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英美法过去吃过的这个亏,我们不能再吃了!

 北书房2014 2017-01-22

近来,有些地方混淆“去产能”与“去工业化”的概念,出现“重虚轻实”“脱实向虚”的倾向。甚至有观点认为,我国已完成工业化,制造业应退出历史舞台。

 

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英、法等国主导的“去工业化”一度很时髦,成为突出的全球化现象。虚拟经济一度自我膨胀、超常发展,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如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重新认识到,制造业才是立国之本,不可替代、不能退出,必须恢复制造业,将“去工业化”彻底扭转为“再工业化”。

 

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这个主战场我们不能丢,英美法过去吃过的亏,我们不能再吃了!


今天的《经济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制造业不可轻言“退出”》,全文如下:

 

 

近来,实体经济问题广受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一些得力举措。但是,“去产能”与“去工业化”的混淆,“重虚轻实”“脱实向虚”倾向的出现,经济新常态与结构性失衡、产业融合发展的叠加,以及花样繁多的新业态,如同层层迷雾困扰,形成不少认识误区。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认为我国已完成工业化,制造业应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实体经济这个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吃过大亏

 

如今世界范围内主要谈论的,还是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在这个问题上,曾经有许多发达国家走了弯路、吃了大亏。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英、法等国主导的“去工业化”一度很时髦,甚至成为突出的全球化现象。一些“聪明人”“聪明企业”以美国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为大本营,大搞“以钱炒钱”的把戏,赚了“快钱”“大钱”,不但造成虚拟经济自我膨胀、超常发展,而且诱惑许多人、许多企业甚至政府部门纷纷“重虚轻实”“脱实向虚”。经济虚拟化愈演愈烈,“去工业化”悄然展开,大量制造业被当作“夕阳产业”转移到成本低的东亚发展中国家,本土实体经济严重弱化、退化。在美国,高达70%的就业人口转向金融和金融服务业,曾经一派繁荣的汽车制造业中心底特律逐渐萧条,几乎成为“废城”。其结果,就是引发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金融灾难痛定思痛,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制造业才是立国之本,不可替代、不能退出,必须恢复制造业,将“去工业化”彻底扭转为“再工业化”。

 


现代经济发展很容易形成“虚拟化陷阱”。这个陷阱的诱惑性非常大,往往越是“聪明人”、越是“聪明企业”、越是实力较强的国家,越容易掉进去。美、英、法等国的经验教训极其深刻。


避免掉入“虚拟化陷阱”,重蹈欧美之覆辙

 

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不能退、不能去,在我国更不能退、更不能去。近些年,我们一些企业和经济领域“脱实向虚”倾向,不少地区和部门“重虚轻实”苗头,值得重视。比较突出的是,早些时候就有不少企业热衷于依托雄厚资本和巨额资金,炒作房地产;有的热衷于资本运作,开银行、办信托、炒股票;还有的热衷于上市“圈钱”,反复定向增发、减持套现、抽逃资本。

 


同时,一些奇怪的现象也出现了,许多宝贵的发展资源离开实体经济,争先恐后转入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总量膨胀、利润膨胀,甚至形成了罕见的“暴利”。在一个年度里对中国企业500强的统计显示,仅5大商业银行净利润就占全部企业利润总额的35.6%,而266家制造业企业净利润只占18.8%;5大行利润总额几乎是所有制造业企业利润的两倍。这还没有将券商、保险、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的利润纳入统计分析。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形态、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虚”和“实”紧密相联,不可或缺。只是两者关系非常复杂、很难把握,处理好了对实体经济有益,处理不好则有害。稍不留神,还会掉入“虚拟化陷阱”,重蹈欧美之覆辙。

 

促进“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高端制造”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仍然很长,工业化任务仍然很重,制造业不可轻言“退出”。眼下,实体经济碰到的一些困难,与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特点有内在联系,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与“脱实向虚”“避实就虚”和“重虚轻实”也有联系,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与产业转型升级更有很大关系。

 

发展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决不是再去搞低端制造业,而是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创新驱动,实现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促进“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高端制造”。

 


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中央在2017年经济工作部署中,已明确提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任务。如何消除认识误区,如何纠正“重虚轻实”“脱实向虚”倾向,如何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在此过程中如何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都应交出较好答卷。

