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你喜欢的事,顺便赚点钱

 化蝶5dvrll3rtc 2017-01-23

文:木森

不要因为内心的迷茫而忧虑,慢慢来,只要你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晚。

在汪涵四十岁生日那天,马云曾送给他一段话:三十岁以前,做别人要你做的事,三十岁后稀里糊涂学着自己做事,四十岁必须知道自己最强最喜欢做的事,到了五十岁要考虑为年轻人做一点事。

我觉得,年轻人可以再勇敢一些,在二十几岁就知道最强最喜欢做的事,只有这样,一个人才可能摆脱随波逐流带来的焦虑与迷茫。

也许有人会打诨:二十几岁就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太天真、太自以为是了。刚出来社会,要么顺从专业,要么顺从带路人,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份差事,渡过职业生存期,哪里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你如何叫一个交完房租两手空空的年轻人去谈梦想、谈热爱?

其实,年轻人有这样的顾虑和无奈也无可厚非,所有生存以下的理想腔调都是水月镜花。本人也是这样一路磕磕碰碰走过来的,毕业至今,换过很多行业,做过很多岗位,大部分选择都是像个溺水的人抓住了稻草,然后满怀感恩与激情的做一行。那时候根本没考虑过要过怎样的人生,也没想象过十年后的自己会活成什么模样,只是垂涎于面前那个充饥的面包。结果不言而喻,这种冲动的职业选择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做得不痛快,做得没奔头,感觉年纪轻轻就像个看报的老干部,生无可恋,虚度年华。

很庆幸,经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失业期,我很快发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那就是与文字有关的工作。我选择了重新开始,忘掉了无足轻重的工作经验,抛弃了寒窗苦读的热门专业,从零开始接触自己热爱的工作,并在各方面针对性的弥补、加强,进步很快,有种得心应手的满足感。时至今日,虽谈不上有多大成就作为,但至少可以吹着口哨去上班,回家还可以写几篇文章,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把自己活成了想要的模样。热爱,是所有理想的起点。

也许有些人会对这样的理想主义深表不屑,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哪里工资高,哪行待遇好,就马不停蹄去做呗,哪来这么多无病呻吟?是的,社会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理想主义者,但连理想主义都没有的群体是恐怖的、野蛮的。

人群中之所以充斥着焦虑、聒噪,是因为社会狭隘的把成功等同于金钱、权力、职衔、名誉。可悲的是,这种被阉割的“成功”顺利的取代了人生完整的意义,似乎与“成功”无关的一切,都大可归为“无用之事”。周国平说:“一个人的欲望超过了你的自然需要,超出以上的那些部分都是你痛苦的根源。”

即使在大学里,那些热门专业的学生往往身披高人一等的荣誉,读计算机的看不起读哲学的,商学院的看不上文学院的,懂管理的明朝暗讽做实验的。职场上亦然,在一圈做互联网的同学中,你都不好意思提你是写新闻的。

在世俗的标准里,从事IT、金融、互联网的代表了离“成功”更近的可能,而那些研究文学、哲学、人文科学的,往往成了不受青睐的“穷苦书生”。不排除有些人为了做生意的“上进青年”,忍心抛弃那个住城中村的酒吧卖唱的“没出息”男友。

职业不分贵贱,但薪水却有高低,大部分人在意的,是后半句。所以,职场上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在高薪的诱惑下忍痛转行,在“万众创业”的安利下前赴后继,完全不考虑自己到底擅不擅长、喜不喜欢、适不适合,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到头来弄个东施效颦,错过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就像一个逻辑本身不好的摄影师,偏偏跟风转行去学软件开发,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一个软件专业的应届生,反而把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业付诸东流。正如之前很流行的一句话:你的全力以赴,不如别人随便搞搞。

这个世界,不一定是多数人认为是对的,就是真理。你可以找很多现实的借口去委曲求全,比如要养家糊口,比如别人的眼光,比如女友父母的要求,比如父母的期盼等等。你也很容易陷入误区,比如等我买了房再说,等我有能力了再说,等孩子长大一点再说等等。其实,很多时候,人不敢踏出这一步,只是因为懒。懒得去认识自己,懒得去改变自己,懒得去适应一个新的追求,懒得去触碰曾让你心动但踌躇不前的世界。因为,要一个人走出舒适区,去开始一种新的尝试,这种过程肯定会伴随着痛苦。但只要过了这个适应期,后面往往得心应手,毕竟,那是你真正喜欢、真正热爱的事啊!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是一种解决生存需要的社会行为,但更根本的,那是一个人的心灵行为、一个更崇高的自我追求。比如何炅、刘欢本来是老师,后来投身演艺圈,活成更有张力的人生。比如鲁迅、孙中山本来从医,后来一个用笔唤醒中国,一个用革命拯救中国。

