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酱油=工业用盐+色素?你可能用了十五年假调料!

 情系故乡 2017-01-22

酱油=工业用盐+色素?你可能用了十五年假调料!

1月4日晚,天津兴达物流园福建专线,这辆车牌号为“津ML6319”的小货车从各造假窝点将数百件假调料运到这里。当晚,这批假货从这里装车启程,发往福建。

近日,有媒体报道,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存在一个“北方调料造假基地”,记者发现此地聚集的造假窝点多达四五十家,每年产值以亿元计,造假历史更是长达十多年。王守义、海天等市场知名的调料品牌无一幸免。而这些假冒劣质调料,通过物流配送或送货上门的方式,流向北京、上海、安徽、东三省等地。

报道播出后,天津静海区政府紧急抽调80多人组成联合执法队伍,赶赴独流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昨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也向媒体介绍,已责成天津市相关部门商请公安机关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对违法犯罪线索立案调查,查明制假售假的时间、数量、销售流向,彻底整治制售假冒伪劣调味品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开调查核实情况和查处结果。食药监总局、公安部已派员赴天津现场督查。


听!假调料为何屡禁不止?


1月16日,天津独流镇一假醋造假窝点,罐装机边,执法人员正在现场勘查。灌装机后是一个简易的“水塔”,里面是勾兑好的假醋。

 记者和静海区刑警大队的民警来到独流镇九十堡村的一处普通民宅。

记者:看现场的话,现在都发现了什么情况?

民警:发现了制假的成品,原材料,还有玻璃罐、商标之类的。

记者:看这个数量得有多少?

民警:要是按箱算的话,估计也得几十箱的东西。

记者:这是它的一个加工店吗?

民警:看样子是个加工点,因为这里边都有灌装的东西....


1月16日,天津独流镇一假醋造假窝点,仓库的一角摆放着染色用的“焦糖色”、甲苯酸钠和甜蜜素。

记者和民警在现场发现了大量的制假原料。

记者:他们是用原料兑在一起,是吗?

民警:对。

记者:现在我们查到的勾兑原料都有什么?

民警: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还有精制盐,在这种地方,买这些东西都是混合在一起,直接灌装。

记者和民警在造假现场,看到的原料有山梨酸钾添加剂、苯甲酸钠添加剂、三福牌甜蜜素、味精,以及两个半袋的白色袋装长舟牌“高级精制盐”。现场参与查处的刑警说,对现场的处理,还有待上级领导的进一步指示。

记者:发现这个情况,下一步怎么办?会有强制的措施还是怎样?

民警:得看它的数量,如果不够刑事,只够行政,得移交质量监管部门进行行政处罚,如果达到刑事处罚的标准,肯定得采取强制措施。


1月16日,天津独流镇一假醋造假窝点,执法人员和其雇的民工正将窝点内的物品往外搬。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独流镇的造假窝点,有的小作坊将用过的八角花椒回收炮制“十三香”,有的用工业用盐加色素勾兑出酱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这对人体健康都有一定危害。

朱毅:在制作假调料的同时,一定是超范围、超剂量地使用,这就可能造成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癌等健康风险。这次造假,它使用了非食用物质,这样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使用了工业用盐,在使用时存在重金属残留等等问题。


1月16日,天津独流镇一假醋造假窝点,窝点地上堆着两大捆假“独流老醋”的小袋包装。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假货的外包装箱,品牌标签,与真品看不出来丝毫差别甚至连二维码都可以扫出。而被殃及的企业,包括雀巢、太太乐、王守义、海天等广为消费者熟悉的大众品牌。

王守义十三香是位于河南驻马店的一家全国知名调料品牌,在独流镇,生产这个品牌的造假窝点不在少数。参与这次打假行动的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这给他们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

相关企业负责人:你像很多消费者买到假货了,他不知道这是假货,他说企业生产的质量不好。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误导。这就会很麻烦,明显对我们销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每年我们的销量至少有0.5%的销量要被假货给冲掉。我们一年的增长率才达到5%。

这位负责人透露,从2002年开始,他们就在独流镇打假,至今已经15年的时间,但造假产业在这个地方始终难以根除。

负责人:在当地造假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包括各地的销假的都要跟他们联系,造假产品出来之后有专人销售。为什么我们去打假十几年不行?后期我们到那个地方去,等我们到窝点了,那个地方一件东西都没有了,有的地方人都跑光了。

王守义十三香的打假人员还表示,初步估计,一个独流镇,所有的调味品、假货,每天大概有50万的假货产值。仅王守义十三香这个品牌,每年大约有10万箱假货从这里流向市场。

负责人:大概有10万箱左右假货到市场。这只是我们一家的,还有其他企业的,光那个镇上生产的假货至少50万。



1月16日,天津独流镇一假醋造假窝点,大桶里装着黑乎乎的粘稠色素。

有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在独流镇,全国所有的知名调味料都可以做得出来,包括酱油、醋、味精等等。

记者调查发现,当地的造假人员的警惕性极高,无论和经销商联系,还是物流发货,都不会留下真实姓名。甚至造假作坊外都安有摄像头。记者曾以买假调料为名联系到独流镇多名制假人员,对方均表示,有货(假调料)可以出,包装和质量放心,可以先发样品给记者看看再做决定。

造假人:被逮到了就塞点钱,一千、五百的,给他塞点钱他不就走了嘛!

昨天下午,静海区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当地紧急抽调80多人组成联合执法队伍,由区领导带队,赴独流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截至发稿,已依法查获调料加工窝点3处。目前,此项执法检查还在进行中。


央广记者:管昕

微信编辑:周文超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