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八纲辨证的现代解释

 INIGLOO 2017-01-21
中医的一个特点,是它认为健康状态乃是“阴阳”和“虚实”达到平衡的一种和谐态。只有气血、阴阳、虚实等等达到平衡,“阴平阳秘”,人才能称为健康。若在某一方面偏离平衡,那就是不正常,就必须纠正。由此可见,中医的“病态”概念和西医不完全一样,乃是一个具有许多过渡态的渐进过程。当体内偏离“阴平阳秘”到了一定程度,就容易遭受“外毒”侵袭而病倒,只有在此时才进入西医所说的疾病状态。
那么,怎么判别人体偏离这平衡点呢?中医把病态分为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八“证”,也就是八类症候群,再结合“气、血、精、神”等指标,通过望闻问切,判断机体是在哪个方面偏离了平衡,作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诊断。这就是“辨证”。
症候群辨识出来后,就对证下药,这就是所谓“辨证论治”。不管病人害了什么病,只看他表现出哪一类症候群,若是“虚证”,哪怕是感冒也好,腹泻也好,统统都“补”之;若是“实证”,也同样不管具体的病是什么,一律“泻”之。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气虚则补气,阴虚则补阴,血虚则补血,直到这些症候群消失了,才算恢复到了平衡点。
那么,这有没有什么道理?我认为完全有道理,有很大的道理,可以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解释。

(一)阴阳

如所周知,人体是个自控系统,由两种相反的生理过程维持平衡,使得机体内环境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维持恒定的体温、心率、血压、基础代谢率、pH、体液容量、血糖水平,等等。这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就是“兴奋”和“抑制”。
中医的“阴”,其实指的就是“抑制”, “阳”代表“兴奋”,表现在分子水平,就是神经递质信号系统的去磷酸化和磷酸化;表现在神经水平,就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表现在激素水平,就是一系列互相拮抗的激素(诸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中医的所谓“阴平阳秘”的理想和谐态,就是人体这个自控系统的互相拮抗的两套机制达到了平衡。

(二)虚实

这是用来描述上述两大拮抗系统的失衡态,所谓“虚”,就是“功能低下”;所谓“实”,说的是“功能亢进”。
将这理解结合到阴阳两大拮抗系统里,则不难看出,所谓“阳盛”,是指兴奋系统(如交感神经系统)亢进,表现为心率增加,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增加,腺体分泌增加,等等;而所谓“阳虚”,指的是兴奋系统功能低下,表现为心率减慢,代谢率降低,产热量降低,腺体分泌降低,等等。而所谓“阴盛”,则是抑制系统功能亢进,表现为心率减慢,代谢率降低,产热量降低,腺体分泌减少。等等。所谓“阴虚”,则是抑制系统功能低下,因而表现出类似阳亢的症候群来。

(三)寒热

明白了以上解释后,则不难看出,寒热其实是“阴阳”与“虚实”结合起来后表现出来的症候群,不能脱离前两个概念而独立存在,只能在阴阳虚实的大前提下讨论。例如阴虚导致“热”,阳虚导致“寒”,脱离了阴阳虚实的大前提,谈论“寒热”就毫无意义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寒热”?我认为,它反映的是两大拮抗系统失衡后的临床表现。例如机体之所以保持恒温,是产热与散热系统保持平衡,与恒温箱并无实质区别。当产热系统功能亢进,就是所谓“阳实”,此时病人体温就会升高,如各种急性传染病。若散热系统功能低下,就是所谓“阴虚”,此时病人就可能出现低热,但其机制与“阳亢”不同。

(四)表里

我觉得这对范畴没有太大意义,其实是指急性病还是慢性病,与“虚实”相重合。病久了,也就成了虚弱难治的“里证”了。扁鹊见蔡桓公的典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以上论述,则不难看出中医辨证论治的机理是什么。不管害什么病,人体的两大拮抗系统都会受到干扰,因此偏离平衡态。中医那些“补药”“泻药”,其实是调理这两大过程,帮助它们恢复平衡。因此,虽然它们不能消除病因,却能减轻因两大系统失衡引起的症状,有助于机体发挥自身的抵抗力而恢复健康。这就是上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为何会奏效。
以上解释,其实可以用实验来检验,例如可以在分子水平检测中医的“补药”“泻药”能否引起cAMP vs cGMP的变化。当然,这种实验除了帮助学生拿学位外,个人觉得并无什么实际意义。
还必须指出,以上解释无法用于“寒热错杂”的复杂情形。例如本人是典型的“上热下寒”,我想了许久也没能想出合理解释来,特地书此,敬候高明指点。
总而言之,愚以为,中医因为不懂微生物学,不懂病因学,所以基本是一种“调理医学”,它不能像西医那样明确诊断出病因来,再对症下药,杀死病原微生物,只能调理机体内在的两大调节系统,使之恢复平衡。所以,它见效慢,不可能用来救命。先母是中医的笃信者,但就连她老人家也深知中医的缺点,但凡急病一律送西医。她老人家曾说:中医无法开刀,无法输液,光是拉肚子都能拉死人,大夫一点办法都没有,但中医能除根。所以,她老人家的原则是“西医治病,中医断根”。有急病先去看西医,治愈后再去吃中药调理调理,恢复元气。我认为这非常英明。中医的长处,确实在于调理。
但辨证论治也有个无法克服的内生缺陷:望闻问切完全是医生的主观感觉,没有客观的可靠标准,因此,辨证是否正确,完全取决于医生的个人经验,一旦把阴阳虚实弄反了,就有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例如“阴虚”是热证,“阳亢”也是热证,但两者机制不同,前者是抑制系统功能低下,后者是兴奋系统亢进。若将前者误认为后者,给病人开抑制兴奋系统的药物,就有可能造成病人的阴阳双虚(亦即两大拮抗系统都被抑制了),造成生命危险。
《红楼梦》上的胡太医误用虎狼药,替凤姐作人流,在现实生活里并非虚构。过去英国有位中医名大夫,一度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据说连王妃戴安娜都曾光临过。然而就是一次辨证失误,造成重大医疗事故,从此身败名裂。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中医诊治手段的原始造成的固有缺陷。并不是激情歌颂中医的奇迹可以解决的,必须实实在在地想出办法来,将中医的诊断建立在可以规范、可以量化的客观检查手段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