 

新闻多一点


经济日报记者实地调查:

放下煤饭碗 转型路更宽

 

岁末年初,记者来到山东省章丘市埠村街道,听说有一个名为“有爱火烧”的小店火了。


这家小店的老板名叫张爱友,曾经是淄矿集团新升实业公司下属的埠村煤矿调度室职工。在埠村煤矿关井闭坑过程中,张爱友选择和矿上解除劳动合同,他爱人也按照规定内退。


没了工作的张爱友夫妇决定开个小店铺,专卖当地特色小吃——油酥火烧。“干啥都是头三脚难踢,井口上人都走了,我的火烧只能到小区里叫卖。”张爱友说,为了支持他创业,埠村煤矿为他的火烧铺子制作了微信美篇积极推广,这个面积不足40平方米的铺子一时名声大噪,一天收入可达500元。


埠村煤矿始建于1958年,核定生产能力120万吨/年,鼎盛时期下辖3对矿井,从业人员达8600多人。自2012年以来,煤炭行业形势严峻,成本倒挂突出。埠村煤矿决定实施关井闭坑,许多煤矿工人处于新的人生“岔路口”:要么留在矿上接受安置,要么离开煤矿自谋出路。


关井闭坑过程中,这座有着将近60年历史的煤矿并没有把职工直接甩给社会,而是通过“减员一批、输出一批、调剂一批、退养一批”,平稳地解决了去产能中“人到哪里去”的难题,使许多职工在新岗位、新征程上更出彩。


不把矿工当包袱甩


“不少人都觉得,我完全可以在矿上多耗四五年,然后直接办退休。不过,我还是想借分流安置的机会离开煤矿,按自己的想法出来闯一闯。”刚及不惑之年的朱延平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从1994年参加工作至今,朱延平已经在埠村煤矿多个岗位工作过。当埠村煤矿决定关闭最后一对矿井时,朱延平决定离开煤矿自谋出路。


“我家里的经济条件还算可以,完全可以在矿上待着,哪怕工资少一点都没问题。不过,我一直有做餐饮的想法,所以还是主动选择递交报告,解除劳动合同。”朱延平说。


离开埠村煤矿后,朱延平拿出矿上补贴的安置资金与多年的积蓄,拉上自己妹妹,在当地开起了一家私房菜馆。让朱延平感动的是,私房菜馆开业时,新升实业公司的负责人闻讯,还特意赶来剪彩。


“我们很多职工在矿上干了二三十年,现在矿上困难了,他们体谅煤矿,主动离开,自主创业。我们绝不能像甩包袱一样把他们直接甩给社会。”新升实业公司党委书记邹美元说。


记者了解到,埠村煤矿先后关闭了2座生产井口,有400多名职工解除了劳动合同,选择二次创业。为了让这些员工的创业之路更顺利,新升实业公司安排了专人服务,主动为创业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像我这个小馆子,矿上也主动帮着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了包装推广,在当地很快就打出了名气。”朱延平说,饭馆开业以来,每个月能分红1万元左右,约为过去工资的4倍。


邹美元告诉记者,新升实业公司还与章丘市政府多次协调,帮助职工进入章丘人才市场,多次参加章丘市人才招聘。多家企业对埠村煤矿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予以优先录用。


记者了解到,通过采取清理临时性用工和非在册用工、依法与到期井下合同制人员终止劳动合同等措施,埠村煤矿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瘦身健体”,也为更多有理想、有创业激情的员工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在新岗位上发光


“现在的劳动强度,比以前在井下的时候小了,工作环境好了,衣着干干净净,我的思想压力也小了,心情自然更加舒畅。”淄矿集团新升热电厂职工高承亮说。


今年47岁的高承亮,1995年就到埠村煤矿干起了采煤工。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凭借着勤奋好学走上了安检员岗位。


在埠村煤矿关井闭坑中,在采煤一线工作多年的高承亮不得不和自己熟悉的岗位说再见了。摆在高承亮面前的是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奋战在采煤一线,但要外派到陕西、内蒙古等地;二是安置到当地的其他行业的岗位上,但工资收入可能要打不少折扣。


