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根海昏侯墓出土家具的文化密码

 天宇楼33 2017-01-22



工作人员清理海昏侯墓主椁室


中国家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历来讲究借助于成长环境来进行自我修行,因此家具的设计和布置,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礼数,已成为民族文化中经久不衰的部分。在青铜文明时期,祭祀当中的礼器、器物就可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进入西汉时期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室内生活以床、榻为中心,主要的家具就是床榻几案。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就出土了海昏侯刘贺生前使用过的大量生活家具,从这些蔚雅古典的家具中,我们看到了西汉时期独有的造型语言设计和纹样,也读出了无尽的历史与人文、礼仪与典制。


漆器(仿制)


案之妙


雕刻工艺登峰造极



海昏侯墓出土的博山炉


古时的案属于摆在席上或置于席边的低矮家具。案的使用非常广泛,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用案作为饮食用桌,或者放置竹简、伏案写作。


历史学家王金中介绍,一般案的底部有足,底部无足的叫托盘。海昏侯墓就出土了多件托盘,有木制的,也有青铜制的,托盘形状有圆有方,有的还有圈足,它面上设有边沿,可以挡住杯碗中洒出来的酒水。在出土的托盘中,有一件长方形木质托盘,工作人员可以看到其边沿的装饰花纹,十分精美;另外几件青铜托盘上,还放置有博山炉、香熏、行灯等器物。两千多年来,托盘的形态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现在,仍然是宴饮时的重要餐具。


汉代的案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多种形状;其底部的足一般为四足,也有三足的;大的案通常高20厘米左右,小的案一般高8厘米左右。案面也有大有小,四周大多有高出案面的边沿(或称拦水线),质地分木、铜、陶、石等多种。海昏侯墓中放置了多件案,根据用途的不同,主要分为琴案、书案、供案、食案等。王金中所著的《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中介绍,海昏侯墓中的25弦瑟出土时,与椁底板距离比较大,据此王金中推测,由于琴瑟等乐器直接放在席上不便弹奏,直接与地面接触又会严重影响到音色,因此下葬时,这部25弦瑟应该是安放在琴案上的。


供案是专门用于安放祭祀物品的案。古代的祭祀活动非常隆重,重要的供品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必须放在特制的供案上。在海昏侯墓主椁室西室,有一个疑似青铜制成的方形案,案面平整光滑,有放置物品的痕迹,案足稍稍向外倾斜,案足与案面之间还有类似现代家具中的弧形牙子,以增强供案的承重性和稳定性。


在海昏侯墓西藏阁的文书档案库中,出土了5000余枚竹简,王金中推测,这些竹简在下葬时应当是成捆整齐地码放在书案上的。汉代书籍都是由竹简编制而成,通常一卷一卷地码放在一起。因为竹简直接放在地上或者席子上容易受潮变质,从而影响到字迹的清晰,所以会将其放置在书案上。书案也因此多为长条形,有较高的足。


食案是一种饮食用案,上面放置盘、碗、勺、筷等餐饮用具,使用十分普遍。汉代画像石上就可以见到不少食案。成语“举案齐眉”“持案进食”“奉案上食”中提到的“案”都是指食案。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许多青铜餐具,都是安置在木质食案上。


在海昏侯墓的食案中,最为奇特的是一件铜镶玉彩绘食案。这件食案摆放在主椁室西室中部,被压在各种残件的底部,附近还有散落的玉块。食案仅露一角,为长方形,有斑驳的漆绘,案上的两件青铜镶玉石材质晶莹、色泽油润、造型精巧,分外显眼。其带有圆雕的青铜底座巧妙地把玉石紧紧嵌住,乳白色的两块和田羊脂玉,被精心雕刻成玉璧与玉环的形状。特别是镂雕的玉环,它套在龟背形的玉扣上,小巧玲珑,展示着汉代登峰造极的雕刻工艺。


屏之尊


古代最高档次家具





海昏侯墓出土的屏风


屏风是中国最古老的家具,《物原》中就记载道:“禹作屏”,屏风是用来挡风、遮障和装饰的家具,起源于西周,当时称为“邸”或“扆”。 屏风出现之初即是天子名位与权力的象征,周天子在冬至祭时,背后“设皇邸”,即是指屏风,此屏风“又以凤皇羽饰之”。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使用屏风的记载,那时屏风与影壁都叫“萧墙”,成语“祸起萧墙”就是指祸害起于屏风与影壁的内部。屏,指屏蔽;屏风,就是挡住风,因此,屏风的功能之一为挡风。与现代钢筋水泥结构房子的坚固和密实不同,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而且在高足家具出现之前,古人席地而卧,为了防止睡觉时受凉,屏风这种家具应运而生。屏风经常与席、床榻结合使用,古人多将屏风置于床后或床的两侧,以达到挡风的效果,这种三面挡屏风的习惯,逐渐演化成后来有着三面围子的罗汉床和中式床。


屏风的功能之二是分割。在较大的厅堂内,古人有将其分割成较小空间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遮挡客人的部分视线。功能之三是装饰。屏风两面可以进行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装饰手法,将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摆放在室内,给人以美的感受。


