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 一昨天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写的是学习易经,需要两个字,但是不知道戳中了哪部分人的神经,文章被多次举报,然后收到了后台的警告。 我后来跟客服沟通我的文章标题有何违规,头条仍是例行惯例,给我发一篇粘贴的文本。敷衍的感觉就不说了。 看来有句话真的没错: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哪怕在虚拟的网络中,也会有很多的套路和潜规则。 我只是想告诉恶意举报我的人:就像郭德纲先生说的,把我弄死,你们也好不了。归根结底,我们还是靠的是实力——文章的质量,生活在这个舞台上。 你就算把我举报每篇文章都没有阅读,读者就会看你的晦涩不通的文章了吗? 而且你真把我举报死,这个易经,国学也就算是完了。(不好意思,听相声听多了,学会说大话了) 另外,你如果真的需要人气,你可以奔跑呀什么的,效果会更好。 你举报我,自己的作品还是没阅读,我想说的是你把牙咬碎是会疼的。 易学泰斗 二
言归正传。 没错,近几百年以来,在国学领域中,在易经的传承中,确实看不到优秀的义理派学者了。 200年前,大清国有一个尚秉和,算是研究易经的高手了,但是他精于象术,对义理的研究不是特别的深刻。 近些年,有个叫做霍斐然的大师,那也是易经研究的高手,发明了小成图,是很了不起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所谓的易学泰斗,不过是招摇撞骗的神汉。这也是现在人们一提起易经,就想到糟粕,想到封建迷信的原因。 这些个“泰斗”称得上祸害不浅。 还有一些,混迹于庙堂的学者,打着易经的幌子,忽悠着管理学,即所谓的“国学应用大师”,我仔细听过好几个人的课,可以说是挂羊头卖狗肉,说到底,他们讲的跟易经,跟国学可有太大的关系? 高岛 三而100多年前,有一个日本人,叫做高岛的,写了一本书《高岛易断》。 现在很多的朋友批判我为什么老是引用日本人的东西,为啥不说说我们国家的。 你告诉我引用谁?你找出几个来,也让我好好开开眼界。 再一个,我写高岛,不仅是想把高岛作为榜样,更是想要超越的对象。 如果你真的是优秀的人,那么我希望你和我一样,好好钻研一个东西,用实力说话,超越他们。而不是凡事停留在口头上。 那和街头打不过别人就骂娘的小混混有何区别? 易经 四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国学,喜欢易经的人。 以前有人贴出书单,说他们一年看了几十本书的时候,我只是说:我比较笨,我用了8年时间,只是看了一本书,因为这本书叫做易经。 我每天把书放在案头,朝夕赏玩不辍;出差,也会把书本放在包里,随时看。即便是睡觉之前,也愿意看上一卦,然后思索玩味,慢慢的睡着了。 正所谓“易之为书,不可远,为道也屡迁”。 这样一直看一直看,每看一遍的收获是不同的! 所以,几年以前,我写了一本书,共8000字,叫做《易阙》。共分为九章,主要讲述的是学习易经的基础知识。我把这个文章放在头条,就是置顶文章,收藏2.2万。因此大家叫我“唯一用文言文写成易经专著的80后”。我听了其实有点惭愧,因为这文章,放在200年前,就狗屎不是。真是朱砂无存,红土为贵。 然后两年前,我又看了一遍,悟到了另外一个道理,我把这个东西写成《粗说六十四卦》,发在头条,可惜因为文章过于枯燥,阅读的人数并不多。所以就没有继续更新。 前一段时间,我开始精研爻辞,终于有可能把易经的内容解释完了! 诚和明,就在这个图上 五这个时候,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里:自诚明,谓之性。 依稀记得这是《中庸》的句子,然后翻了翻书,果然是《中庸》里边的文字。 然后我就看到了,那段深有共鸣的话,从“诚之者,到与天地参”。突然有种如梦方醒的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开悟后的喜悦。 于是,我郑而重之,确定了我的易经学习流派,就叫做“诚明”易学。 并且,也很快有了一些学伴,为这个思路所吸引,和我一起学习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 我从来没有说过,我找到了易经的真谛。在易经这本伟大的著作面前,我永远是个小学生。 我只是,找到了,一种学习易经的方法,那就是诚明之道。如何从诚,然后到明。仅此而已。 而跟我一起学习的人,也很清楚这一点。 诚明易学 六找到一个新的方法,成长是不容易的。 我自身也觉得困难重重。 首先,我还得养家。我又不是靠看风水,给你解灾赚钱的。在头条写文章稿费又不多,一个月从未超过300块,我无法以写此类文章来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 所以,我必须出去工作,这就占用我很多的时间,只能用很少的时间来研究。 这样坚持已非易事。 但我因为喜欢这个,也从不抱怨自己的生活。我选择的路,跪着也会走完。 但是,朋友们,你们难道不能高抬贵手?在不提供便利的时候,别给我制造困难? 都说我们有劣根性:宁愿羡慕陌生人有荣华富贵,也见不到身边人稍微好点。看见身边有人潜心学习,就是嘲笑;稍微有点成绩,那就是各种黑。 其实何必呢! 让一些想做学问的人,能够踏踏实实的做学问,别制造麻烦,让他好好发展,这最终也会有利于你! 没准,过段时间,我们的易学,会给历史留下重重的一笔,大家都重新崇尚国学,易经不再是迷信了呢!
