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红米

 绿叶发于春枝 2017-01-22

  

     佤族老人说:“小红米的种植历史十分久远,相传有几十代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时间”。小红米又称糁子,鸭足稗,鸡爪谷等,为禾本科糁属的一个栽培种,学名bleusingoracqa(l.)caertn,历史记载,小红米(龙爪穗)原产于非洲和南亚,主产区在印度,中国种植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如西藏东南部、云南、贵州、四川,在河北山东等也有少量栽培,小红米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涝性强,也耐干旱,在酸性贫瘠的土壤上能生长,且枝叶茂密,根系发达,可以有效的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改善土壤结构。据分析测定种植小红米一年后的土壤PH降低0.5—1.0,含盐量降低0.05%—0.21%;土壤的空隙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小红米花期鲜草含粗蛋白质8.42%,粗脂肪1.09%,粗纤维23.40%,无氮侵出物44.13%,粗灰分8.89%,磷0.49%,钙1.64%。子核含粗蛋白质10.45%,粗脂肪0.89%,粗纤维2.59%,无氮侵出物74%,磷0.34%,钙0.55%,小红米一般在4月中旬栽种,最晚的是12月分成熟,亩产100—150公斤,价格比其它粮食好。佤族有套种的习惯,传说佤族部落刚开始种包谷、旱稻时,因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杂草长得快,把包谷和旱稻都捂死了,人们忍饥挨饿一年,才苦思苦想出一个办法,套种小红米,由于枝叶茂密,根系发达,战胜杂草,粮食获得大丰收,于是佤族把小红米视为宝物,杀猪剽牛,载歌载舞庆祝丰年。
    远古 的时候,佤族部落是以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栽种小红米, 今天人们开始从传统农业过渡,但使用的肥料都是草灰和少量的农家肥,不施化学肥料,不使用农药,在小红米不完全成熟时炒熟去皮食用,口感比较好,又软又香又甜。小红米完全成熟后剥出来的米粒比较硬可以少量掺在大米里煮饭吃,尤其在缺粮的年月可磨成面做窝窝头当饭吃,还可以将小红米面做成凉粉食用或销售。另外小红米煮熟后可以作为腌牛皮、腌鱼的最好作料,也是喂养生猪及大牲畜的营养饲料。  


    据医书所载:“糁子米,味甘、涩,无毒,主要补中益气,厚肠胃,济饥”,农村佤族老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勐梭有些傣族经常会肚子疼,得痢疾,而佤族人很少得这些病,原因是佤族人经常吃小红米,而傣族不吃”。如:翁嘎科有一位老人得了痢疾近两年的时间,又没有钱医治,他就连续泡时间比较长的水酒,连同小红米一起吃了一段时间,把病治好了。在佤族山寨,有时候人们吃一种名叫“枇杷果”的果实后有不良反应,肚子疼,恶心,一般很快吃一点小红米或者小红米做成的食品,不良反应就没有了。据说妇女生小孩,奶水不足的时候,可以泡水酒喝,奶水就增加了,人们整天在外劳动回家,深感无力疲惫,泡喝一小桶水酒后,全身就感觉舒服好在了,这些功效都是大自然恩赐小红米的鬼斧神工,而更多的受益是我们人类,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小红米!”。
    佤族的祖先,把小红米一代又一代相传至今,不但能炒吃,煮饭吃,磨成面做巴巴吃,做凉粉,可以当药治病,而且是酿造佤族水酒和白酒的重要原料。小红米水酒传说有近1000年的时间了,它是佤族地区不可缺少而又十分重要的低度酒饮料,如果客人到家里,热情好客的主人不是先倒茶水,而是忙着泡水酒。在农村的每个佤族家庭或多或少都要煮留,一般是十一月分开始煮水酒,冬天最好,煮出来的酒不会酸。煮水酒有忌讳的日子,家里人有外出日不能煮水酒,否则不吉利。煮水酒时先把小红米淘洗干净,然后把洗净的小红米放在锅里,再放水到锅里水刚好淹没小红米。先用大火烧开后又用小火慢慢把小红米焖干。如果想让水酒留得时间较长就煮硬一些。焖干后把小红米倒在篾笆或簸箕上凉凉,然后和酒药拌在一起,用竹箩装起来,捂严实,等到第三天小红米已经发酵,再换装到陶罐子里密封起来,千万不能透气。经过两三个月的发酵后就成了香醇可口的小红米酒,可以泡水酒喝。密封的罐子不透气,留的时间越长越好,一般长的可达十多年。在佤族村寨人们常说:“国不可无君,佤族不可无水酒”,农村讨媳妇、嫁姑娘、盖新房、新米节、木鼓节、各种祭事(接新火、接新水、接新米、)、寨子里有人过世或协商调解寨子内部的事,砍木鼓、洒谷子、亲戚朋友来往等等都得泡水酒。有个上海人曾到西盟时说过:“佤族的确聪明,煮稀饭就泡水酒,刚吃稀饭,那又烫又辣的感觉叫人有点吃不消,可一喝下一杯又甜又香又凉的水酒,它就得到调和,也就好在了”。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民族文化大省”,西盟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基础设施立县、绿色经济富县、改革开放活县、阿佤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并齐心兴办一年一度的中国佤族木鼓节,实现了文艺搭台,经济唱戏。西盟旅游业快速发展,从迎宾到聚会,从聚会到狂欢佤山,从狂欢佤山到依依送客,小红米水酒无处不在,曾经有人赞美佤山风情及水酒韵味时写到:“一上佤山二目生光三道水酒四季如春眼福口福来得好,十分粗犷百年沧桑千种特色万般风韵自乐民乐去之安”,小红米水酒芳香四誉,处处散发着佤族文化催化剂的独特作用,有首歌唱到“山中麂子用狗追,肚中白话用酒催,你不相信我相信,喝到好酒最幸运”,甜甜的水酒浓浓的情,使人流连忘返,魂牵梦绕于佤山。


