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最接地气的自媒体微信平台
每日爆料高邮事,有价值 有情怀 接地气
高邮街微信:gaoyouj
■ 商家合作 新闻爆料 联系我们
■ 微信/QQ:565165724 手机:180-5255-0009
■ 高邮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 点击此文标题下面的“高邮街”,加关注
■ 或在微信添加朋友里搜“高邮街”,加关注
高邮城前清称高邮洲,属扬州府。民初称高邮县直至解放后。 1991年3月5日撤县建市称高邮市。 旧社会的高邮人,苦难深重,战火纷飞。当时全城只有一个半厂,都在北门外庙巷口,东边的叫洋面厂(面粉厂),西边的叫兴昌公记蛋厂,半年生产半年关门,所以人们称之为半个厂。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厂。

高邮城屡起战乱,而且水灾不断。据周志记载:清乾隆26年(1761年)古历七月二十,北门外挡军楼运堤决口,东堤和西堤码石工冲毁四千多丈。民国十年(1921年)东堤决口五处,民国二十年(1931年)古历七月十三特大水灾,单东堤就决堤26处,挡军楼决口160多丈,淹死一万多人,太山庙附近捞尸二千多具。 高邮城池不大,南门到北门穿城五里,由中市口向东经县大堂(县政府)到东门。向西经乾明寺到运堤下,转个向南的小弯子就到西门了。 四城门都有城楼和嵌在城门头上的石匾。南门叫望云门,蕃江楼;北城门有里外两座,外面一座实际上称瓮城,各曰制胜门、屏淮楼、(在今香格里拉大酒店)、东门叫武宁门、捍海楼,西门叫建义门通泗楼。
进北门的瓮城弯一个小弯子就到第二个城门附近有大关帝庙(今文化馆)(现在的通湖路是原古城墙,现在的商品街西侧是护城河,河西是城中。)向南不远拐弯向西有个“福音堂”(英国传教堂),再向南到马棚巷、中市口。


闹市中市口向东住有一些财主大户,如马士杰、贾寿人、王宏藻等。再向东经熙和巷、菊花巷到老爷大堂(县府),过县大堂就看到古楼,古楼是建在街中心的一座两层飞檐翘角的四方亭,很像扬州的四望亭(先不存)(在今龙祥商业街原造纸厂)靠亭子西边有座北朝南气象雄伟的古圣贤“孔子圣宫”(夫子庙),前后七进,有大成殿、明伦堂、圣贤祠、天王殿等。全部都是蓝底金字牌位,设有泥塑像。解放后改为监狱,以后又改为造纸厂,在现在的龙祥商业街。
圣宫临街的大门,除每年祭孔外常是关着,在东西各一箭之遥,各有一道木栅门,门边各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石碑,上刻“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圣宫对面有个很大的半圆形伴池,有石栏坎,形状似砚台池周围有很多的松柏树。圣宫东隔壁是城隍庙,也有七进,是全城香火最旺的大庙。凡是死了人的人家都到城隍庙烧香化纸叫铺堂。庙里有唱戏的戏台。日伪时期改为更新舞台。城隍庙每年古历七月半出会,人们叫迎会,很热闹,城上人,乡下人都上街看会,出会时要绕走圣宫大门,即走东边石碑向南绕伴池到西边石碑再往西走,意为尊重孔圣人。民国二十年春,国民党政府提出废庙建厂,破除迷信,城隍老爷和二十四司其他泥塑都砸烂,木偶不再称神,泥塑不再作鬼,人们称之为打“城隍庙”。由城隍庙向东就到赞化宫,也就是当时高邮唯一的最高学府---“县中”东边紧靠城墙。这就是东城门,据传说城门的门槛是蔡玉的。出东门有掉魂桥(护城河的桥)大窑礅(古刑场在今农行附近)向南有东门宝塔、奎楼,向北有学田、傅公桥。


