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记② | 京都、纽约、巴黎,如何借助民间力量留住城市记忆 2017-01-23 07:00:21 作者: 摘要留住城市文脉与记忆,一定都要靠政府力量吗?静安区政协的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在京都、纽约与巴黎等城市,有一批历史建筑与街区被留存并繁荣发展起来,正是得益于民间的力量。这给上海多元化保护与开发历史风貌区与历史建筑提供了更多思路。保护辅助金制度实现政府与居民双赢
当每家每户都长年居住在一间住宅中,政府、企业要让其按照规划方案改造成他们所希望的样子时,必然要面对两个问题:凭什么?钱怎么办?日本京都解决这项问题的经验值得借鉴。
京都对四个重要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建筑管控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资金来源方面,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辅助金制度。如果居民确定自己的建筑是在保护范围内,那么导则规定:修缮的时候,该居民可以获得最高4/5的补偿金,上限是600万日元(约36万元人民币)。居民申请后会有人来验收是否符合验收标准,一旦符合,就可以获得辅助金。当然,修缮的标准、修缮竣工验收,仍有严格的程序。
这笔辅助金从哪里来?一部分来自国家和政府,多数来自有志于京都历史文化保护的企业和个人捐助。它是独立管理的第三方基金。只要按照这个基金的程序流程去做,就可能获得辅助金。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居民自觉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另外从保护开发者角度来讲,其中一部分居民自费,可以减轻负担。
▲京都城市道路呈棋盘状,贯穿南北的大街朱雀大道将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城内外古色古香的寺院、神社和亭台楼阁,与现代化建筑错落相间,这里集中了日本全国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邵竞 摄
传统与法律挽救老街老屋
20世纪50、60年代的巴黎,老城区街道狭窄,房子设施陈、卫生条件差、供电不足,从实用的角度看,老房老街完全有理由拆掉另建。今天,古老而又迷人的沃日广场,在当初差不多已被宣布了死刑。没曾想,正是巴黎人自己把巴黎的老屋老街原汁原味地保护了下来。
当巴黎的民居面临毁灭的厄难时,巴黎人挺身而出,在报上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的保护组织(如历史住宅协会、老房子协会等等),宣传他们的观点。巴黎人认为,正是这些老屋、老街,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巴黎人的全部精神文化及其长长的根,都深深扎在这里。因此,他们为保卫这空间而努力了数十年。如今,这些观点已经成为巴黎人的共识,因为他们认为,文化遗产就是民族文明的生命。法国有悠久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早在1887年,法国就出台了有关遗产保存的若干章程,规定国家必须参与历史古迹保护工作。由此,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立法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如今,法国已形成以《遗产法典》为核心,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体,与《城市规划法》、《环境法》、《商法》、《税法》、《刑法》等相互配合有机协调的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正是因为法国人有这种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刻理解,法国才得以保存了如此众多的文化遗产,并吸引每年8000多万人次外国游客,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法国香榭丽舍大街自1900年开始,成为了法国向世界展示它在各领域傲人成就的橱窗,现在它更成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的汇集之地,装点着这条浪漫又时尚的巴黎城最美的道路。 邵竞 摄
商人推动“小意大利”街复兴
从19世纪末开始,纽约最早的“小意大利”(little Italy)已经成为曼哈顿区东边一个非常独特的街区,其南边与唐人街相毗邻。然而,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来自中国移民的加速增长,唐人街的人口数量及其范围都大大地增加了。同时,来自意大利的移民却相对少,“小意大利”剩下的意大利人也大都迁了出去,看上去“小意大利”会变成唐人街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并逐渐缩小甚至消亡。但实际情况却是,“小意大利”奇迹般地复兴了。
这是因为,一部分“小意大利”商业区中的店主和餐馆老板注意到了该地区日渐消失的不妙前景,决定采取行动来维持“小意大利”的边界,并增加其吸引旅游的商业生机。现今专家甚至认为,纽约城市史上著名的“小意大利”可以看作是对有着旅游吸引力的聚居区进行有意识保护的一个典范。
▲熨斗大厦建造时称为福勒大厦,在1902年完工,当时为纽约市最高的大楼之一。坐落在23街、百老汇大道和第五大道交叉的一个三角形的街区上,尖头指向麦迪逊广场的南边。大楼周边的社区称为熨斗区。邵竞 摄
首先,他们在对街道传统建筑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利用和装饰时,尽量有意识地保护该聚居区的独特气氛。例如,在周日把“Mulberry Street”变成一条商业步行街,悬挂上红、白、绿色旗帜,以显示这个地区曾是“纽约历史上著名的小意大利”,并在9月举行一年一度的“圣詹娜露美食节”等。其次,和唐人街社区之间达成了协议,建立特殊的分区制区域,保留其意大利氛围和特色,进而保持它的商业价值。
美国纽约“小意大利”的操作模式主要是以一个名为“小意大利重建协会”(LIRA)的商人组织推动,它的民间商业色彩较浓。这也给我们许多仅仅依靠政府改造和规划的商业老街的再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保护营造手艺“重塑”伊势神宫
我们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将建筑物“以旧修旧”,如果效果好,这当然是最佳选择,但事实上,我们也会经常见到一些“吐槽”说“历史建筑越保护越毁坏”、“与历史原貌反而相去甚远”等等,这可能是由于忽视了传统的营造手法。以日本三重县伊势市的伊势神宫的保护为例,从某种程度上说,伊势神宫算是我们所谓的“假古董”,然而它的保护方式在世界上却是独一无二的。
这幢神社有两块同样大小的相邻用地,在这两块用地上轮番建造神宫,每隔20年重建一次。为了保证伊势神宫每次重建后不走味,每次重建都使用相同材料,同时还保留了一批世代相传、能继承并传授古代建筑技术的工匠。如此看来,每次重建的神宫都是“假古董”,可日本人认为,他们所保护的是传统观念和营造方式,而并不一定要是“原著”。这个观点,很多专家能不能认同暂且不说,但是对营造方式的保护这点值得肯定。能继承并传授古代建筑技术的工匠,这在中国目前是非常稀缺的。
题图说明:京都旧城区,不但保护了建筑,还保留了日本的传统饮食文化。 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