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改变潜意识如此困难?我们需要换一种量子思维方式

 辷盀 2017-01-22

试想一下,假如你的母亲偏爱受苦,而经过长期观察,你也看到这种行为模式使她的人生真的如她所想的那般不快乐。或者比如说,你已经有过一些不幸的经验,为你带来了不少痛苦,那些记忆依然会引起你的情绪反应。

你经常会想起过去,而且不知何故,那些记忆也时不时会被唤醒, 自动浮现于脑海。现在想像一下,这二十多年来,你已经习惯了这种受苦的思考和感受。

但事实上,你已经不用去回忆往事来创造这些感觉了,因为除了惯常的感觉之外,你似乎无法再用其他方式来思考或行动了。反复想着那个事件或人生中的其他事件,让你记住了痛苦。你对自己及人生的想法,往往沾染上牺牲和自怜的情感。二十多年来,你重复着同样的想法和感受,让你的身体没有经过太多有意识的思考,就记住了受苦的感觉。直至如今,这样的反应看起来是最自然且再正常不过了。这就是你。而且,每当你试着改变任何一部分的自己,都像是在兜圈子一样,没多久又绕回到原来的自我。

为什么改变潜意识如此困难?我们需要换一种量子思维方式

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是,每当回想起一个高度紧绷的情绪体验时,就会让大脑启动跟以前一 模一样的程式和模式,活化了一组老旧的大脑迴路,并再次强化及僵化这些迴路。同时,它们也会不同程度地在大脑和身体里制造出相同的化学物质,感觉就像那个当下又再次遭遇到同一事件。这些化学物质会强制身体进一步记忆起那种情绪。想法和感受、感受和想法交互作用,加上神经元的启动和连接,一起调节了心理和生理成为一套受到限制的自动程序。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重温往事,一生中也许重复了好几千次。正是这种无意识的重复训练了身 体记住那些情绪状态,其效果有时更甚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当身体比「意识心」(conscious 即显意识)更善于记忆,也就是说,当身体变成了心,这就是所谓的习惯。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约在三十五岁时,我们的个人认同及个性将完全成型。这意味著,我们这些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已经记住了一套选定的行为、态度、信仰、情绪反应、习惯、能力、联想记忆、条件反应以及理解力,成为我们潜音议中的背景程式。这些程序控制着我们,因为身体已经变成了心。

为什么改变潜意识如此困难?我们需要换一种量子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会有同样的想法,有同样的感受,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以同样的态度处事, 相信同样的教条,并用相同的方式来理解现实。到了中年,大约有95%的自我是一组已经成为全自动的潜意识程序,包括开车、刷牙、压力下暴饮暴食、担心未来、评价朋友、抱怨生活、责怪父母、不相信自己、长期不愉快等等的组合。

由于身体变成了「潜意识心」,显而易见的,在身体变成心的状态之下,意识心不再是我们行为的主宰。在我们有一个想法、感觉或反应的瞬间,身体会处于自动驾驶的模式,因为我们进入的是无意识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有个妈妈开车送小孩去上学。她怎么能够在穿越车流、打断争论、喝咖啡、 换档的同时,还能帮儿子擤鼻涕?这就跟电脑程式很类似,因为这些动作都已经成为自动功能,可以轻松地运行无阻。在多次重复下,身体已经记住怎么做这些事,所以妈妈能够巧妙地做到这一切,不需再经过有意识的思考。这就是习惯。

为什么改变潜意识如此困难?我们需要换一种量子思维方式

想想看:只有5%的心是清醒的,是有意识的。它们挣扎著对抗95%、自动运行的潜意识心。我们记忆了一套行为,甚至牢记到我们的身体成了一个自动、惯性的心之身体。事实上,当身体记住一个想法、行动或感情而达到成为心的程度时,我们目前的存在状态就只是一个记忆中的自己而已。而如果到了三十五岁,95%的自我是一套无意识的自动程式、记忆性的行为和习惯性情绪反应,那么我们95%的人生就都是无意识的。我们似乎只有表面看起来是清醒的。大家看这有多么的糟糕!

因此,一个人可能有意识地想要快乐、健康和自由,但主宰了他二十多年的受苦经验,以及一再重复的痛苦和遗憾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已经下意识地制约身体成为一种惯性状态。我们凭藉习惯生活,不再意识到我们的所思所为所感;我们变成无意识的个体。所以你必须打破的最大习性,就是让你之所以成为你的那些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