(高邮老汽车客运站旧址)
中市口向西有水部楼,西后街有座耶稣教天主堂(今尚存),向西经乾明寺(今人民医院)大教场、甑奄、海水照壁,西门宝塔、刘庄铁牛湾,西塔原在西城内刘庄附近,因运河拓宽现在运河中心岛旅游区。
中市口向南经小桥、焦家巷、百岁巷到南石桥这里曾住一位名中医—钱德功。小桥附近还有个育婴堂,大门旁边有个大抽屉,弃婴都是夜里放在抽屉里。称南市口的南石桥向东叫前观巷有永清寺,后改为贫民工厂,现为师范学校。向西有玉女丹泉水井一口。西石桥(人称三步两桥)由西石桥拐北西后街有王府独旗杆(现在的王氏纪念馆),以前王府门前有一杆督旗,门头上有“榜眼及第”和探花及第”两块竖匾。南石桥曾住一位明朝名画家王西楼。
过南石桥到南城根向东有王家亭子(今蝶园系明末清初在在京城做官的王永吉花园)、奎楼(今保留一段老城墙)。出南门是琵琶闸,靠东城墙根有毛脚姑娘(毛惜惜)坟(今不存),城门西边是运堤,现在的琵琶西路,天桥是原来的南城门(今仍有城门原样)。
由南门大街向南有盂城驿、接官厅、上贞殿、财神庙、马饮塘、华严寺,据传,华严寺的两颗白果树结的白果是无心的。
南门的变化不大,南门大街是古粮食运输集散地,陈粮行较多。运河来往粮船湖西的大网船都靠南门外颇称南闹市,至今仍有顺人巷、运粮巷、官驿巷等。


全城的鱼贩都在南门外贩鱼,因此,粮行鱼行都很热闹。
高邮最热闹繁荣的在北门外,财主富商较多,百年老店亦不少,如鼎昌南货店、华伦绸布店、王万丰酱园、万全堂药店、恒兴昌木行、老极生油面店(茶食店),茶食店的师傅每年腊月、八月都是双薪(古称薪俸,按米价算钱,掌作的大师傅每月一担三斗米,帮案的有一担的、八斗的、五斗的。一担为150斤)。
由北门外护城河边向东就到全城最大的善因寺(在今粮食局)每隔几年放戒,方丈是风流和尚铁桥(1946年镇压)。
向西到运堤有通湖桥、七公殿、风神庙、耿庙神灯、壁射珠湖、西湖雪浪等风景,七公殿西临运河而且是个弯道,古运堤不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一辆满载旅客的客车在七公殿弯道驶进运河,死不少人,尸体放在七公殿的大殿上。
北市口十分繁荣,北边有座石牌坊,两旁有对石狮子。向东是东台巷,巷子不大却很热闹,有茶馆、当典、鱼市、肉案、酱园、还有斗鸡场、牛集、斗坛、海潮庵、小关帝庙,北边就是臭河边,有天王寺、螺丝坝、越塘,北市口向西有半边桥、杨家巷(大地主杨宜之的杨府)、左家巷、梨木巷、桑园、骡马巷、夏家花园(人称十八鹤来堂现在改为城北小学)。 北市口向北有第二个闹市区叫税务桥(原来有座砖桥)也叫新巷口,古称“北门当典”就在新巷口东边搬运公司。新巷口丁字街,向东是东大街,西边就到元末时期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称王登基的承天寺,寺旁有第五小学,第一任校长孙石君,汪曾祺先生在此上小学(现不存)。寺对面有处很大空地叫“天地坛”现为酱醋厂,空地两边有个亚洲锅厂。承天寺解放后才被拆掉,现为肉联厂冷库机房。

