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的家乡都是怎样过年的?一起寻找各地遗失的传统年俗!

 昵称38084263 2017-01-23

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各家各户都进入过年的准备期。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贴花花、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去打酒;

大年三十,吃年饭,阖家欢乐……



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过年习俗都各有特色。

看看您的家乡传统年是怎样的?

过年习俗之北京篇

老北京的那些过年习俗,

你还记得吗?

长辈们一直坚持的,

除夕那一大堆老理儿,

你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当我们聊北京的除夕习俗时,

其实聊的是这些!



1、辞岁




在除夕当天,除了要迎全神、接灶神、祀祖先、设祭品外,那天亲朋好友盛装打扮,互相拜访祝福,家人叩拜尊长互祝平安等等,称为“辞岁”。一家之长去拜见比自己辈分高的人,新婚的男人一定要去岳父家辞岁,否则就是不礼貌。



2、踩岁




除夕子夜时,小孩儿拿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之后,到院内把铺在地上的芝麻秸踩碎,劈啪作响,称之为“踩岁”。以“碎”谐“岁”,意为“岁岁平安”。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用芝麻秸比喻年年生活更高更好。这些讨口彩的、图吉利的习俗,展现了人们新年的美好愿望。



3、守岁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有两种含义:年岁大守岁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北京人,过年都必须守岁。守岁时,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纸牌,小孩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4、吃“更岁饺子”




吃“更岁饺子”,是每逢新春佳节,北京人的一种习俗。饺子一般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还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为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生贵子等。



过年习俗之上海篇


从“十里洋场”

到“时尚魔都”,

近代以来的上海,

可谓是一直走在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前方,

那么,

传统文化里的上海人,

是怎样过年的呢?

上海人过年,

除了跟其它地方一样共有的,

吃年夜饭、守岁等,

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习俗——



1、烧“头香”,撞“头钟”




每年除夕夜,玉佛寺、龙华寺等地方总是人山人海,不少人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为的就是讨个好彩头。午夜依然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好不热闹!



2、初一吃汤圆




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



3、兜兜城隍庙




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那里可以讲是全上海年味最浓的地方了~



4、买活鲤鱼




大年初四,很多上海人都会买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


过年习俗之广东篇


春节习俗,

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

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

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

提起春节的过法,

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

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

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们来看看广东的过年习俗。



1、行花街




“行花街”(广东方言,意为逛花街)是最为人熟知的广州过年传统,“行过花街才过年”是萦绕在广州人心里的情结。以前老人家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2、派利是




“派利是”(广东方言,意为封红包),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不过,最早的“利是”是跟钱无关的,它始于汉代,是拿来辟邪的吉祥物。后来老人家就用红线把它串起来,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给他辟邪,叫压祟。现在改为年岁的岁。如今,大家是封一个红包,表示利是,也是压岁。



3、食年糕




春节前,广东人要蒸一“底”(广东方言:意为盆)年糕,年糕包括有:糯米年糕、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等等,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快高(糕)长大、步步高(糕)升。而每一种糕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马蹄糕用荸荠作原料,配上鲜马蹄,更香甜爽口,广东方言称“荸荠”作“马蹄”,过年食马蹄糕,可以清热、消滞,其调节胃口的作用已为实践所证明,而且还有“马不停蹄”、自强不息的寓意。



4、舞醒狮




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春节期间很多商场都会请来醒狮队,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


过年习俗之东北篇

说到东北人,

朋友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

赵本山宋丹丹演的春晚小品。

但东北人过年,

可不止是小品里演的那些。

今天,

小编就跟您唠一唠东北人过年做啥子。



1、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别有一番滋味。其中,冻秋梨是最纯正的。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在大鱼大肉的年夜饭后,再吃一些冻秋梨能解酒、解油腻。



2、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都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3、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4、挂红灯笼




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红红火火。另外,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意味着延年益寿,圆满与富贵。



过年习俗之川蜀篇

一提到川蜀地区,

朋友们脑海中跳出的词汇,

想必一定有“辣椒”和“火锅”吧?

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

那么,他们的年夜饭

是否也离不开辣椒和火锅呢?



1、初一不能睡午觉




重庆人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称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



2、“走人户”吃“转转饭”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



3、初七游草堂




四川有些地方的人在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因为“草堂人日我归来。”



4、游喜神方




“游喜神方”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祗。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方向。传统的方位观念中,南方被视为吉祥之方。武侯祠位于成都南郊吉祥之地。清代以来,成都人习惯到武侯祠游喜神方。春节期间出南门、到武侯祠“游喜神方”。传说年初游喜神方,得喜神福佑,沾喜气,一年中便能吉祥如意。


过年习俗之湖南篇


湘地多民族,

这里的人们庆新春,

除了有我们熟悉的守岁、贴春联、

放鞭炮、封压岁钱等习俗以外,

还有很多奇异有趣的——



1、打粑粑




在湘西,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湘西人大方。



2、给客人送槟榔




“年财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有客人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祝其发财之意。



3、坐自家田里吃饭




怀化人在年三十晚上吃团圆饭的时候,由家里的一个人盛碗饭,拌上五谷,坐在自家的田里吃,边吃饭边有心无心地说:“光谷,光谷(全是谷的意思)”。



4、舞龙灯先要“接龙”




在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



过年习俗之西北篇


说起西北地区,

朋友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呢?

黄土高原?革命根据地?

那是当然的啦!

实际上吧,

跟黄土色形成鲜明对比,

火红色好像才是西北的主色调。

每逢传统节日,

特别是春节的时候,

西北人都喜欢用红色来烘托

他们热热闹闹的氛围。

在这里,

春节习俗就是要图个,

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1、点“发财火”




火红代表着吉祥!要火红当然少不了红火!正月初一早上起来放鞭炮,陕北地区通常会在门口设有一个火塘,点起熊熊柴火,意为“发财火”,火苗越大、火光越亮越好!大人小孩要从火塘上跨过去,陕南大多会点燃柏树枝等。这一天,街坊邻居互相拜年。



2、扭秧歌拜年




要吉祥,有红火还不够!你看那秧歌舞的红色彩绸,最似轻盈飘动着的火火火~~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3、出新牛




要红火,人畜一起红起来!在龙东地区的人们,正月初一会“出新牛”,也叫“出醒牛”。出新,是初一惊醒耕牛,因牛从十月卧圈至今,已懒散了。也是耕牛出门图新追新,求新生、新运的意思。人们把牛从圈里拉出,精心打扮一番,在牛头上系上红绫或大红花,在鼻孔里插两支花炮,点燃花炮,啪啪两声,牛一下子疯了,带着红色冲出院门,奔向田野。一时间,百牛竞雄,百牛争春,一冬的暮气被甩得干干净净。马、驴、羊也跟着扬蹄振尾。“出新牛”之后,大人小孩便去赶庙会,求福求祥。



4、耍社火




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淳朴的西北老百姓看来,独红火不如众红火,吉祥乐开怀~~全村一起舞起来!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社火通常从农历的正月初六开始,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六日结束。


这些年俗,您经历了多少?还记得多少?

想想几十年过去,现代家庭的春节有了哪些变化,我们的传统年俗又保留了多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