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恩节后传——欧洲大战引发的北美战争

 廿氏春秋 2017-01-22

引言:


每一个关于印第安人的美好故事,都有一个悲伤的结局。


1675年,随着欧洲战争的进行,北美殖民地一南一北爆发了两场战争,南边这场是最早的反抗殖民地总督统治的起义,是北美独立战争最早的源头;而北面这场意义更大,殖民者通过杀掉自己昔日恩人,使得原本四分五裂的新英格兰殖民地团结起来,并产生了自我认同和民族意识,成为美国国家意识的开端。


正文:


英法联军旨在消灭荷兰的战争进行到一半,英国单方面与荷兰媾和并退出了战场,剩下法国单挑荷兰及其盟友。路易十四一看法国要陷入围攻之势,用重金拉拢北欧霸主瑞典并与之结盟,诱使瑞典从后方进攻与荷兰结盟的德意志地区。


处于北方苦寒之地的瑞典本来就是收钱打仗的雇佣兵,可以被荷兰收买参战,自然也可以为出价更高的法国而战。一向敌视瑞典的丹麦,则趁机与荷兰结盟并向瑞典宣战,至此,几乎整个欧洲都卷入这场空前的大战。面对多过己方的反法联军,法国元老级的军事天才蒂雷纳与大孔代屡次以少胜多。蒂雷纳在1675年意外中流弹身亡,心高气傲的大孔代将蒂雷纳视作一生竞争的对手,对手已逝则心气不在,顿时觉得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动力,不顾国王的再三挽留坚持隐退,随着两位天才的谢幕,法军的攻势渐缓。


荷兰的一代名将德·鲁伊特也迎来了自己的谢幕演出。英国与荷兰媾和,其中一个秘密条件是:德·鲁伊特必须死!德·鲁伊特在1667年对英国的偷袭带给英国人刻骨铭心的耻辱,而且有了德·鲁伊特的荷兰海军始终让英国人如芒在背,在英国人心中,绵软无力的荷兰海军才是好的荷兰海军!威廉认识到,要想击败法国,必须依靠英国的力量,而德·鲁伊特是忠于维特一派,牺牲掉也不可惜。于是,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被迫率领少量舰队,前往并不重要的地中海战场,并于1676年4月 22日陷入法舰重重包围之中以身殉国,成为政治交换与派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一生如岳飞一般辉煌,结局也如岳飞一般悲壮。威廉三世为了排除异己而借刀杀人,也留下了一生中的污点。随着德·鲁伊特的故去,属于荷兰海军的辉煌时代也落幕了。


面对法国的威胁,德意志进行了大量反法宣传,报刊和小册子谴责路易十四为“信奉基督教的土耳其人”“撒旦的长子”和“彻头彻尾的反基督者”。还有很多德意志人指责法国人堕落,说他们轻佻而且性变态,像奴隶一样屈服于其国王的暴虐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反法战争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德意志人、荷兰人和英国的辉格党人认为,路易十四挑战了欧洲人经过几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努力,才通过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建立起来的自由原则,德意志人想要保卫的不仅仅是德意志的土地,还有德意志人的自由。类似的言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亡国之后的舆论宣传中也时常能听到,只不过那时针对的对象从法兰西人变成了德意志人,“自由德意志”也变成了“自由法兰西”,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


不过,德意志人中还有另外一种声音。1667年,塞缪尔·冯·普芬多夫(Samuel von Pufendorf)在一本著名的匿名宣传册中呼吁德意志实现“内部统一”,并谴责《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陌生人(外国势力)根据自己的特殊意志来塑造德意志的机会。”不过,他同时警告人们,设立常备军会导致国家的“军事专制”,他建议“将十五世纪末的思想变成现实——设立帝国委员会,以在外交事务上为皇帝出谋划策”。看来,自由的德意志人虽然希望结束长期以来的内部纷争,但是还没想好用何种方式实现,这件事情只好以后交给不自由的普鲁士人替自由的德意志人来完成了。


1677年,威廉三世对英国的外交取得成功,与英国王位继承权第二顺位的玛丽公主(约克公爵的女儿,第一顺位就是约克公爵)结婚,向外界显示英国正式加入反法同盟,即将出兵助荷攻法。路易十四认识到必须趁巨大优势还未丧失前,尽快结束战争。路易十四施展外交手腕,与荷兰省商人和联省议会的要员成功交涉,这些荷兰商人急于结束战争,因此法王许诺降低关税,他们就立即向威廉三世施压。威廉三世不愿背弃盟友以换取和平,但是荷兰是民主政府,他一意孤行的话就会被认为是搞独裁,只好迫于无奈同意签约缔和。