东大街也很热闹,有“三茅宫”、“练阳楼”(现为自另厂)对面是防火的水笼局,隔壁是汪家大巷,再向东经谈家门楼就到草巷口,对面是竺家巷,由草巷口向北是汪曾祺先生所写的大淖。沿大淖向北是“普堤埂”、“三圣庵” 。普堤埂西边是一处很大的荒地叫“阴城”,到处是坟墓、乱葬营,人迹罕至、野狗很多,夜晚常看到鬼火(磷火),据传是古战场,解放后经改造现在是居民区,且有一厂自另厂。
草巷口向东第二条巷子叫科甲巷,是汪曾祺先生的老家,科甲巷现改为傅公桥路。
东大街的闹市就在这里,有唐家肉案、鱼市、有吉生酱园、连万顺茶干作坊、保全堂药店、天寿堂药店、大睦油面店(茶食店)乾睦和油面店、南货店、茶馆、银楼、各业都有著名。老中医蔡敬斋住竺家巷。
过闹市向东,经更楼巷、滑石巷、窑巷口直到泰山庙,庙后就是“文游台”,庙西有光孝寺。泰山庙每年八月十六日出会,晚上在光孝寺西边空地放焰火。
由科甲巷向南经越塘到傅公桥经学田到东门外“北海”、“南海”。
现在回过头说说新巷口向北经猪草巷、柏家巷、魏家巷、荷花塘到北门第三个闹市区“庙巷口”直到挡军楼。

水灾以前的庙巷口也热闹,有真武庙、“火星庙”,向东有一班洋面厂(面粉厂),粟裕将军曾住面粉厂指挥解放高邮。西边有一班兴昌公记打蛋厂,半年生产半年关门,人称之为半班厂。民国二十年(1931年)水灾后不存。荷花塘附近住有一位名中医叫许步仙。运河拓宽,由荷花塘向北已联成运河了。
古高邮城是座古佛教名城。清乾隆间有古寺40多座,庙宇60多座,庵200多个,经不断战争毁坏,政府划拨庙户,振兴教育的改选,至解放初,全县庙宇寺院所剩无几。当时有著名的八大古寺。如镇国寺,(西塔)净土寺(东塔)善因寺(现粮食局),乾明寺(现人民医院),永清寺(现师范),承天寺(现肉联厂),天王寺(在臭河边天王巷现不存),光孝寺(文游台西侧现不存),放生寺(在北门外御马头),华严寺(在南门外华严街),都因运河拓宽而拆除。
界首护国寺曾为粮库用,唯一幸存的寺,湖西天山悟空寺。(现即将重建)。庙宇有太山庙(文游台前方),城隍庙(现龙祥商业城),大关帝庙(现文化馆)药王庙(在马棚巷内现不存), 都土地庙(在原工人俱乐部),真武庙和火星庙都在庙巷口现不存。九龙庙(在挡军楼现不存),都天庙四门都有,五神庙(在猪草巷内现不存),龙王庙和七公殿在通湖桥,财神庙在南门外马饮塘,现在的玻璃厂是原来的葧荠庵 ,新巷口小学部分是原来的观音庵。
旧社会高邮穷人多、富家少。很多穷人终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有的甚至吃上顿愁下顿,沿街行乞的、摆摊做小生意的,肩挑叫卖的、挑箩把担、拉人力车的,例如卖葵花蚕豆的,卖萝卜山芋的,卖另支香烟火柴的,卖豆腐脑的,卖糖沿粥的,不出门在家里听到笃…笃知道这是敲梆子卖汤圆的,听到布隆布隆声知道这是摇拨浪鼓卖古糖的,不时听到吆喝声“五香茶干、香干臭干来”。他们的俗语是“一天不授、一天不食”。挑夫更多(解放后搬运工人)他们没有隔宿之粮,汗干钱了。有时挣挑一担稻子,互相打得头破血流,挣得一点少得可怜的力钱。晚上蹲在吉生酱园门口的酒坛盖子上就着一把花生,喝两把最劣的烧酒,也就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他们的妻子儿女到处拾荒、爬草,称之“爬草鬼子”(旧社会都烧草,也容易生火灾)。女孩子卖的葵花是他们家前屋后自种的向日葵,炒熟了,装在一个尺把长的布口袋里,到大街小巷喊:“大白葵花种子来!”

