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宝鸡更名1260周年

 songsgt 2017-01-21
鸡年话鸡

——纪念宝鸡更名1260周年

2017.1.4宝鸡日报杨青峰

    2017年,是12生肖中的鸡年,也是宝鸡更名1260周年。鸡是人类最早训化和饲养的家禽,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给人奉献最大的良禽。我们祖先在与鸡长期共同生活中,认识到鸡的习性特性和它的品质,逐步赋予鸡的文化特性,仅与鸡相关的成语多不胜数,构成了鸡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而其中最具文化色彩的是,汉代韩婴所作《韩诗外传》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所以,人们历来视鸡为“德禽”。

     古人所讲鸡的“五德”,即“文”“武”“勇”“仁”“信”。所谓鸡的“文德”,古人以为,公鸡红冠盖顶,鲜亮吉祥,“冠”谐音“官”,“冠”“官”同音,用作比喻文星高照,必获官帽,也寓意鸿(红)运当头,人财两旺。又因公鸡司晨打鸣,故谐音“公”与“功”通,则是“功(公)名(鸣)”。所谓鸡的“武德”,古人以为,鸡脚踏斗距,威武生风,是英勇刚强的象征。公鸡昂首雄视,便是纠纠以待的“武将”气势。所谓“勇德”,古人以为,鸡逢敌必应战,从不畏惧后退,威武善斗,直至神疲力竭,也不示弱,是勇敢者的化身。

    如遇有老鹰或其他有伤害同伴时,鸡会毫不犹豫地与之搏斗,直至死亡。人们还认为鸡是吉祥之物,有助正壮威避邪驱鬼的作用,在民间有时可以看到大门上贴有大公鸡的图画,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用来祈福驱邪。所谓“仁德”,就是遇有食物必群食共享,一起品食美餐。不论哪只鸡一旦有遇有食物先用爪子刨开,用“咯咯咯”的叫声呼唤同伴,绝不独食而不顾后来者,这种情景在农家孵养小鸡的院子里时常可以看到。所谓“信德”,古人以为,公鸡最诚信,忠于职守,按时报晓,绝不偷懒误时。我们祖先历来以鸡鸣把握时间,安排作息用餐。尤其把夜晚用“更”来划分为“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此后“雄鸡一唱天下白”,新的一天开始,新的希望在召唤。

    另外,鸡是十分勤奋的动物,很少偷闲,不停的跑来跑去寻找食源,“禽”“勤”相通,所以,宋代诗人颜真卿以鸡为题做《劝学诗》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用来鼓励人们奋发励志,且莫懒堕,蹉跎岁月,而应该珍惜时光,潜心读书,打好基础,终身受用。去年,有报道说,湖南湘阴县农民危勇写了《咏鸡》诗曰:“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更鼓晨曦。”荣获全县第二届农民文学万元大奖,被授予“农民诗人”称号。实际上,古人所谓鸡的“五德”之论,是把儒家的礼仪道德赋予鸡,给鸡“德”的赞赏,使鸡人格化、君子化。

    唐肃宗二年,也就是公元757年,长期以陈仓为名的宝鸡更了名,其中包含着那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说,使用了几千年“陈仓”这个本来就不错的地名,为什么被“宝鸡”所代替?为什么不迟不早会在唐肃宗时把名字改过来?宝鸡二字蕴含的文化意义究竟何在?等等。说起“宝鸡”的来历,古藉记载很多,如《东周列国志》《搜神记》《史记》《水经注》等典籍中,大同小异,版本不一,但总离不开秦文公北坂游猎,捕到怪兽瞬间化为石鸡,封为陈宝夫人,建陈宝祠以祭祀;总离不开有二童子化为野鸡飞走的故事,雌者落于陈仓北坂,化为石鸡。秦文公得之,后来秦穆公称霸、秦始皇称王。雄者飞到河南南阳,几百年后被人捕得送给刘秀,后来刘秀成就霸业,使大汉王朝中兴,刘秀被称为“中兴之主”。

    这些故事饱含“吉祥”“希望”“天佑神助”“成功”“称王称霸”“保(宝)吉(鸡)”“宝地”等观念认同。这些美好的传说和其中包含的吉利因子,自然给欲图恢复大唐天下的唐肃宗以精神感奋,无疑如注射强心剂一样看到了希望,有了信心。当他高举平叛大旗从灵武返回长安,途经陈仓听到这些“宝鸡鸣瑞”的故事后,犹如在黑暗中看到曙光,在困境中看到希望,遂下令将陈仓地名更名为宝鸡。后来,果然天佑肃宗,他回到长安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组织起浩浩荡荡的平叛大军,顺应民心,大败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结束了长达7年的战乱。恢复了大唐一统江山。

   宝鸡自古就是礼仪之乡,是儒家文化的滥觞之地。周公制礼作乐,开创了礼乐文明,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调。鸡的“五德”之论,文、武、勇、仁、信,就是儒家积极提倡和实践的道德风范。由此可见,鸡不仅与宝鸡这块宝地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与宝鸡久远的历史文化有不解之缘。古人用“五德”来赞颂鸡,别有深意,实际是借鸡教化,传播和弘扬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被定于一尊,至高无上,韩婴历经文帝、景帝、武帝,是为三朝元老,一代大儒,把儒家文、武、勇、仁、信的五德,赋予与人类共同生活的良禽德物,绝不是偶然的即兴和噬好,在他看来“五德”放在鸡的身上是合适不过的,鸡完全配得上“五德”之禽。可以说,亘古亘今,韩婴对鸡的赞美和赋予的文化形象达到了极致和完美。令人感慨和深思的是,作为家禽的鸡尚且崇德尚礼,身具“五德”,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高等动物人呢!

    宝鸡精神中有一句“闻鸡起舞”的成语,与颜真卿的《劝学诗》异曲同工,画龙点睛性地把宝鸡地名的内涵显示出来。这句话提起了宝鸡的精、气、神,是对宝鸡自炎帝以来七千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集中概括和高度浓缩。追根溯源,无论是诞生于人类蒙昧时期的炎帝文化,还是后来灿烂辉煌的周秦文化的产生发展,其中都可以说体现着“闻鸡起舞”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闻鸡起舞”也是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对鸡的“五德”的经典凝炼和文化形塑,也是我们宝鸡世世代代传扬至今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帮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更能够使我们经常以“闻鸡起舞”“三更灯火五更鸡”鞭策和激励自己,座之为右铭。“一唱雄鸡天下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征程中,始终保持继往开来,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披荆斩棘,与时俱进,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把宝鸡建设得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