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


通过法荷战争,法国一跃成为欧洲霸主,战后各国开始承认并敬畏路易十四“太阳王”的称号,太阳王的法国,取代荷兰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仲裁者。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在荷兰商人组成的议会的逼迫下媾和,心中仍然愤愤不平,暗暗发誓以毕生的心力去打击法国的天主教霸权,成为“太阳王”的终生死敌。法荷争端因此成为17世纪后期欧洲政局的主要课题,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也由此而来。荷兰的经济在法荷战争中遭受重创,虽然在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大力恢复而重返富强,但再也无法回到1672年以前的安稳与盛况了。虽然一般通称的荷兰黄金时代仍然持续到1702年,但荷兰黄金时代的高峰已经随着法荷战争成为历史。

凡尔赛宫的“太阳王”标志 


整个十七世纪七十年代,欧洲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与此同时,北美殖民地也传来了战争的消息,分别是弗吉尼亚的“培根起义”与新英格兰的“菲利普国王之战”,这两场战争中欧洲虽然没有直接派兵参战,却与欧洲的战局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航海法案》的限制,弗吉尼亚的烟草需要运回英国才能变现,但是英国正忙于对荷兰作战,与殖民地的贸易大受影响。如英国内战之时一样,这次战争也导致弗吉尼亚烟草价格暴跌,经济陷入崩溃。民众对总督伯克利无比憎恨,因为他只和富有的大种植园主往来,不屑于接近平民,而大种植园主不断兼并土地,迫使小农场主和新获自由的仆役向西迁移寻找土地,而伯克利又为了自己与印第安人之间的高利润的毛皮生意,不支持他们开疆扩土,于是矛盾激化。


1675年,印第安人与边境种植园主发生冲突,双方不断相互报复,死伤人数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伯克利总督建议,在边界修建城堡,以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然而,小种植园主和平民渴望的却是杀光印第安人,抢夺他们的土地,总督的措施不仅花费巨大,而且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渴望,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愤恨。


1676年,纳撒尼尔·培根公然挑衅总督伯克利的权威,自行组建了一队边境民兵攻击印第安人,惹恼了总督伯克利,斥其为反叛行动。培根是富有的大地主之子(很多中文资料中说他是农民,这是不对的),却领着一群仆役、小农场主和奴隶与总督这个大农场主的利益代言人对着干,提出反对富有的种植园主压迫、反对不合理赋税制、扩大选举权及改选议会等要求。这就有点像身为1%的精英中的精英唐纳德·特朗普却化身底层白人代言人一般。培根的队伍和殖民地的军队发生冲突,并获得胜利,驱逐了总督伯克利,放火烧了詹姆斯敦,随后在1676年10月18日因患痢疾去世。

起义领导人培根


培根一死,导致他的队伍群龙无首,伯克利迅速夺回大权,并下令绞死23个起义者。在逮捕了培根最亲近的一个副官时,他情不自禁地高呼:“德拉蒙德先生,在整个弗吉尼亚,我最想见的人莫过于你了,半个小时内我就送你去地狱!”。美国历史上的“培根起义”至此宣告失败,这是殖民地首场叛乱。消息传回国内,令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想起令他终身难忘的英国内战,他迅速召回伯克利,并公开谴责他过于愚蠢:“这个笨蛋杀的人,居然比我为父王复仇杀的人还多!”不到一年后伯克利病死在英国。1677年,英国皇家委员会与幸存下来的印第安人签署和平协议。时至今日,大约1500名该部族的后裔仍然居住在弗吉尼亚的一小块保留地内,以显示英王当年的“仁慈”。


菲利普国王之战(King Philip's War)也称为梅塔卡姆战争(Metacom's War)或梅塔卡姆叛乱(Metacom's Rebellion),菲利普是印第安万帕诺亚格部落的酋长(菲利普是殖民者对他的称呼,他本名叫梅塔卡姆 Metacom),这个部落就是五月花号登陆北美时好心救助殖民者,并导致“感恩节”这一传统的那个印第安部落。

第一次感恩节


随着殖民人数不断增多,他们不断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强迫他们接受英国的法律和习俗,强迫他们信仰基督教,印第安人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关于这一点,看看现在的欧洲就会有直观的感受。老酋长死后,菲利普的哥哥万萨塔刚继位不久,被殖民当局指控违反了法律,并被约翰·温斯罗普的儿子乔赛亚·温斯罗普武装押送到马塞诸塞进行审判。蹊跷的是,他在审判之后在温思罗普家中突染暴病,不到一周就就去世了。菲利普怀疑哥哥是被下毒害死,心怀着对殖民者的怨恨,他继承了哥哥的酋长之位。


无论万萨塔酋长是否为殖民当局所害,作为酋长之尊被肆意逮捕审讯,本身就是对印第安人的精神权威和政治权威的彻底否定。从这一天到1675年,印第安人仍然与殖民者和平相处。只不过菲利普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殖民者了,由于对殖民者抱有怀恨和戒备之心,他联合新英格兰南部各部落组成防御联盟。

