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后期教程,有点小紧张,步骤可能有点过于详细。但回想到自己刚开始学习 Photoshop 时,在网上找到的后期文章,大多都是建立在读者很熟悉 Photoshop 的前提下的 ,以至于一些小的细节如果没有提到,就很难跟着往下一步做了。所以这篇后期教程,就是给那些跟曾经跟我一样,刚刚接触 Photoshop 不久,却很希望能用好它的小伙伴们。即使这样,肯定还是会有疏漏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禁欲系」情侣自拍修炼手册 后期教程
01 第1/9步 准备 - Lightroom图片预调整 教程正式开始,首先,把原图导入到 Lightroom 图片库中,并对图片进行预调整。 1. 调整水平与竖直。选中图片,按【D】进入编辑模式,打开【裁剪面板(R)】调整。 2. 调整透视。为了方便看到网格辅助线,先打开【裁剪面板(R)】,然后再进入【镜头矫正面板】调整透视。 切忌过于依赖后期手法,达到垂直方向的透视效果,如果希望建筑物笔直,应该在前期拍摄时,与建筑物保持足够远的距离,并使用中长焦段拍摄。 3. 减轻噪点。打开右侧的【细节面板】,使用「减少杂色」下面的几个参数,针对性的对图片进行降噪。 02 第 2/9 步 准备 - Lightroom 导出三张不同曝光的图片,导入 Photoshop 接下来我们需要导出三张不同曝光的图片,后续步骤中,将会利用这三张图片,手动调出建筑物表面的光影变幻。 ▼ Lightroom 的编辑模式下,在右侧【基本面板】中,调整参数「曝光度」,游标从左向右对应图片的从暗到亮。 ▼ TIPS - 用直方图检查死白与死黑 「直方图」位于 Lightroom 编辑界面的右上角。直方图的横轴从左向右对应从暗到亮,纵轴代表在不同亮度下的像素数目。简单来说,直方图上的图形如果偏左,代表图片相对较暗,反之,代表图片相对较亮。 在我们这里,需要以调整「曝光度」的方式得到一张偏暗一张偏亮的图片,但任何调整都要有个度,以下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调出过亮或者过暗的照片。 ▼ 点击Lightroom「直方图」面板里左上角和右上角的两个小方框,确认小方框的边框是白色状态,如下图: ▼ 尝试拖拽「曝光度」的游标到右侧边缘,会发现图片中天空明亮的部分变成了红色,与此同时,「直方图」右上角的小方框内,三角形由灰色变为白色,这种情况即代表红色区域是死白的状态,完全丢失了图片数据,理论上应该避免出现死白区域,如下图。 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在此次后期案例中,天空的区域会在后续步骤中被完全抹去,所以,此处仅仅是天空区域过亮,是可以接受的。所以现在导出这张偏亮的照片素材。 ▼ 同样的道理,将「曝光度」尽量向左拖拽,图片中如果出现完全死黑的区域,将会被显示为蓝色高亮,尽量避免大面积出现,导出这张偏暗的图片,如下图: ▼ 至此,我们已经得到了三张曝光不同的图片素材,一张偏暗,一张偏亮,一张正常。于是乎,Lightroom 的使命也到此为止了,接下来就是 Photoshop 的时间。 首先,将前面得到的三张图片依次导入到 Photoshop中,对应三个新的图层,如下图。 ▼ TIPS - 一次性在 Photoshop 中导入多张图片 利用 Photoshop 的【文件 > 脚本 > 将文件载入堆栈】,可以一次导入多张图片,很方便。 特别提示:如果在前期拍摄时,直接拍到了三张不同曝光图片的话,在「载入堆栈」对话框中勾选【尝试自动对齐源图像】,Photoshop 将会在导入多张图片的同时,自动对齐它们。 ▼ 转黑白。单击【调整面板】中的【通道混合器】图标(如数字1所示),勾选「单色」(如数字2所示)。 注:后续步骤中为了让大家看到原图,暂时屏蔽了黑白效果哈。 