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了解贫血吗?(一)

 369蓝田书院 2017-01-21

前言

贫血根据其产生机理的不同可分为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几类。本次推送将介绍最为普遍的贫血类型之一的缺铁性贫血的产生原因和症状。


疾病概况

缺铁性贫血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求而发生的贫血,换言之,即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

临床症状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有疲乏、烦躁、心悸、气短、头晕、头痛等。

儿童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部分患者有厌食、胃灼热、胀气、恶心及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炎的症状。就体征症状而言,除贫血外貌外,还会导致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薄平、不光滑、易碎裂,甚至呈匙状甲。


产生原因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慢性失血(如痔疮、月经过多、消化道失血、钩虫病等)、机体对铁需求量增加(如妊娠、哺乳、儿童生长等)、食物中铁吸收障碍(如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胃肠手术等)。 由于女性青春期功能性出血,或妇女子宫肌瘤导致月经过多,可能会形成本病;胃肠手术后,饮食减少或胃肠疾病导致吸收铁的能力减弱, 日久也可能形成本病。


缺铁性贫血属中医“血虚”“虚劳”“黄胖病”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长期失血,劳倦过度,妊娠失养,病久虚损等引起脾胃虚弱、气少血衰所致。 脾虚是本病的关键,故健脾益气生血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辨证一般可分为脾胃虚弱、心脾两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钩虫寄留等情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