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材料者说

 夏韵888 2017-01-23

文/张英俊


1.说为文之气

  “文以气为主。”(曹丕)传统文化语境中,“气”的概念内涵丰富,谈论做人做事时常取其精神状态、道德境界、作风习气之意。文秘工作者为文当有十气。
  一曰志气。“夫志,气之帅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诗言志,文亦言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为文亦然。人生无志,如行船没有航向;为文无志,提笔则软弱乏力。志存高远方成大器,胸有大志乃有雄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政治追求,文章就不会缺钙。对于文秘工作者而言,志气,既是为人之精神,亦乃文章之风骨。
  二曰才气。有才气,则能言善道,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才气大小既源于天分禀赋,更赖于后天养成。天分与生俱来,难以勉强;而后天历练,贵在毅力。涵养才气无他,唯有学习、思考、历练,在学习中长知识,在思考中摸规律,在实践中增本领。少些应酬,多些钻研;少些闲谈,多些汲取;完善充实,武装提升,长期坚持,才气必增,文章必精。
  三曰灵气。灵气即悟性,也即开窍的程度。善学者,由此及彼博通悟;善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办事要灵活,为文要有灵气。用心思考,提升悟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是做人的能耐,亦是为文的智慧。捕捉信息、领会意图,感觉灵敏、眼光敏锐;调查研究、穷究物理,感受深刻、见解独到;夹叙夹议,情理交融;逻辑修辞,融会贯通。化于内心,付之笔端,既能写新写活,又能出奇出彩。
  四曰正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浩然之气”,才有“浩然之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穿越时空撼人心;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其“匕首”,其“投枪”,正气凛然惊鬼神。讴歌真善美,集聚正能量,当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反对懒散奢,鞭笞假恶丑,当毫不留情,一针见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正气充盈,以文聚心;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五曰大气。“士当以器识为先”,“先器识而后文艺”。大气,即君子之胸、哲人之怀,心灵坦荡,豁达大度,海纳百川,胸怀宽广。这既是气度和风范,亦是品位和层次。把握历史脉搏,感悟时代风雷,写大情、大理、大识见,立文章之骨、之神、之风采。站位高,方能统揽全局,高瞻说为文之气远瞩;襟怀大,才有大思路、大手笔。有识见、有担当,才有大情怀;有气度、有品位,才有大文章。
  六曰底气。为文有底气,则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为文无底气,则左右为难,无从着笔。底气源自“底子”,源于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存、成熟的思想才干。有深厚的底子、功力,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底子厚,底气足;底子差,底气弱。增底气,须强基固本打基础,聚沙成塔勤积累;须循序而渐进,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底气,是自信,也是品质,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意志,才能打造过硬的笔下功夫。
  七曰朝气。朝气是一种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人当朝气蓬勃,为文当激情飞扬。为文有激情,就能激发灵感,唤醒潜能,焕发力量。“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黑格尔)作文亦复如此。激情是一种状态,状态决定效果。唯有对未来充满希望,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生活充满热爱,才能以激情感染读者,以真情点燃激情,才能写出特色、谱就华章。
  八曰锐气。非创新无以自强,非进取无所作为。做人要锐意进取,为文当大胆创新。锐气之人,敢于竞争,勇于探索,敢于拼搏;锐气之文,敢于直言,敢写真语,敢说狠话。思想贵在真知灼见,内容贵在出奇制胜,表达贵在独辟蹊径,说理贵在鞭辟入里。文章最忌随人后,须言之有物短实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拿出新招数,文章自能推陈出新,别出心裁。
  九曰静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文之静气,是为文者的定力和坚守。社会再变,灵魂不浮躁;诱惑再多,步子不乱套。把清贫当作品格,把寂寞作为修炼,始终保持平和之状、平静之态和平淡之心。静下心、沉住气,仰观云卷云舒,静看花开花落,就会心平气和,幸福快乐。如此执著坚守,独立不移,文章也会从粗俗变得优雅,从浅薄变得厚实,从浮躁变得从容,从窘迫变得淡定。
  十曰“傻”气。以文辅政是第一责任,全力服务是第一要务。“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没有一点任劳任怨、用死劲、下苦功的“傻”气是不行的。两耳不闻名利事,一心握紧手中笔;甘为绿叶衬红花,乐为他人做嫁衣。“傻”是意念执著,“傻”是赤诚厚重。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投机取巧小聪明,甘于吃亏大智慧。倘有如此襟怀,必能出精品、创佳绩。
  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苏辙)“十气”注入文章,文章荡气回肠。