03 第 3/9 步 准备 - 理解Photoshop里的「蒙版」与「渐变」 在进入下一步之前,需要先简单介绍一下 Photoshop 中的「蒙版」与「渐变」功能,因为这也是下一步操作的关键。同时,会带入一些必备快捷键的介绍。 蒙版,可以直观的想象成是遮盖在一个图层上方的玻璃——当玻璃很亮很干净时,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下面的图层,当玻璃很暗时,下面的图层就会被遮盖住。 Photoshop 的蒙版,用「白」与「黑」代表这块玻璃的「亮」与「暗」。当蒙版为白色时,图层为可见状态,当蒙版为黑色时,图层为不可见状态。 ▼ 添加蒙版:在 Photoshop 右下角的图层面板中,先选中某一个图层,然后单击下方的蒙版图标,即可添加一个默认为白色的蒙版。 ▼ 测试蒙版:为图层添加蒙版后,Photoshop 会默认正在操作蒙版(蒙版边框为白色高亮),使用【矩形选框工具(M)】在图像左侧绘制一个矩形,随后使用组合键进行【背景色填充(command+ delete)】。 由于此时默认的背景色是黑色,所以可以看到,右下角图层图标的右侧,蒙版图标正是左黑右白的状态,而对应的图片也发生了变化,被蒙版控制的偏暗图片,左侧为不可见状态,仅有右侧可见。 ▼ TIPS - 相关快捷键 如下图所示,Photoshop 左下角可以看到两个方形色块,上面的是当前设置的「前景色」,下面一块是「背景色」。 按【D】键可以快速恢复默认的「前景色」与「背景色」。 按【option + delete】使用「前景色」填充当前选区 按【command + delete】使用「背景色」填充当前选区 添加蒙版时按【option】,在添加蒙版的同时使用「前景色」填充蒙版 添加蒙版时按【command】,在添加蒙版的同时使用「背景色」填充蒙版 ▼ 接下来就是这篇教程的明星角色了——【渐变工具(G)】。 在工具栏中切换到【渐变工具(G)】(注:如果左边工具栏中被选中的是【油漆桶工具】,需要先将其切换至【渐变工具】)。 在画面中用左键按住一个点,保持按住的状态移动鼠标位置,随后松开左键,此时便可以看到蒙版上绘制出了一个从黑色到白色的渐变区域,对应的图片处,明暗变化也更加自然了,如上图所示,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效果。 04 第 4/9 步 实战 - 为建筑的立面建立「选区」并储存 在 Photoshop 中已经导入了三张从暗到亮的曝光不同的照片,将偏暗的图层放在最上面,偏亮的次之,正常曝光的放在最下面。为偏暗图层和偏亮图层分别添加蒙版,并用黑色填充蒙版。 我们在这组「禁欲系」情侣自拍照中使用的后期方法,也被称作明度建筑(Luminous Architecture)。基本思路,就是组合图层「蒙版功能」与「渐变填充功能」,为建筑的每一个立面添加明暗过渡效果。所以接下来的第一步,便是选中建筑的某一个立面。 选择立面区域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 方法1:套索工具 | 适合直线边缘的建筑立面 打开【套索工具(L)】,并切换至【多边形套索工具(L)】,在建筑立面边缘的转角处连续点击,最后回到起点闭合选区。 ▼ 选区闭合后,边框会变成不断闪烁的虚线,俗称「蚂蚁线」。此时打开【右键菜单 > 存储选区】,为这个选区起一个容易辨识的名字。 命名方法建议是「画面中的位置(如左上或者右下) + 形状特征」,如果是连在一起的多个面,比如立方形柱子的三个面,可以分别存储各自的选区,并以「A面 / B面 / C面」加以区分。 ▼ 方法2:钢笔工具 | 适合立面边缘为曲线的建筑。 在工具栏中打开【钢笔工具(P)】,在左上角的工具状态栏里,将工具模式切换为「路径模式」。 ▼ 找到建筑立面边缘的转折点,在转折点上按住鼠标左键并向旁边拖拽,会出现一条控制线,操纵其末端的圆形控制点,就可以调整曲线的弧度了。 ▼ 钢笔路径闭合之后,一般需要再手动细调一下各个控制线,保证路径的弯曲弧度与建筑物的弯曲弧度尽量贴近。