    在记忆中,小红米并不是在掌声与鲜花中得以繁衍生息,而是遭遇许多艰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提出过“打倒小红米”的口号。30多年后的今天,又产生种种消极的说法,致使一些佤族群众受到困惑,步入了误区,不争的事实也告诉人们,全县的各种产业规划中,对一些特色产业已提出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项目及资金都有计划,有的列入了乡镇党委、政府及县属有关部门工作责任目标考核的范围,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而小红米这一特色物种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致使小红米生产仍然处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上,没有纳入产业规划,也得不到扶持,使得广大的佤族群众随意生产,耕作技术差,大片种植少,产量上不去,部分农户因以其他农作物对比,觉得划不来,就不种小红米了,水酒也就不在煮,面对这种情况,小红米的命运是走向灭亡,还是继续巩固与发展,打造与提升,这需要我们佤山儿女共同深思的重要问题。
    今后,我们应重新审视和定位小红米,小红米不但是特色物种,而且是开水煮不死,春风吹又生的神奇之物,如煮水酒时,煮得半熟的小红米掉在地上,它不但不会腐烂,反而在不久的时间又会长出嫩芽来。更另人惊奇的是,小红米酒糟无意撒落在野外,也还会长出苗禾,这种独特神奇的生命力,可称是百种植物中的佼佼者,它伴随佤族人民历经沧桑,是精神的寄托物,更是“阿佤文化兴县”的一个重要产业。我们应倍加珍惜和保护,把它作为全县的一个新型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来打造,这样既能规模化生产,又能防止植物疾病的相互传播。农业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小红米这一产业培植技术的研究,对如何提高产量进行示范推广,不断引领人民群众抓好生产,同时把小红米生产纳入全县综合责任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并配套一定的政策、项目及资金的扶持,让群众像发展蚕桑、茶叶、小米荞一样看到希望,使小红米成就大前途。
    保护小红米,就是保护阿佤文化,一是要做好小红米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及专利权的申报工作;二是走科学规划及订单农业的道路,扩大规模,提高单产;三是做好深加工,开发保鲜时间长的食品及饮品,为佤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四是以招商引资的形式,进一步做好小红米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的开发,不断提升新的附加值。
    迄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不完美,尤其是对大自然里许多的物种,生性知道的是最大限度的索取,而可怕的是忽视了保护和发展,致使有的在不知不觉中消声灭绝,小红米目前的处境是让人欢笑让人忧,喝着甘甜芳香的水酒使人乐在其中,看见掺杂在其他农作物或小片而枯黄的小红米,叫人心酸而恐慌,那种感觉就象好朋友即将要从我们身边依依惜别,小红米路在何方?其实就在佤山这块美丽而肥沃的土地上,只要人人都给它一点爱,神奇之物将更加神奇,更加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