菲利普国王


1675年6月发生的约翰·西斯蒙审判事件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约翰·西斯蒙是万帕诺亚格部落的人,童年时父母染天花双亡,一个清教徒家庭收养了他。西斯蒙皈依了基督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成为一名黄皮白心的“香蕉人”。他学成归来做酋长菲利普的翻译,来往于部落与殖民政府之间,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但是,在表面身份的掩护之下,他实际上是一名英国间谍,受命监督自己的同胞。


西斯蒙在1675年5月秘密报告殖民政府说,菲利普有造反的企图。还没来得及搞清事情的真假,西斯蒙就被人谋杀了。在只有一名证人的情况下,殖民当局指控菲利普的亲信托比亚士父子等人谋杀了西斯蒙。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要判定谋杀罪名成立需两名人证,但是殖民当局罔顾程序正义的原则,法庭做出了三名嫌疑人谋杀罪名成立的判决,并随后将这三人逮捕并杀害。


受这一事件的刺激,一伙情绪激愤的印第安人冲进白人牧场,开始宰杀牛群。白人放牧时,牛群常常啃食和践踏印第安人栽种的玉米,印第安人早就对这些牛群心怀怨恨。一个惊慌失措的白人朝人群开枪,他立刻被暴怒的印第安人打死。鲜血和死亡于是刺激得失控的人群愈加暴烈凶残起来,他们接着又连续打死了九个在牧场里工作的白人,两个白人被打成重伤。

眼见暴动已经无法挽回,菲利普当机立断,传信各个部落,号召大家起义。于是如星火燎原一般,在几天之内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烽烟四起,很多憎恨白人的部落武士纷纷投入战斗,到处击杀英国人。菲利普指挥着部落兵丁迅速对殖民地城镇发起进攻,长久以来积攒的怨恨,使他下达了格杀令:烧毁所有房屋,摧毁所有城镇,杀死所有的白人!


菲利普的部队装备的是燧发枪,而当时新英格兰殖民者手里是更为落后的火绳枪。所以在战争初期,印第安人攻势凌厉,英国殖民者节节败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印第安人袭击了30个殖民地城镇,逼近了波士顿。要问印第安人手里哪来这么多燧发枪?荷兰人笑而不语。


英国绅士们在法荷战争中背弃盟友荷兰背后捅刀的行为,使得荷兰人气得抓狂,而且荷兰在英国步步紧逼之下,被迫放弃了利润丰厚的新尼德兰殖民地,更是心痛如刀绞,自然要千方百计给英国人使绊子。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不仅暗中联络菲利普卖给他军火,不停唆使他给英国人点颜色看看,而且拍着胸脯保证,我们荷兰人是最尊重人权和自由的,一定会给你们主持公道!


然而,欧洲的风云变幻,随着太阳王光芒万丈,英荷原来还是打得你死我活的仇敌,一转眼携起手来共抗法国,于是,印第安人先是被荷兰人当枪使,然后又被无情地出卖了。在战争正打得热闹的时候,荷兰人停止了军火输入,印第安人又不会造枪造子弹,没有子弹,枪还不如烧火棍好使。英国殖民者得到了来自英国和荷兰的大量增援物资。随后,英国殖民者发起了攻势凌厉的反击。菲利普的妻儿被俘卖为奴隶,他本人被抓并被当场杀害。殖民者立即把他肢解数块,丢在野地里任野兽飞禽吞食,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泄仇恨,他们是根据圣经的指示,让这个恶魔的灵魂永世不得聚拢,永远散落在万覆不劫的地狱,永世不能重生再现。

菲利普国王之死

(图中可以看出,还有印第安奸作为殖民者的帮凶)


获胜的殖民者一路用竹竿挑着他的头向普利茅斯挺进,随后24年间,他的头颅被放在普列茅斯市一根高高的石柱上,以警告印第安人反抗的下场。这场战争使得新英格兰印第安人口锐减至不到一万,而“感恩节”所感谢的那个万帕诺亚格部落被完全抹去,残余的印第安人在高压统治下,战战兢兢地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菲利普最终与自己的部落同归于尽,留下一句让殖民者心惊肉跳的话:“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国”(determined not to live until I have no country。)

殖民者挑着菲利普的头行进



这场战争对新英格兰造成了惨重损失。据统计,90个城镇中有52个遭袭,1200家农舍被烧毁,13座城镇被夷为平地,8000头马匹牲畜被打死,600多名士兵战死,平民、妇女儿童死亡约2000人。殖民地所欠战争债务,超过殖民地全部资产。而印第安人的伤亡至少是这个数字的三倍。

菲利普国王的雕像


对于新英格兰的殖民者来说,通过这场杀掉自己昔日恩人的战争,使得原本四分五裂的新英格兰殖民地团结起来,并产生了自我认同和民族意识,成为美国国家意识的开端。“美国需要一个敌人,只有敌人才能把美国人团结起来”也成为美国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今天。


英国退出了欧洲战场,其内部斗争不断激化,仿佛一切又将回到四十年前的内战前夕。欲知后事如何,请见下一章。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