完成后,在路径上方【右键 > 建立选区】。 ▼ 点击菜单【选择 > 存储选区】。 ▼ TIPS - 活用选区的「相加」「相减」与「交叉」功能 在使用选区圈出建筑立面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种情况是,两个相邻的立面之间存在一条公共的交界线,岂不是要在这条交界线上用钢笔描绘两次?事实上重复劳动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活用 Photoshop 中选区功能的「相加」「相减」与「交叉」功能。 ▼ 简单来讲,就是当已经存在一个或多个选区(起名为A)的情况下,如果开启「相加」模式后再新建一个选区(起名为B),最后出现的结果将是 A + B 的状态。 图示如下,左上角选区为已存在选区,开启对应模式后,在右下角新建选区。 相加 (快捷键【新建选区时按住 shift】) ▼ 相减 (快捷键【新建选区时按住 option】) ▼ 交叉(快捷键【新建选区时按住 shift + option】) ▼ 明白了这些选区规则,如何用呢? 你需要知道「如何激活已存储选区」:点击 Photoshop 右下角的「通道」标签,可以看到我们之前存储好的选区都在这里,按住【command】同时单击某个通道,便会激活该选区,并进入编辑状态(下图左侧的蚂蚁线即表明选区已激活)。 05 第 5/9 步 实战 - 用「渐变」填充「选区」 重点来的猝不及防! ▼ 在选区编辑状态下,绘制阴影区域: 1)单击偏暗图层的黑色蒙版 2)打开【渐变工具(G)】 3)在选区内按下鼠标左键并拖拽,随后松开。 ▼ 在同一个选区内绘制高亮区域: 1)单击偏亮图层的黑色蒙版 2)打开【渐变工具(G)】 3)在选区内按下鼠标左键并拖拽,随后松开。 此时可以看到正在编辑的建筑立面已经出现顺滑的明暗过渡了! 这一步的操作步骤虽然是最少的,但想要达到完美的明暗效果,往往需要反复调整「渐变填充」的方向与范围,所以一定要有耐心! 06 第 6/9 步 实战 - 重复步骤4、5,直到所有需要修改的建筑立面都完成调整 接下来就是体力活了,重复第4步和第5步,尽可能多的选出每一个建筑立面,并存储各自的选区,并在每一个选区内部,用渐变工具填充偏暗图层和偏亮图层的蒙版。 ▼ 案例图片中,存储的多个选区。 ▼ 原图,修改之前。 ▼ 修改之后。 到这一步,也可以顺便引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在阴天拍摄此类风格的原片了:建筑表面些许的阴影可以很好地提示我们,光线在建筑物表面是如何分布与流动的,同时,不会出现过于强烈的明暗交界线,这给后期创作提供更大的可操作余地。 ▼ 在利用明度建筑后期手法创造建筑物表面的明暗时,通常性的原则会是: 1)让观众明显感受到唯一主光源 2)尽可能的创造明暗对比的交界线,突出质感 当然,规则是可以打破的,完全取决于自身喜好。随着建筑立面的越发复杂,绘制选区与光影过度的繁琐程度也会直线上升。比如这次组图中的两幅局部图: ▼ 处理明暗过度时如果找不到灵感,可以适当参考一下立体画派的作品,能很好地延伸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限制住它。 Pablo Picasso, 1910, Girl with a Mandolin (Fanny Tellier) 图片来自网络 07 第 7/9 步 实战 - 插入天空背景图 插入天空背景这一步,完全可以放在最前面做,这样一来,在后期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最后的整体效果。 ▼ 导入一张天空素材(在拍摄建筑物的时候,记得拍几张天空空镜),打开菜单【滤镜 > 模糊 > 径向模糊】 ▼ 调整参数直到满意为止。 ▼ 为天空图层建立蒙版,黑色填充,选出天空的区域,并在天空蒙版中将该区域用白色填充。 