一个人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非易事,但要发现自己讨厌的事倒无困难。但凡工作没激情、不思进取、没有进步的方向了、敷衍度日了,这样的信号显而易见:是的,它并不太适合你。这样的觉醒,越早越好。相应的,别去逃避它、敷衍它,而是认真深刻的来一次与灵魂的对话: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我热爱什么?一旦这个问题有了答案,你的生命就会豁然开朗。

千万别觉得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卑微、很难为情,每一个持之以恒的热爱都是伟大的,而且往往可以做得很出色。

日本有个女生从小就很喜欢收拾和整理,她先是每天下课后整理自己的卧室和每个角落,到后来帮助其它需要整理的家庭和企业,并给他们做演讲,她出了一本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2015年还被美国TIME杂志所“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人选,她就是近藤麻理惠。

收拾卧室这样的事情,在常人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甚至难登大雅之堂的琐碎事,但近藤麻理惠把这件从小热爱的小事情做得比任何人都用心、专业、完美,做到居然可以去影响世界,你敢说她的热爱卑微吗?

热爱,让生活更美好,前提是,你的热爱必须要落地生活。否则,以热爱之名,不顾一切的自娱自乐,其实是变相的自私、不负责。

你可以心怀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鸿鹄之志,也可以简单的爱岗敬业、投其所好。有人喜欢玩游戏成了职业玩家,有人热爱旅行写作成了旅游专栏作者,有人热衷音乐成了流浪歌手,甚至有人喜欢做饭,成了网红美食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有尊严的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前提是,你要把热爱转化成专业、极致、有价值。并不是由于你热爱唱歌,就天天约人去KTV玩世不恭,你要做的,是从零学看乐谱、练习专业发声,最好懂一两门乐器,最终要么进娱乐圈要么流浪卖唱,反正要让热爱落地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毕竟,你还要养活自己、养活家人啊!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男主角,为了完成自己终极的灵魂追求和艺术梦想,放弃了证券家的光鲜职业,义无反顾的踏上了画画之旅。为了了无牵挂,他抛妻弃子,流浪巴黎街头;为了激发创作情绪,他夺友之妻,逼得朋友家破人亡;为了接近理想中的创作圣地,晚年移居孤岛,娶妻生娃,最终染上天花,却害死了孩子。在生命最后一刻,他完成了惊世巨作,最后含笑而终。他死后不久,他的作品就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成了无价之宝。

在艺术价值领域,男主角的贡献无可非议,但他那种追求个人理想而满身沾血的做法,本人不敢苟同。一个人为了自己热爱的事,就可以虐待自己、抛弃家庭、糟蹋别人的幸福吗?哪怕到最后他的画价值连城,可对死去的自己有意义吗?对破碎的家庭有意义吗?对失去爱人的好友有意义吗?人可以勇敢的追寻自己的热爱,但绝不能以理想的名义去伤天害理。

经常看到一些新闻,说有人为了寻找艺术之梦,不顾父母望千秋水,十几年浪迹天涯;有人不自量力,家里负债累累,妻儿饥肠辘辘,只为出一张注定夭折的唱片专辑;有人为延续自己的梦想,逼着三岁的孩子练习体操,最终孩子积劳成疾,还未来得及征战赛场,就迎来终身残疾的噩运。

对这些所谓的追求热爱行为,我心里头有成千上万头羊驼飞奔而过。成全个人的小义可以,灭亲就不行。一个人想做的事情很多,但能做的事情却有限。在能做的事情中,找到真正喜欢的事,幸莫大焉!

摩西奶奶在她八十岁的时候拿起画笔,并且举办了画展,取得了人们口中所谓的“成功”。对她而言,对人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守着家人,在他们的陪伴下平静作画的日子,才是生活真正美好的事情。

她跟年轻人说:不要惧怕位置的明天,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从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生自然是美好而愉悦的。人生任何时候开始其实都不算太晚,人生只有一次,何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把并不算太长的一生过得足够精彩。

这是杂乎的第26篇原创文章,感谢阅读,若有分享,甚幸!更多深度好文,关注同名公众号杂乎,搜nuomirabi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