左宗棠 一今天来说一位清后期的一位响当当的大人物——左宗棠。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是他23岁,新婚之夜自己写的一副对联,端的是大气磅礴,但一般人肯定会笑话他口气不小。 您问他是否有真材实料?当然是有的。 他小的时候,曾经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一年的考试中,曾经七次考第一名,可以想象他的才华有多么的出众。 他平时也比较自负,因为崇拜诸葛亮,所以经常自称“小亮”。后来他的一位朋友取笑他,说你崇拜诸葛亮,自称“小亮”,为啥不自称“小诸(猪)”呢?他听了之后,就不这样自称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却仕途坎坷,长大后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均没有及第(考中)。 科场失意,家道中落,他的人生进入了迷茫期。 清代婚礼 二命运有时候也会有转折点,但这事还得从左宗棠小时候说起。 左宗棠的父亲,和当地一位周姓的朋友交好,周家也是书香门第。 周家有一女,左家有一子。有一次,左宗棠的父亲就向周老先生提出结为儿女亲家。周老爷子一看,左宗棠聪明伶俐,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人才,就答应了。 后来左宗棠科场失意,家道中落,贫困潦倒,父亲也去世了,眼看生活都要没着没落。这时他想起了周家。 周老爷子是个明理的人,虽然他看左宗棠很穷,但是这几年才名远播,在当地也是有很好的口碑的。就答应了这门婚事,但是提出了“入赘”的要求,就是让左宗棠当“上门女婿”。 当上门女婿在当时是一件耻辱的事,但左宗棠无法拒绝,还是同意了。 就是这次的选择,让他的人生有了很大的转机! 正如今天要说的爻辞一样:蒙卦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蒙卦 三我们来说一说蒙卦的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蒙昧只是包容,结婚吉,有子能够继承家统。 从整体的时态上来说,是蒙,就是迷茫。而九二,位于下卦的坎中,坎为险难,更是蒙中之困。既迷茫又困顿,就像左宗棠科场失意之后人生迷茫,父亲过世家道中落的情景一样。 从位上说,位处九二,人生走上了该起到作用的地步,不像初爻是童稚之期,该担当一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了。 这个情况怎么以求人和,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呢? 三四五爻为坤,坤为妇;二三四爻组成震,震为子。所以说纳妇有子。 爻辞用结婚生子来描述,也是非常恰当的。 但为什么纳妇吉,子克家呢? 收复伊犁 四九二是臣位,六五是尊位。 以家来言,丈夫为臣,妻子为君。这不就是倒插门女婿吗? 然而,刚中的九二能够于难中忍辱,是为“包蒙”,包就是包容。忍辱者,必能负重。所以九二在整个蒙卦中是最能担起大任的一爻。 故从理上说,这样的男人必将有佳妇之吉,必有贵子能够克家。 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样的道理,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有梅花扑鼻香? 周怡端 五左宗棠结婚之后,他的老婆周氏经常的鼓励安慰他。甚至曾经引用易传中的“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说,虫子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伸展到更远的地方。 由此看出,周氏也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据说还有诗集传世。 有妻如此,焉能不吉? 果然,左宗棠40岁后,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后来更是平战乱,收新疆,为大清国立下赫赫战功。终于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政治人物。 左宗棠后有四子,都很有本事。 真正称得上:纳妇吉,子克家。 屈原 一我记得我们在说坤卦六二的时候,说过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不愿意在混沌的世道随波逐流,选择了投河而死。 虽然,也许这样的死在价值观不同的人看来,有点可惜,但这种以死明志的精神却是光辉永在的。 仔细的想一想当时的情景吧。 楚怀王相 二
楚怀王早期也是一个能干的国君。 他任命许多能臣干吏,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楚怀王十一年,七国公推楚怀王为纵长,从东西两个方向攻秦。楚怀王声明大噪,俨然成为魏惠王之后的又一位霸主。 楚怀王十六年,这时的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而齐、楚间形成了联盟。 本来一切都是好好的,然而从一个叫张仪的人出现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楚怀王听信张仪的离间计,破坏齐楚联盟,后有出师伐秦,终于使国家没落。 后来,秦楚谈判,怀王不顾屈原等大臣的劝谏,结果谈判中被秦国扣留。后历经磨难,逃脱未遂,终于客死异国他乡。 易经 三今天观之,怀王早期的顺,果然有自身优秀的一面;而后来的死,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一个人所有的结果,都是自己成就的。 怀王后期宠信佞臣子椒、子兰等,排斥屈原,致使国家一片昏暗,“举世皆浊”,这应当也是怀王悲剧的重要原因。 我们介绍完背景,单说屈原。 此情此景,屈原的处境正如蒙卦六四所言:困蒙,吝。 蒙卦 四蒙卦六四:困蒙,吝。 困于迷蒙之时,小有憾惜。 为什么是这样呢? 诚明易学的观点认为:蒙卦的六四,是全卦唯一个当位之爻,故六四为成卦之主。此卦名之为蒙,是说四爻之蒙。 四爻为臣非君,虽然清醒有为,但无力改变自五爻君位,以至于初爻小民,这“世人皆醉”不当位的情景。 易传说“独远实也”,说的是四爻孤独,有真知,正见,能为。 国家如此,再有能力的臣子又如何?此时此位,焉能不困? 伏羲 五但是卦并无言凶,只言吝。 大概此时此地,四爻并无大凶。一如屈子,如若选择“随波逐流”,或选择“隐于草野”,虽然此生功业不会再有为,但绝不致死。 只不过对自己来说,有吝(憾惜)罢了。 然而,屈原并没有这样选择,他选择了以死明志。这也让他有了万世之名。 通过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人生的结果都是由自己的选择,得到的。虽然,易经讲时位,讲预测,但如若你没有这样做,改变了事情本应该有的发展方向,那一定会是“异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