2.说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材料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旦任务下达,最怕的是“没米下锅”,缺乏素材。巴甫洛夫说:“不管鸟的翅膀怎么完善,它任何时候也不可能不依赖空气飞向天空。事实和资料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它,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起飞;没有它,你的理论就是无用的挣扎。”对于文稿起草者来说,要想提高水平,把材料写好,尽管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善于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今中外,大凡在写作上有成就者,无不与大量积累和运用资料有关。蒲松龄如果不是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就不可能写成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聊斋志异》;爱迪生若没有“每天要读三本书,随身带个小册子”的积累功夫,也不可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鲁迅正是花了十多年时间收集资料,才写成了《中国小说史略》,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事实上,人的成长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干任何事都需要积累。做生意要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搞研究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长本事要有长期的经验积累。没有水滴石穿、铁杵成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积累功夫,就不可能有成长和进步。“一鸣惊人”的人,必定在“不鸣则已”时厉兵秣马;“动如脱兔”的人,必定在“静若处子”时养精蓄锐;一夜成名的人,必定在一夜之前经历了无数次的演练积累。写材料尤其如此,机关里的优秀同志大都是在积累和运用各种资料的过程中,慢慢成长、成熟起来的。积累,是对知识、学问、经验、能力、智慧的长期积淀,是汇聚知识、集结经验、提升智慧、写好公文的必经之路。
  那么积累什么、如何积累?其实,凡我所需皆应积累。积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积累经验,经验就是智慧;积累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积累语汇,词丰才能辞达。文稿起草者必须努力扩大阅读量,唯有如此才能在起草文稿时“取之左右逢其源”,才不会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有自我积累、组织提供、调查研究、查阅档案等等,什么方法适合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
  积累贵在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积累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书就要一点一滴地读,一丝不苟地读,坚持不懈地读,持之以恒地读。所有的成才成功、成名成家,无不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积小成多中实现质的跃升。积累贵在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贵在思考,不积累等于零,不思考也等于零。思考就是选择、联系、提炼、创造、激发。唯有如此,才能让材料变得厚重而有深度,有思想而不肤浅。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的《剑客》一诗,率意造语,直吐胸臆,形象鲜明,而我想到的却是积累的功夫。一把剑尚且要用十年工夫精心磨制,何况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呢?积累需要毕生的努力。靠机遇成功的人,即使成功也是暂时的;有积累而没有成功的人,不成功也是暂时的!
  有人说,我也读了、写了、积累了,但就是记不住,是不是白读了?有人举例回答说:请问,1997年4月23日早晨你吃的什么,能告诉我吗?2005年8月31日中午你吃的什么,记住了吗?2014年7月28日晚上你吃的什么,还能想起来吗?估计你统统说不上来。但是,难道这些饭你都白吃了吗?每一顿饭吃了什么记不住,但每一顿饭的营养都已经化作你的血肉;读书也是这样,书里具体讲了什么可能记不住,但每一本书的内容都已经化作你的精神、你的灵魂!
  积累吧,不论干什么,都要把积累作为毕生追求,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梦想着一举成名,也不要觉得进步慢、收获小,“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有积累就有收获,只要重视积累,用心积累,善于积累,勤于积累,长期坚持,内化于心,不远的将来就一定会硕果累累!
3.说得体
  得体就是恰当、恰切、合适、正好,就是会把握分寸,能掌握火候,知道拿捏尺度。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得体”二字。做人得体,就会进退有度,恰如其分,允执厥中;做事得体,就会内外协调,不抑不扬,刚柔相济,外圆内方;说话得体,就会要言不繁,不卑不亢,谈吐有致,有礼有节。作文也是一样,很多文章、材料写得不尽如人意,让人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其实并非主题不鲜明,内容不丰富,语言不流畅,也不是作者才力不济、偷懒惜力,问题往往出在“得体”二字上,根本原因是火候、分寸、尺度没有把握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但有人会说话,有人不会说话。小孩子和成人的区别往往是,小孩子要学说话,而成人则要学会不说话。不说话不是闭口不言当哑巴,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知道怎样说才能把话说得更恰当、更得体。写材料也是如此。材料为什么要修改,为什么要增、删、调、补,当然是为了让材料更完美、更得体、更恰切。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把最恰当的文字用在最恰当的地方》(《应用写作》2015年第1期),仔细想去,写任何文章,只要把字词句都放在了最恰当的地方,那文章必定自然得体,必定是一篇好文章。一份文件,其中的意见措施好不好,不在于篇幅长短、条目多少,而在于是否切合实际,便于落实;一篇文章语言表达好不好,不在于辞藻如何华丽,手法如何独特,而在于是否适合语言环境,是否写得准确,恰如其分。得体的文章,知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什么身份讲什么话;得体的文章,篇章合理,详略得当,整体协调,用笔精当;得体的文章,文体适当,文种正确,用语规范,内容准确。
  所谓为文要得体,说白了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最恰当的表达。语境由文章的表达对象、使用场合、文体功用、语言形式等因素综合构成,它是一种无形的法则,决定着文章的体裁、体式等整体上的得体,也决定着文章的字词句、结构、段落、层次等各个局部的得体。一篇文章只有整体和各个局部都与语境相适应协调,才算得体,也才算完美。


(本文刊于《秘书》杂志2015年第4期。封面图片:《血色恋歌》刘军)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杂志及微信号“mishuzazhi”,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
  《秘书》杂志纸质版为月刊,每期定价5.8元,2016年全年定价69.6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4-4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