“我都快50岁的人了,这时候再到外地去,家里照顾不到,自己也缺少激情。”高承亮说,经过反复权衡还是决定留在当地。最终,高承亮被安排到了新升热电厂的汽轮机车间,负责监视机组运行情况,一个月的工资为2300元,比在矿上时少了将近2000元。


高承亮告诉记者,在新的岗位上,自己的职责就是盯好监视器,时刻关注各个指标数据的变动,确保各项指标数据始终运行在正常区间。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要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生产规程和专业知识,难度不小。


“为了尽快适应岗位需要,我没少熬夜看书、抄笔记,有时候都忘了自己到底是在上班还是在上学。”高承亮说。经过一年的努力,高承亮已经基本能够适应岗位需要。


邹美元告诉记者,矿上有一大批职工年龄比较大,对新知识的学习动力不足,掌握知识的进度慢,很难胜任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岗位,出现了“本领恐慌”和“抵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升实业公司根据企业需要和个人意愿,抽调部分原煤线富余人员支援非煤转型项目和兄弟单位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培训,帮助更多职工掌握就业技能。


原埠村煤矿运搬队职工张平恩就是培训项目的受益者。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埠村煤矿干井下运搬,这个岗位没啥技术含量。和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他没有其他挣钱养家的手艺。在矿上的帮助下,张平恩参加了章丘市的免费电焊培训班后,拿到了电焊工操作证,现在已经在章丘重汽公司找到了新工作。


“新升实业时时挂念着我们,扶上马还送一程。”张平恩说,和他一起解除劳动合同的5位好友,也都在新升实业的帮助下重新上岗。他们已经度过了短暂的迷茫期,目前工作生活都很稳定。


卖产品转向卖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更好地实现分流安置,埠村煤矿早做谋划,通过发挥专业优势,早在2014年就组建了山东东辰共赢服务公司和山东东辰共赢物业公司两个平台,广泛承接矿井生产、物业管理等服务业务,促进了分流人员的有序安置。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东辰物业公司经理李强。1976年出生的李强是一名“矿三代”,爷爷和父亲是煤矿工人,自己上中专时学的就是采煤管理。2015年,李强已经是埠村煤矿的采煤副总工程师,月收入能拿到1万多元。在分流过程中,李强被安排去物业公司任职。


“收入少了一大半,更要命的是,我就是个‘挖煤的’,现在让我干物业,很多业务都得从零学起。”李强说,在矿上的时候,需要把安全管理永远放在第一位,完成生产指标是其次的。现在的工作重心则完全不同,自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多的是要对外开拓项目,发展客户,让公司有好业绩,才能增强安置分流职工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2015年,东辰物业公司开始接纳矿上的分流人员。经过一年时间,现在公司吸纳的分流职工已达将近300人。目前,埠村煤矿共有20余支专业队伍1400余人在外“打工”。其中,有200多人在周边社区、企业干保安、做保洁和为食堂配餐。


在发展非煤服务业的同时,新升实业公司也在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利用煤炭生产积累的管理、技术、人才、设备等比较优势,“转行”煤炭生产服务,打造无资源煤炭企业,实现了“由自己生产向给别人提供生产服务”“卖产品向卖服务”的转变。


东辰共赢服务公司总经理寇相银告诉记者,他们旨在“为矿井单位生产提供保姆式服务”,主要发展方向就是把原来埠村矿的职工输出到外地,为其他煤矿提供煤炭开采的专业服务。


记者了解到,埠村煤矿关闭矿井以后,通过服务公司已经分流了1600多名矿工。这些煤矿工人被安排到外地,依然奋战在采煤、掘进、机电、通风、运输等岗位上。2016年,尽管服务公司的利润只有300万元,但工人工资性收入将近1亿元。目前,埠村煤矿为省内外10个单位提供煤炭生产综合服务。


其他人都在看

刷脸进站只需3秒!这份2017春运攻略请收好~

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华盛顿发生数十场骚乱

辽宁财政数据造假,财政部这样回应……

年底大扫除太累人?这35招让你事半功倍



主编/万政

编辑/李静、胡达闻

来源/经济日报评论员、经济日报(记者林火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