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灶到底怎么回事儿(涨知识)

 翱翔蓝天, 2017-01-21
祭灶到底怎么回事儿(涨知识)

祭灶到底怎么回事儿(涨知识)

(选自王封臣《闲话中国年》铁道出版社出版)

“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祭灶。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在我国民间称为小年,又称为祭灶,是祭祀灶君的节日。在我国的有些地方,也有过二十四日的,也有过二十五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过,一般的老百姓在二十四日那天过,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其实,古代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不仅腊月有,还有说祭灶在正月、在四月、在五月、在八月、在十二月的等等。怎么差距那么大啊?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老百姓谁也不得罪,只要是神仙我都拜,只要是神仙我都敬。您看,再也没咱们中国人有意思的了,中国人,什么都信,甭管是佛教的神仙、道教的神仙、基督教的神仙等等,只要是神仙我都信。但是,还什么都不信。没几个真正懂得一些神所处宗教的教义的。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有意思之处:谁都信,见庙拜庙,见神拜神。中国的神仙高达万千之多!逮着一个有名之人,就给树成神仙了;逮着一个不凡之辈,就给敬成神灵了!神为人封嘛。所以说,到底哪天祭灶,到底谁是灶王爷都说不清楚了。但是据说,最早时候,灶王爷每家都有一个,每个月都要上天上汇报一次。到了后来,老百姓一合计:得了,别让咱们家的灶王爷那么劳累了,每个月都上天汇报一次,玉皇大帝他老人家也没那个时间啊。怎么办呢?干脆,咱们让灶王爷每年上天汇报一次工作就得了。这样,老百姓就把这个时间固定在了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日这天。这一天,也就成为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在旧时候,差不多家家灶间(就是厨房)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就是现在,一些县城、乡村,还有不少的人家,在厨房里贴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像,旁边写着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有的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当然,现在在城市里面,很少有人去供奉了。但不管怎么样,老百姓每家只要有户口、有房子,那么这家准有一个灶王爷。人们尊称这位神仙为司命菩萨,你说这是道教还是佛教的?你说是佛教的,佛教找不到这位菩萨;你说是道教的,道教哪叫菩萨啊?也不知道谁瞎起哄,起了个名——司命菩萨。也有的叫灶君司命传说他就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我们中华人民的崇拜。

灶王龛大部分都设在厨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个人,有的还画俩人,一男一女,女的就被称为灶王奶奶。您看,灶王爷还有媳妇儿。这大概还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设计的。在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面写着什么“一月大进”“二月小进”,这些东西。“春分、雨水……”二十四节气都有。有的咱说了,还贴上对联儿,什么“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示灶神的地位,和保佑全家老小平安的功能。

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王爷灶君,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大仙儿了。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叫作“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先秦的时候,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祀门、祀行、祀户、祀中雷五神。什么叫中雷?中雷就是土神、土地爷。另外,五祀还有其他几种说法,就是祀门、祀井、祀户、祀灶、祀中雷;或者是祀行、祀井、祀户、祀灶、祀中雷。甭管怎么着,都有祀灶这么一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据说灶王爷打上一年的初一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过去一年的善行或恶行。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的罪恶,不说好话。一旦世间的人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太上感应篇》记述:“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司命”就是指的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您想想,灶王爷要到玉皇大帝那儿说家里某个人这一年办了三件小罪,好家伙,这就基本上要减去一年阳寿,减三百天嘛!这要是办了一件大罪,减了十二年。这要是每年报上那么几个,这人就不用活了,寿全减完了!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是具有重大利害关系。所以在祭灶的时候,大家都要打点一下灶君,请求他高抬贵手。噢……难怪在我国腊月二十三这天那么重要,敢情它关系到一家人的运程呢!

其实,与其说腊月二十三祭灶,那还不如说是送灶——送灶王爷回天。一般来说,这个活动都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神龛里边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也就是俗称的祭灶糖、灶糖。其实祭灶糖就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祭灶糖。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起来,非常坚实,而且里面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酥香甜,别有风味。就把这个糖供给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把糖直接抹在灶王爷嘴的四周,一边抹一边说:“好话多说,不好的话您别说。”就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鲁迅先生有《庚子送灶即事》一诗,诗中写道:

“只鸡胶牙糖,

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

岂独少黄羊。”

祭灶到底怎么回事儿(涨知识)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的‘焦芽糖’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所提到的“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上面说:“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就是说在汉宣帝的时候,有个人叫阴子方。他又孝顺,又仁慈。有一个腊日的早晨,他去做饭,结果灶王爷显灵了。阴子方一看赶紧地跪倒祭拜。家里有只黄羊,就把这黄羊杀了,祭奠灶神。从此之后,阴子方就富了,暴之巨富,而且传了三代,交了好运。从此以后,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在唐代《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说人们用酒糟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醉酒。

反正甭管什么记载,意思都一样,都是说祭灶的时候一定得给灶王爷吃点儿东西。在唐宋时期,人们祭灶的供品那是相当丰富!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就对当时民间祭灶的情景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诗曰: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从“古传腊月二十四”可见当时有很多地方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另外,从诗中也能看到,当时供品非常丰富,有猪头,有鱼,有豆沙,有甘松,有米饵,还有酒等等。而且还要祷告灶王爷说:“我们家的这些奴仆婢女们平常打架这事儿,你就别听了;我们家这些猫狗随地大小便的不雅行为,您也别怪罪。我们今天给您祭拜祭拜。您吃饱了喝足了,登上南天门见到玉皇大帝,我们家家长里短的事儿,什么勺碰锅沿的事儿,您就别跟玉皇大帝他老人家说了。您啊,给我们多多美言几句。祈求您能够祝福我们家明年开市大吉,大发财源!”您看,从古至今,老百姓的祝愿都是一样的,都想着能够家庭美满、太平安康。为了这个,情愿多供祭品。但到后来人们就简单了,祭灶的时候吃点糖瓜,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把这个神像揭下来,“噗!”一把火,连纸带烟儿让灶王爷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在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杆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磕头,一边烧一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帝进好言!”

送灶君时候,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挨户地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来换取食物。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旧时年终或立春时节驱鬼迎神的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当时参加这个活动的主要是乞丐、叫花子,规定腊月初一到腊月二十四是“跳灶王”的日子。所以在过去我国东南方的一些城镇里,一进腊月,乞丐们便三五成群,打扮成灶王爷灶王奶奶的模样,拿着竹枝跑到人家门口又蹦又跳、又喊又叫,伸手就要,要什么?要钱啊!白跳啊?到谁家谁就得给钱,不然你们家灶王爷不高兴。另外,我们这么折腾,跳灶王,其实是给你们家驱邪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