦可用此方:海螵蛸10克,冰片1克,共研极细末,用香油或甘油调成液体滴耳,日滴1-2次。有人担心,猪胆是生的不怕感染了么?其实,细菌无所不在,我们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以及我们的皮肤都不是百分之百无菌的,之所以不生病,因为有正气。
偏方:用猪胆装满黑豆,蒸熟晒干,每次服二三十粒,可治高血压。从中医来分析,猪胆汁味苦咸而性寒,入足少阳胆经,清相火而止干呕,润大肠而通结燥,猪胆囊其性味亦当苦寒;黑豆性温,其色黑,入肾,最善补肾滋阴。黑豆得胆囊之苦寒,则能于肾阴之中清降少阳相火。此方既补肾,又敛火,宜乎当有卓效。
有些病人从病房跑来看中医,我发现不少病人因为过度输液,出现了下肢或太溪至三阴交一带水肿。从中医来分析,这是脾肾阳虚,不能气化水湿,水液积聚而成。输液或能治病,但过度输液,却会伤损脾肾阳气,这是拆东墙补西墙。病人停止输液,或配合服用温阳利水汤药(我常用真武汤),水肿即可迅速缓解。
一朋友左耳内突然不适,渐有液体渗出,问我可有良方。嘱去菜市场买新鲜的猪胆,用棉签蘸胆汁涂于患处。隔日朋友告知,一天涂了三四次,已愈。临床上我治疗中耳炎,总让病人在耳道内滴入鲜猪胆汁,往往速愈。猪胆汗苦寒咸,最善解少阳火毒,故用之速效。又有猪胆汁涂外痔,能消肿止痛,不知道效果如何。
一男病人左膝内侧突然肿起,渐不能走路。去北京检查为退行性关节炎引起关节腔出血,每周抽血一次,每次6-7毫升,现膝关节酸痛,痛至颤抖。西医建议手术,但病人首选中医。处方:水蛭10,制大黄10,芒硝10烊化,怀牛膝30,桃仁15,三付后改成研末冲服。药后大泻,膝痛即缓解,数月后再检查,诸症消失。
在蔬菜之中,紫色者比较稀少,茄子是少数的紫色蔬菜之一。茄子吃起来美味,且还有药用功效。俗话说,红的发紫。紫色为红色之极,紫色又近黑,是红与黑之间的颜色。红的入心,黑的入肾,紫色与心肾水火皆有关系。故茄子入心可通阳活血散瘀,治高血压、疮疡肿毒、肠风下血等等;入肾则性凉而能消肿。
高度白酒内含粮食精华,其性热有毒,气味俱阳。阴寒之体适量服之,可以通阳温阳;若阳旺之人服之,阳毒之热大旺,火愈旺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元气愈消,七神无依,折人长命,故高度白酒不可过服。若伤于酒毒,当发散以汗,葛根甚妙;或渗利以小便,需茯苓猪苓泽泻之属,则火毒上下分消,不致于伤人。
夏天蚊子很多,谁都会被蚊子咬过。蚊子叮咬后非常痒,如何止痒呢?网上有这样的观点:如果一直肿痒,可在被叮咬处涂抹含激素或抗组胺成分的软膏。从中医来看,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外敷,最能止痒消肿。比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等量研细末,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最可速效。
治疗高烧,我喜欢用柴葛解肌汤。此方中柴胡用至40克,生石膏用至50-100克。有人说,这么大的用量,会不会伤害健康。却不知我的方法是只煎一次,得药液约300毫升,每次服60毫升,每半小时服一次,至退烧止服。也就是说,感邪轻重、病情、体质各不相同,有的人服一两次就退烧了,也有人需要一天服两付。
朋友女儿两岁半,晚上突然发高烧,近40度。第二天上午来诊,针四关、大椎、曲池穴,并处方:柴胡40,葛根30,白芷10,羌活10,桔梗10,炙甘草10,白芍10,黄芩20,生石膏50,连翘30,加水600ml,大火煎开,再小火煎得药液约300ml,每次服60毫升,每半小时服一次,至退烧止服。后来告知,只服两次即愈。
遭遇胎停,是选择西药打胎或刮宫,还是选择中医自然排出。一孕妇怀孕八周见胎停,白带呈褐色,伴有子宫肌瘤,要求排出死胎。处方:当归10,生地15,赤芍15,川芎10,茯苓15,桂枝15,白芍15,桃仁15打,丹皮15,杜仲15,续断15,红花10,三棱10,莪术15,七付。服至第六付,下腹阵痛,排出黑红色肉团。
黄酒味甘性温,能温脾胃,补气血,是一味非常重要的补虚药,产后常服的生化汤即离不开黄酒;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要用黄酒与水各半煎服效果最好。再者,黄酒还是一味极好的药引子,能行药势,通经络,引药直达病所。比如治疗疮疡肿毒的仙方活命饮,用黄酒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
黄酒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美酒,其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是中国烹调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之一。黄酒温饮,或加姜煮而饮之,有补血养颜、活血祛寒、通经活络之效,能补虚损,可助正气,且常可作为药引。冬日温饮,甚能通阳。国内不少地方有如此习俗:产妇坐月子时要喝黄酒,可炖鸡蛋,甚是温补气血。
妇女常有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胞宫瘕聚、少腹坚痛诸病,中医用方多偏驳杂,往往兼顾阴阳气血及冲任二脉。其实,传统有一个小方,通治所有妇科血症,这就是四物汤。古贤有言:一切补血之方,从此四物而化。若能随证化裁,治疗妇科杂病多有良效。其方:当归10,熟地15,川芎10,白芍10,水煎服。
桂圆肉味甘性温,入心脾经,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可用于病后体虚、气血不足、心悸失眠、血虚萎黄诸症。现代研究发现,桂圆肉有保护血管、防止血管硬化和脆性的作用,非常有益于中老年人的健康。取适量桂圆肉、红枣、花生和红糖,加水炖烂,久服最能补血;平时养生,亦可取适量桂圆肉泡水代茶饮。
心主血脉,凡红色的食物多入心入血,红枣、枸杞、红皮花生、荔枝、红糖、红豆、樱桃、葡萄、红辣椒、西红柿、胡萝卜、山楂、红苹果、草莓、老南瓜、红米、柿子、西瓜、石榴、红薯等等,这些食物也都有一定的补血效果。比如,可以用适量红枣(切开)和枸杞煮水代茶饮,既补血又补肾,兼有养颜祛斑之效。
枸杞味甘,是一味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补肾益精之功,且颜色正红,放入汤中,可以增加汤色。不少人喜欢吃枸杞,却不知枸杞不能滥吃。古人有句话:离家千里,勿吃枸杞。因为枸杞能温肾,有轻微的扶阳壮阳之功,容易增加性欲。不育的男士,可以尝试每天吃一把枸杞,或枸杞泡茶,对于提高精子活力颇有好处。
最近长江流域又逢大雨,天阴雨湿,人处其间,易感寒湿而患病。淋雨之后,最好马上喝一大碗热乎乎的姜糖水,生姜可以多些,辣些,不要紧,喝后微微汗出,即能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气。再者,在阴雨天气里,阳气不易升清,不妨喝些温升阳气的汤药,比如:苓桂术甘汤、肾着汤,都能温阳化湿,有益于保持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