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标点符号使用大全3(升级标准版) 我们再看: 5.今天星期三。 6.昨天晴天。 7.随手关门。 这三个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们平常认识的“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的构句模式,但仔细一想,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它们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号。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不用句号,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而是要看语言有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虽然只是一个词,但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词就构成了一个句子。 例如: 8.走。 9.没有。 有的虽然由多个词构成,但并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结构的要求,它只是句子的一个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个句子。例如: 10.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在阳光下闪着灿烂光辉的五彩池 不是句子,就绝不能用句号。 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号呢?不一定,还要看这个句子的语气。句号适应于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的句子,语气很重的疑问句等就不能使用句号。如: 11.这是你的面包? 12.李黑,把枪放下! 这两个句子如果都换用句号,那么例11就不是问话了,而是告诉你“这面包是你的”, 例12就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向人陈述“李黑把枪放到地上”这个动作了。 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1)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如: 13.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习作) 例13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2)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如: 14.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 例14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3)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例如: 15.是阿米,还是翠芹。不,都不像。 16.李勇朝我喊:“闪开。”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 例15“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 例16中“闪开”是命令语气,应该用叹号。 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的右下方。 附句号歌: 一句末尾用句号,语气平缓调不高。 读书见它要停顿,作文断句莫忘掉。 (二)问号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的语气。例如: 1.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 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 3.小鱼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 4.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 例1例2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这是问号的最基本用法。例3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例4是见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 5.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小学《语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 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 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