除此以外,屏风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显示地位,象征权力。在重大的场合,天子或诸侯王背后一定会设置一座屏风。自西周起,古代天子座后均设有状如屏风的斧扆,这是天子的专用器具。它以木为框,高八尺,裱绛帛,上绣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象征帝王权力。《礼记》有载:“天子当依而立。”其中“依”就是指屏风。“依”的另一种写法是“扆”,表示门窗之间的屏风,上面画有斧形图案。到明清时期,屏风的做工和装饰变得更加精美华丽,品种更加繁多,并在原有座屏、曲屏和插屏等式样的基础上,出现了仅作装饰之用的挂屏。


屏风,是汉代最高档次的家具,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海昏侯墓主椁室的东西两室就分别出土了两件屏风,其中,主墓西室的屏风尤为珍贵,它的一面绘有孔子画像,并写有孔子的生平;另一面则为青铜立镜,并留有文字——镜赋。


主墓东室的另一扇屏风为朱漆彩绘屏风,王金中介绍,这扇屏风为木质,由三块长方形的木板拼接而成,出土时,两块木板有断裂,每块木板两头尚存榫卯结构残留。红色在汉代是人们最喜爱的颜色,用朱砂、红珊瑚、红玛瑙等矿物颜料调制而成的红漆,价格昂贵,其色泽能保持长期不变。在鲜艳的朱漆地子上,用黑漆和金漆描绘着优雅的缠枝花纹,明快流畅的线条,鲜艳绚丽的色彩,透露出吉祥、延年、长寿的寓意。这座屏风安装在木座上,属于落地屏风,也叫地屏,一般陈设在居室正中的主要位置,有庄严稳重之感。西汉时期的名著《盐铁论》中说:“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也说是说,做一个漆耳杯要用百人之力,而做一件屏风则要耗费万人之功。可见,刘贺的这件朱漆彩绘屏风是典型的奢侈品。


榻之奇


榻下暗藏大量黄金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


榻低于床,窄于床,有独坐和多坐等功能,出现在席之后,被历代文人赋予了睡卧之外的文化内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直接释榻为“床也”。吕军、王秀林所著的《家具制作》中这样解释“榻”:古代的一种坐具,其面板呈长方形,大多四面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早期专指坐具,但在后来也作为卧具使用。因此,尽管就榻的功用和形制而言,它与床相近,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榻并不是供日常睡卧之用,更多地用于会客,其上会放置矮几,几上置茶具、书卷或摆设,几的两侧铺设坐褥、隐枕,放置于厅堂、书斋等高雅场所。《后汉书》记载:“……特设一榻,去则悬之。”说明那时,日常榻是悬挂在墙上的,来了客人再拿下来,并引申出“下榻”一词。从成语“扫榻以待”的扫除榻上的灰尘,等待客人到来的含义也可以说明,初期的榻是供临时休息的坐具。魏晋南北朝以后,床和榻的功能变得难以清晰明了的区分了。《通系文》说:“床三尺五曰榻,板独坐而曰枰,八尺曰床。”此后成语中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也明确的说明了榻的功用。这时的榻已演变为可坐可卧之具,身窄而长,或置于卧室,或置于厅堂。


《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中介绍,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样式和风格各有不同,但同样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汉代的木榻已经相当发达,其样式不一,身份高的有独坐榻,身份稍低有连坐榻。木榻一般放在床前,可供上下床和放置鞋子之用,也有放在客厅的。这个时期出现了箱形结构的榻,其中大型木榻可坐多人,在榻上可以侧坐斜倚、品茶饮宴。


据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汉末魏初时人管宁归隐后常跪坐于一木榻之上,历时50余年,未尝箕踞而坐,榻上当膝处都被磨穿了,古人称此为“坐穿”。管宁所坐的榻称为藜床,是以藜茎所做的木榻。坐穿藜床的人有一种定性,心如止水,不随世间功名利禄沉浮求名求利,不奔走于权贵之门,是一位世外高人。所以自汉末始,文人雅士和隐士都必备一榻,以竹榻、石榻、木榻来说明自己的清高和定性,表示自己不被世间功名利禄所吸引。此后,文人们在坐榻之上下棋、交流,或终日参悟人生,或静观万物,参禅论道。榻,成为社交或文人雅聚的重要道具。床榻上卧着名士,绣榻上坐着佳人成为历代书画作品中常见的的形象。


据介绍,海昏侯墓中的主椁室由一道木墙分割为东室和西室,完全是按照墓主人生前“东寝西堂”的居室格局建造起来的。东室为寝,类似卧室,是睡觉和休息的地方;西室为堂,类似客厅,是会客和读书的地方。在海昏侯墓的东室中,南面置有一张榻;在西室中,靠北也摆放着一张榻。这两张榻是墓中体形最大的家具,也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家具。据记载,海昏侯刘贺晚年体弱多病,经常半躺半卧在榻上。王金中认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榻出现于汉代后期,也就是东汉以后。而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两张榻,改写了中国古典家具的历史,把榻出现的时间推进到西汉中期。 由于榻的形状比较窄也比较矮,所以四个腿支起的空间有限。但令人称奇的是,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黄金,包括马蹄金、麟趾金、金饼,竟然隐藏在低矮的卧榻之下!仅主椁室西室的榻下,就发掘出了三个装有黄金的漆盒。


(本文来自:南昌新闻网,作者:徐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