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与历史的印记在此流转23

 了用民 2017-01-22
  老城区是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
  新疆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尔
  艾提尕尔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可以说是喀什的地标。殿内墙壁上悬挂着伊朗总理所赠的波斯手工地毯,后墙上有七个挂钟,上面最大的是本地时间,其它六个钟的指针分别是全世界伊斯兰教不同教区的当地时间。外殿地上铺着特制的绿色绒毯,跪拜听经时一人一个格位,做礼拜时,这里会挤满信徒,准时地匍匐在地上顶礼膜拜,宗教在这里成了主宰信徒精神世界的一种力量。
  清真寺门前是一座很大的广场,设有喷泉景观,广场四周有很多摊贩做生意,以当地的土特产为主。旁边还有一条千年古街“吾斯塘博依”,每一个建筑都蕴含着维吾尔族风格韵味,匠人们在门口地上摆着的各式各样的铜器、铁器等手工艺品,应该保留了更久远的生活状态,形成一种中世纪小城的氛围。尤其是手工制作“都它尔”、“热瓦甫”等民族乐器的铺面,乐器匠精雕细凿的状态,更能引起游人的关注。绿洲居民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和精神生活,特别钟情于音乐,可以说如痴如狂。乐器匠在社会上比较受人尊敬,因为他们是能让石头唱歌而让人们忘却烦恼的人。
  喀什市东郊一处神秘地方——香妃墓
  “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郊的浩罕村,始建于1640年前后,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由主墓室、讲经堂、圣水池以及果园组成,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式的古建筑群。主墓室采用绿色琉璃砖贴面,以黄色或蓝色瓷砖进行间隔,瓷砖上绘有图案和花纹,显得富丽又肃穆。香妃是清乾隆皇帝的后妃,维吾尔族名叫伊帕尔汗。是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阿帕克霍加的后裔。香妃之所以入宫,和喀什噶尔大、小和卓的叛乱不无关系。
  “和卓”本为波斯萨曼王朝的官职称谓,中亚史料中演变为对富有者、显贵、伊斯兰教导师等有身份之人的尊称,伊斯兰教用语中则一般专指“圣裔”,在新疆则成为“喀什噶尔和卓家族”的特称。大和卓波罗尼都与小和卓霍集占是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与幼子。本被漠西厄鲁特蒙古分支准噶尔统治者囚禁在伊犁,1755年清廷出兵平定了准噶尔分裂势力后,让大和卓返回南疆,主管伊斯兰教务。第二年小和卓从伊犁逃回,鼓动大和卓举兵叛乱,被清廷打败后逃到阿富汗境内,被当地的首领杀掉。清兵入疆平叛时,伊帕尔汗的叔叔和哥哥在配合作战中立了战功,平叛之后被加官进爵,故将伊帕尔罕送入宫中,以示联婚友好。
  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附录中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但又有一说葬于清东陵,这里只是衣冠冢。当地传说香妃死后由其嫂护送尸体回喀什,并葬于墓内,故称”香妃墓“。
  不可错过的驻军要塞——盘橐城
  由于对历史遗迹的偏好和对历史人物班超的敬仰,有一个景点不能不去凭吊一下,那就是位于喀什市东南郊的盘橐城。盘的意思指要塞,橐则指布袋,合起来就是驻军要塞。
  这里曾是疏勒国王的行宫,班超在盘橐城驻守了17年,故又称班超城。1994年在原古城遗址上重建的,占地也就20亩左右,进大门后有一条神道,尽头是东汉名将班超的塑像,两侧伫立随之出使西域的三十六位勇士的塑像。在班超塑像后面的弧形背景墙上,雕刻了班超一生精彩生动的画面。班超抗击匈奴,使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归顺了汉王朝,年过七十才回到洛阳,被拜为长水校尉。班超智勇双全,自始至终执行了汉武帝以来的“断匈奴右臂”的政策,在不消耗朝廷财力的前提下,战略上采用外交为主的指导思想,通过经济上的胡萝卜加上军事上的大棒实现对西域各国的主导权。战术上“以夷制夷”利用分化瓦解的策略驱逐匈奴势力,不仅维护了东汉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促进民族融合,镇抚西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历史的尊敬。盘橐城二千余年的遗存,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见证。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