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每个女子的结果都是悲剧的。 黛玉早死;宝钗守寡;黛死钗嫁在同时。元春早卒;探春远嫁;迎春被糟蹋死;惜春为尼。湘云守寡;妙玉被污;秦氏缢死;鸳鸯殉主。凤姐病死,巧姐寄养于刘氏...... 每个苦命的女子单拎出来都能出一个小传,这些苦命的故事每个都很催人泪下,但是我却觉得这些苦命的女子中,最苦命的是大家都说她坏的薛宝钗。 当我说出这个名字,肯定有很多人说是不是傻了,她心机那么重,还破坏了宝黛的木石前缘,你怎么能说她可怜?其实薛宝钗可怜就可怜在这里,都过了那么多年,不理解她的人还是那么多,这就是薛宝钗可怜的地方。 薛宝钗从来就没有被理解。 林黛玉有贾宝玉这个知己,有贾母疼爱,薛宝钗虽然有母亲、哥哥,但是她在书中就没有真正交心的朋友。 即使是离开了书本,现在我们讨论《红楼梦》时也少有人真的完全理解了薛宝钗。所以在很多地方,比如这个问题《红楼梦》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文学中,很多所谓的“细思恐极”的问题都变成了黑薛宝钗。她给林黛玉送燕窝的好意也被理解为毒害,连她的志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也被赋予了不少世俗化的解读。 我不认为我彻底读懂了薛宝钗,只能从我的角度对她的薄命做出稍许解读。 首先薛宝钗的出生就不算高,商人家庭的出生,和林黛玉之父林如海的“巡盐御史”相比,其实甩了好几条街。她容貌美艳,博学多才,品德高尚,但仍然选秀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生的缘故。(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哥哥薛蟠打死了人,薛宝钗被哥哥连累所以失去了进宫的机会。)这就决定了薛宝钗初到贾府的时候必须表现很高程度的谨慎。林黛玉的“处处小心、时时在意,恐被人耻笑了去”是因为孤苦无依,薛宝钗却是因为明明具备了家人的条件,却依然无可奈何。 薛宝钗没有个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其实清高孤傲早在林黛玉之上。但是她不能像林黛玉一样展现自我,她的热,在她的位置上变成了一种毒,以至于需要依靠冷香丸来克制。这一味药的配方,一味的素净、自然,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一如宝钗的着装——清一色的半新不旧,一如宝钗的“蘅芜苑”——门前一片白茫茫,没有鲜花装点,也如同宝钗的居室——一应玩器具无。宝钗的冷,她的心机与城府,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博学到极致,知晓世间因果却依然无能为力的无奈。 脂砚斋说宝钗“知命知身,识理识性,博学不杂”,又说她为博学所误,想来不错。 对比同样看破了世情的惜春,宝钗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面对。“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顾城评薛宝钗,说她“其实又何尝看得上宝玉”。宝钗对宝玉好,其实与上面提到的“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并无明显的区别,甚至说她“待贾环亦如宝玉”。其实对她来说宝玉和这些人有什么区别呢?都只是一项必须进行的任务罢了。她看得上什么呢?似乎什么也没有。史湘云一直推崇宝钗,对她大加赞赏,但是宝钗待她也似乎同寻常姐妹无异,总是不能交心。 宝钗唯一的一次吐露心声似乎还是对林黛玉,却被许多人误解为拉拢关系的手段。 宝钗的优点,在于随分从时。林黛玉说“飘泊亦如人命薄”,薛宝钗却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程高本把这首诗给了林黛玉,我认为并不恰当,只因最后这句:风雨阴晴任变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