08 第 8/9 步 精修 - 用「画笔」工具精细调整每个立面的交界处 到这里已经完成80%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还有一项大体力活,就是精修。 我们在前面用渐变色填充建筑立面时,尽管每个立面的选区都是尽可能贴合建筑物的线条了,但难免会有出现偏差的地方,这种偏差,有可能是建筑为本身就是坑坑洼洼,有可能是两个相邻的填充色出现了一两个像素的重叠,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一两个像素,虽然发小图到朋友圈不会有人注意到,但如果作品未来打印出来挂在墙上,观众是会凑很近去看的,到时候再发现有瑕疵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这一步要做的,首先便是把画面尽可能放大,放大到能看清楚像素点(比如下图中是放到到700%时的状态)。 ▼ 打开【画笔工具(B)】,硬度调整为80%,画笔大小一般使用2像素至6像素左右。 ▼ 针对每个立面的交界处精细调整。 在这一步,首先要找到需要调整的那个图层,Photoshop 可以很方便的点击图层左边的小眼睛图标(下图右下角的左边第一个箭头),切换该图层的可见状态,确认需要修改某一个图层后,单击图层旁的蒙版,随后用【画笔工具】进行涂抹修改。画笔的颜色可以使用【吸管工具(画笔模式下按 option 键)】吸取临近的蒙版填充色。 ▼ TIPS - 利用 shift 键与「旋转视图」工具 当需要用画笔画出直线时,可以利用【旋转视图工具(R)】来加快效率。 打开【旋转视图工具(R)】,鼠标在画面区域中长按并移动,即可旋转工作区域,但不会影响图片本身的角度。当所需要描绘的直线方向水平或垂直时,即可在按住【shift】的同时用【画笔工具(B)】涂抹,画笔就会按直线方向行进啦。 绘制完成后,单击上图左上角的「复位视图」即可恢复到正常视图。 09 第 9/9 步 收尾 - 加强整体画面清晰度 在图层面板中选中所有图层,快捷键【command + option + shift + E】合并选中的图层并置于最上方。然后【拷贝图层(command + J)】。 ▼ 选中最上层的图层(即「合并图层 拷贝」),打开菜单【滤镜 > 其他 > 高反差保留】,并根据效果预览调整「半径」参数,此处个人常用参数在3像素至6像素之间。 ▼ 保持最上方图层为选中状态,修改上方的「图层混合模式」,默认为「正常」,我们修改为「柔光」模式。 ▼ 大功告成! 10 写在最后的话 虽然通篇在讲后期,但实际拍摄时,所谓的前期、后期,仅仅是工作时序上的前后之分,然而,在构思拍摄的整个流程中,是没有「前后」之分的。前期拍摄准备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挥空间。 很多人苦于寻找如何用后期手法挽回一张废片、用后期特效模仿一套大片的风格,实际上是走了些许弯路,拍废片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如何不拍废片。换一个提问题的方式,便会海阔天空。 大家看完教程后,如果有所收获,欢迎在日后发大片的时候,来微博上@我,微博ID是阿猴HOSEA。 号外号外! 我们的淘宝号开通啦! 玩淘宝的小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 【Airphoto】 http://c./h.2h6tKV?cv=bqWp7VuIes&sm=1ead90 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或复制下面这条代码,打开手机淘宝 ¥bqWp7VuIes¥ 就可以关注啦! 爱你们哦! 么么哒!(づ ̄ 3 ̄)づ - End - ▼ ![]() 摄影类的干货和小助手, 你随时都可以带走。 Airphoto 一个专注于摄影入门的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