旧社会抽鸦片烟的人很多(称之为大烟鬼子),屡禁不绝,新生活运动期间,曾大规模禁烟,但收效甚微,甚至管家也开起贩卖烟土的“官卖行”领照吃大烟,因吃大烟,倾家荡产的不在少数。前老极生的小老板(许鹤轩)就因吃大烟把老极生吃光了。
赌也成风,有句俗语叫“冲家牌九、送命的猴子”,甚至卖糖的小贩也行赌,用量米的升子(竹筒子)装三十二根竹签子,一头尖一头扁,扁的地方刻着牌九点子输赢拿糖(叫抽糖),都是半大的孩子玩。
除了贫困生活逼迫外,抓壮丁最痛苦的事。国民党政府为了补充兵源,规定:家有二丁抽一;家有两个壮丁要抽一个去当兵。后来发展到“抓壮丁”,又发展到“卖壮丁”。如某户有丁不愿去,即拿钱买丁并写纸(卖身纸)画押。有个青年叫“四一子”,他生于他父亲41岁,因他父亲抽大烟,家贫如洗,先是背篮子卖烧饼油条,后后卖壮丁一去无踪。 每年过年的时候常有很多的穷人在街上到店铺要钱(乞丐),也到乡下去“跑年”,乡下各家都有过年的馒头、花卷、斜角糕、水糕之类。穷人往往跑过年都能要到很多的食物晒干后能糊好些日子。
乡下也有不少的无地赤贫上街行乞或用厚板纸做个加官帽子戴在头上,脸上涂些红水在各店门前跳加官钱。还有些人用一条长板凳扎成麒麟的样子,另两个人敲着锣鼓到些殷实富户门前唱“咯咋咋、咯咋咋,麒麟送子到你家”。住户赏些钱给他们,这叫“送麒麟”。
城上的穷人都盼着城上迎会(出庙会),迎会很热闹,吃过中饭后很多扶老携幼上街看会,做小生意的也很多。

每年四、五月,东、南、西、北四门都天庙分批出会。八月十六是东岳大帝(泰山庙)出会,并放焰火。七月半是城隍庙出会,特别热闹,首先是“跑锣”,用一面锣边敲边喊“让道”。接着“小会”也就是各种文娱节目是最热闹的,有跳“地判”(地上走的),跳台判,四人抬着大圈椅抬着判官跳的“踩高跷”都是瓦匠师傅帮在两腿上木棍表演各种动作。跳“大头和尚戏柳翠”(戴着大头和尚面具)、“荡湖船”、歪蚌精等等。这些小会都有秩序,一班演完再下一班,从不乱串。店铺都有赏钱。
接着是几班锣鼓棚子,有拉胡琴的、吹笛子的、吹唢呐的,细吹细打有板有眼的奏着“二泉映月”曲子,很有风味。后面是各种伞,最大有二米多直径,有白兰花串成的白兰花伞,有荷花伞、有鸡头米伞,还有各种茶担子,有苹果茶、麦香茶、西湖龙井茶等等。这些都是供城隍老爷的,凡人不准吃。各种小会过后便是“正会”,首先是两面特大的锣用扁担挑着,锣在前后面,后面放几块砖头有节奏地哐…空…哐。几对吹鼓手不停地吹奏。后面跟着各种旗牌:“肃静”、“回避”。还有很多的拜香的头顶红绒球,脚穿草鞋,手端红漆小板凳,板凳头上插着香,走几步回头一拜。这些人曾对菩萨许过愿的或者替上人来还原的。拜香人过后就是城隍老爷的八人大轿子,两边有很多装扮“太监”、“校卫”的。迎会直到泰山庙。
迎会要很多人扛旗打伞的,挑的、抬的,所以一批穷人乐意之行,得些钱回家度日。 流连忘返/文
微信公众号:gaoyouj

购房热线:0514-84061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