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下午5点半,一重庆女孩下班后就匆匆赶往和男友约好的地点约见其男友的好友。没想到刚一下车就被男友嫌弃素面朝天“太丢人了”。在男友的要求下,女孩不得已又打车去找了个化妆店化妆,之后又去买了一条连衣裙,迅速打扮一番赶回去。但是男友还是不太满意:“要不你先回去吧,你这样子实在有点丢人。” 听了这句话女孩立马转身走了,觉得男友好装面子让她很委屈。男友却觉得是自己女友太玻璃心,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让他很无语: “我觉得任何男的也不想自己女友这个样子出现在朋友面前吧。” 一些网友认为,出门在外,会亲访友,如果不注重打扮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会很没有面子: 不过也有网友觉得无伤大雅,没必要为了所谓的面子去化妆: 中国人的“好面子”情结 现如今,“女人爱自己就要好好打扮”、“不打扮就是懒惰、是对他人不尊重”这种声音在网络上很常见,而且越来越响亮,甚至于给人一种限制,让人不得不这么做,不然就是不尊重他人,丢脸面。 这与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好面子情结有关。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面子始终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古有楚霸王项羽曰: “富贵不归故里,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兵败临终前曰: “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项羽自刎乌江,为的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对他来说丧失面子,比丧失性命还可怕。 现今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现象体现了中国人的脸面观:为举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政府从2010 年年初便组织并出资统一对临街外墙已经剥落或褪色的建筑物重新油漆,但很多建筑都是仅将临街的一面粉饰一新但背街的一面却按原貌放置,所以出现了好多前后两面新旧不一的建筑。 可见,脸面观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婆婆·媳妇·小姑》剧照 中国人不仅自己“爱面子”,还要时时给别人“面子”。传统的中国人对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特别敏感,老是要顾全”面子”,要有”脸”,希望在他人的心目中保持有良好的印象,同时也希望与其他的个人维持和谐而良好的关系,于是出现上述男友嫌女友丢人地脸面的事件出现也不足为奇。 那么,中国人为何如此好面子? “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理特征,在中国的文化中享有特殊的地位。我国古代《辞海》对面子的解释:面子,俗谓体面光荣。在耻感取向的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 马斯洛需求理论示意图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第四层次是自尊的需要,他人的尊重、自我尊重等。这就不难解释中国人的好面子情结了:当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了的时候,便开始探寻精神需求,为寻求社会的尊重并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受社会人的敬仰,便会想方设法的去挣面子。 面子真的那么重要吗? 由于面子能够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益,所以面子很受社会的推崇,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发展也十分迅速,经久不衰。不过,为了好面子, “打肿脸充胖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中国人也随处可见。 西北师大英语专业的一位张姓同学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仅是五花八门的请客吃饭,就花了1万多元。兰州大学一位李姓同学为了请“人情饭”欠债500多元。为了还钱很长一段时间都过着节衣缩食蹭同学的饭卡在食堂吃饭的生活。据统计,80%的人在大学时期都有过请客吃饭的经历,还有很多人为了面子做了一辈子“房奴”,更有甚者为了面子不惜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老海龟想,自己是大名鼎鼎的百岁老海龟,如果让小海龟帮忙,岂不大失面子,他故意笑着说:“刚才我只不过是先活动活动四肢,等会再爬上去。”稍作休息后老海龟使出浑身的劲向大石头上猛冲,却用力过猛失去重心,四脚朝天跌倒在沙滩上。小海龟们都大吃一惊,要去帮他把身体翻转过来。老海龟却故作轻松地对小海龟们说他是为了胸部晒到阳光故意仰面朝天躺着的。 虽然这只是一则笑话,但生活中,这样的“老海龟”大有人在。 相互尊重≠死要面子 现代学者翟学伟指出:“面子是一种由于个人表现出来的形象类型而导致的能不能被他人看得起的心理和行为”。他认为中国人所谓的面子在起源上既同“脸”、“面目”、“颜”等用语密切相关,也可引申为“光”、“气”、“丑”等义,这类用语指个体在其社会交往圈内所展示的形象类型及其程度,这种类型及其程度受儒家道德和日常礼仪标准的检验。 面子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习俗,“好面子”本无可厚非。但是,过度地讲究面子就变成了爱慕虚荣,但为了面子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有的甚至不择手段,严重损害了其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利益,这是不可取的。 著名作词人林夕在他的散文集《任你行》提到:“一个人化妆,是要面子;一个人要同行之人化化妆才外出,也是要面子,最终为了面子问题,让最难看的里子给摊开来,丢脸丢到镜头上去……只因为怕难看怕得太明显,才越发难看,本来没看见的都看个够。许多烦恼越烦越恼人,也不外如此。” ![]() 编辑:徐啸 微信编辑:周文超 来源:腾讯新闻、新浪微博、天涯论坛、兰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