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末,这些优秀人才、领军人才送来了满满的正能量!

 369蓝田书院 2017-01-22


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奋发有为,2016年3月,中国科协开展了“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2016年6月,中国科协决定授予乔杰等494名同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其中,我会推荐的三位专家荣获此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他们分别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主任委员张洪春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验药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刘建勋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彭清华


2016年5月,科技部公布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我会推荐的王伽伯博士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新的一年里


我们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洪春,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系病学科牵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等。他师从于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教授、晁恩祥教授,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肺系病的临床研究工作,提出并不断完善“从风论治咳喘”的理论,组织并参与中医肺系病诊治规范化研究,开展中医药对肺系病稳定期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并形成临床指南推广,开展流感证候规律与方药机理研究,为防控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等课题。主编或参编著作20 余部。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的有关肺系病诊断与疗效标准的起草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中药新药指导原则的起草工作。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奖章,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等荣誉。




刘建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席研究员、重点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中医药动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药协会医院与企业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36年,坚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医临床与中医药基础研究相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构建了源于中医临床和中药复方功效的药效学研究与评价体系,建立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新方法,建立了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新方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



彭清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全国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主任。兼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分会副会长,第三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他主要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眼底病、青光眼、眼表疾病和中医眼科病证规范化的研究,创造性提出眼科水血同治的理论、眼科活血利水法、视网膜色素变性虚中夹瘀理论、原发性青光眼血瘀水停病机理论、从中药拟性激素效应治疗干眼等,分别被写入国家规划教材和行业标准《中医临床指南》中,在全国推广应用;主持研制了散血明目片、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等药物6种,作为医院制剂应用于临床20多年,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受益于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40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教育部等省部级奖励18项。



王伽伯:1981年1月出生,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全军中医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临床中药学重点培养的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药质效量一体化评控与合理用药研究。兼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分会委员、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委员,世界中联中药鉴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知名Frontiers杂志客座编辑,AAPS J、J Hazard Mater等国际刊物审稿专家。入选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扶持对象,总后科技津贴获得者。


在中药肝毒性与合理用药方面,首次以完整证据链证实了何首乌肝损害的客观真实性,提出构建了基于完整证据链的中药肝损害客观辨识方法和路径,为打破当前临床中药药源性疾病诊断“非西即中”模式的局限性,提供重要的方法学参考;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基于“有故无殒”思想的中药毒性评价与辨证用药减毒新模式和方法,从实验和临床两个方面,证明了大黄和何首乌肝损害的人群选择性,释除人们对大黄和何首乌的安全性误解,为临床合理选药、避免大量中成药停产下架,以及加强临床用药风险控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在中药道地药材品质评控方面,首次证实了道地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传统鉴别经验的客观重现性和科学性,阐释了“药材好,药才好”的科学内涵,通过全国调查研究较系统地阐明了我国20种重要道地药材商品规格变迁、存在问题和标准,为国家部相关委制定全国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范例;首创大黄质量等级快速评价比色卡;首次建立了泻下类中药致泻生物效价、乌头类中药生物毒价、何首乌和雷公藤肝细胞毒价等品质评价新方法,为使中药质量标准更加关联临床功效和安全性,从源头保证中药的临床效用品质提供了研究示范与技术保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J Proteome Res、J Hazard Mater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35篇,累计引用1120余次。3篇论文获评“领跑者F5000”中国顶尖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3项。



本微信号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官方微信,联系电话:010-8425789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