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人生】村上春树,从不做陪跑者

 晓风歌 2017-01-21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奖。


村上春树再次无缘诺奖。


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


村上春树再度陪跑……


——够啦。八年啦,年年如此,不是村上的都听烦啦。


自2009年凭借《1Q84》斩获耶路撒冷文学奖后,村上年年成为诺奖热。最初每当此时大家还在念叨“怎么不是村上春树?”慢慢就有人开始说村上没希望了,说他的作品地域性不强,对现实关注度不高,缺乏批判性思维,太轻了,说诺奖喜欢能引起人们深度思考的厚重作品。


 “年年领跑,年年陪跑”,成了对村上春树的揶揄。喜欢写作和跑马拉松的村上,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大爱好竟被以这样的方式在诺奖上缠绕在一起。


其实,对于真喜欢村上的人,他获不获诺奖,没有那么重要。如果说诺奖就代表着作品的“好”,那也是几个人的评价和推荐,在阅读的选择方面,还有什么比内心的喜欢更重要?更何况,诺奖年年有,获诺奖的那么多,我们记得名字的有几个?认真读完其一部诺奖作品的又有几个?


对于村上而言,书写本身的价值,读者对他作品的喜欢,早已远远超过了一个奖项所能赋予的荣光了。


我喜欢村上,喜欢他文笔的轻松和有趣。有趣是最大的才情,读村上的书,对文字的喜欢,甚至超过故事。“无论翻到哪一页,信步读下去,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我喜欢村上,喜欢内在的孤独,作品的,也是作者的。他故事的主角常常是孤独者,生来孤独,享受孤独,并在孤独里顽强自立。喜欢村上的人大概多能够在他的小说里读到他,也能看到自己,或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吧。


喜欢写作和“跑马”的村上,是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享受在路上的人。


他三十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就获得了新人奖。


他三十三岁开始跑步,在雅典的酷暑里独自跑完人生第一场马拉松,脸上身上都是晒出的盐和皮肤被晒伤起的白泡。


《挪威的森林》当时的畅销也许他自己都觉意外,而《1Q84》,1Q84啊,写下那些字的村上春树,你不能不惊为天人,那是怎样的想象力?


如他自己说,才华就如一口井,但谁都不知它有多少油。写下《1Q84》时,村上的才华当是井喷之势。


我读村上第一本书是《挪威的森林》,但那时并没很喜欢,他小说里关于性的内容太多。真喜欢读他,是在《1Q84》之后。这篇对现实更多关注,想象力惊人,即便性仍然无处无时不在,但爱有一根看不见的线,自始至终坚韧而深沉。


真带着敬意读他,在《当我谈跑步,我谈什么》之后。你也许不会去崇拜一个运动员,但当一个小说家“跑马”,那情形就不一样了,尤其他在这事上的认真和坚韧。


无论才华还是坚韧,无论写作还是“跑马”,村上是令生活时刻闪光而完美,令人羡且敬的人。


他的中文译者林少华说 ,“孤独而又不失真诚和温情,无奈而又不失豁达与幽默”。这当是对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最妥帖的评价了。


未获奖,村上什么反应?


很多人会想这个问题吧?但我想,若真的喜欢村上的文字,并读过《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大概不会很把这个事放在心上:能获奖当然是开心的事,但不获奖,与村上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不是为获奖才写的,他大概压根就没把获奖放在心上过。


他一直就说,写作是自己的事,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就够了,至于外在的反应和获不获奖,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跑马”也是,对他来说,“跑马”不是为了竞技,“跑马”完全是自己的事,是因为跑着喜欢,跑得健康,跑得快乐才跑的,即便定了目标想要跑得更快更好,那也还只是自己的事。


对于诺奖,村上从来不曾领跑,也无曾陪跑过,那些领和陪,都是他人的一厢情愿。也许,他压根就连这些也没在意过,他只写自己的书,跑自己的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