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客| 聊聊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那些事儿

 文汇秋雨书馆 2017-01-23

试想,清晨7点,肚子空空的你踏入门诊室,一手拿咖啡、一手啃面包,换来了病人怒视的目光……



细细想来,其实医患双方都没错:医生为了填饱肚子,更高效地替病人看病,而患者饱受身心之苦,希望医生尽快为其医治。因此,有时为了避免医患冲突,我们需要从小细节做起,比如,尽量不要在病人面前大摇大摆地吃早饭。到此,小编终于明白了为啥主任不许我们在办公室里吃早饭的良苦用心。

好了,言归正传,假设,今日你的诊室来了一位病人:

79岁女性,自诉每日大便正常,无便血,有骨关节炎多年,每日规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多种复合维生素。她叔叔在65岁时被诊断为结肠癌,但她至今从未做过任何相关癌前筛查。Question:作为医生的你,会让她进行大肠癌的筛查吗?如果是,你会使用哪种筛查方法呢?

若要回答以上问题,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结直肠癌筛查的策略有哪些。近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为我们总结了各种结直肠癌筛查的方法及相应的利弊:

(1)粪便检测筛查(Fecal Screening Test)

粪便筛查可以分两大类:粪便隐血试验粪便DNA检测。其中,粪便隐血试验包括基于愈创树脂的大便隐血试验Guaiac FOBT)和粪便免疫生化检查(FIT)。

先聊聊愈创脂法,由于一些食物(如:萝卜、花椰菜、生辣根等)会与愈创树脂发生化学反应,因此饮食因素可造成FOBT试验假阳性结果。

相比而下,FIT法对饮食的限制较少,不易出现假阳性。FIT法要求病人在家中连续排便,因为门诊直肠指诊不能提供足够检测样本量。单次FIT法的灵敏度为79% (95%CI, 69-86),特异性为94% (95%CI, 92-95)。多样本检测,其准确度并不优于单样本。

高质量研究证据表明,大便潜血试验应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需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几项临床随机试验表明:在至多30年的随访中,大便隐血测试能使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32%。其中,所有病例均推荐使用FIT法,因其准确性较高,且受饮食因素的影响少。



粪便DNA检测,包括:血浆甲基化SEPT9基因检测等。如今FIT联合粪便DNA检测(FIT-DNA)已被FDA批准用于普危、年龄≥50者结直肠癌筛查。有项研究表明,相比于单次FIT法,单次联合FIT-DNA法敏感性较高(92.3% vs. 73.8%),但特异性较低 (86.6% vs. 94.9%)

然而,FIT-DNA法也有局限性,比如其检测周期尚未明确(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推荐1~3年检测一次)。此外,该法是否能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尚缺乏相关证据。


2)内镜筛查(Endoscopic Screening)

内镜检查包括:可屈性乙状结肠镜(Flexible Sigmoidoscopy)结肠镜(colonscopy)检查。

几项随机试验表明,可屈性乙状结肠镜可使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6-31%,但是这些优势仅限于远端的结肠肿瘤(如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肿瘤等)。

对于结肠镜而言,病例对照与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结肠镜可使得结肠癌死亡率降低68%-88%。然而结肠镜筛查的质量却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结肠镜检查不完全,肠道准备不充分,或者近端结肠难切除性息肉数量繁多等情况,这些都会影响筛查的结果。

多数结肠癌的发病机制遵循染色体不稳定通路(chromosomal instability pathway),在这个通路下APC、KRAS、P53基因相继发生突变。



而锯齿状息肉较特殊,一般早期有KRAS或BRAF基因突变,可通过染色体不稳定性或微卫星不稳定通路致癌,一般的锯齿状息肉小而扁平,且近端直肠发生率较高,在内镜下很容易被漏诊,可能有更高的癌变风险,内镜医师需要重视。


2)影像学检查(Radiographic Tests

影像学检查主要指CT结肠成像技术(CT colonography)。但目前尚缺乏数据证实CT结肠成像技术可以影响结肠癌的发生和死亡率。

目前文献中,CT结肠成像技术对于≥1cm腺瘤的敏感性为66.7-93.5%,特异性为86.0-97.9%。由于锯齿状息肉较扁平,CT结肠成像技术不及结肠镜准确。通常来说,≥6mm(此临界值尚有争议)的息肉优先选择结肠镜检查。


关于结直肠癌筛查,你问我答
X

Q1:大夫,我家里没有结肠癌家族史,有必要筛查吗,一般几岁开始筛查合适呢?

A1:根据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公布的数据,45岁开始行结直肠癌筛查能减少结肠癌死亡率,但也会增加结肠镜检查次数而增加相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对于一般人群而言,50岁始行筛查是最合适的。


Q2:大夫,那我一直要筛查到几岁呢,啥时候终止筛查呢?

A2:对于一般人群而言,年龄在76-85岁者,筛查策略应遵循个体化,到85岁以后,筛查可终止。


Q3:大夫,我家里有结肠癌家族史,筛查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吗?

A3:对于结直肠癌高风险的患者,建议更早开始行筛查,且筛查的频率也需增加。若你家中有1位一级亲属<>


Q4:大夫,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包括用药史、饮食习惯等等,需要早期个体化制定筛查策略吗?

A4:确实,一些个体的因素会影响结直肠癌的筛查策略,这些个体因素包括:种族、生活方式、药物史等。此外,肥胖、吸烟、低运动量、高脂肪饮食、大量饮酒、低纤维摄食者其结直肠癌的风险会升高。而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者,其结直肠癌的风险反而会降低。然而,这些个体因素尚且没有用与区分不同的筛查策略。


Q5:大夫,听了以上介绍,觉得结直肠癌的筛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啊,那么,临床医师如何提高病人参与大肠癌筛查的依从性呢?

A5:目前,尚且没有结肠癌筛查的“最优”策略,因此,患者的依从性是有效预防结肠癌的关键。在一些国外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医师通过向患者发送筛查邀请函、电话提醒或邮寄大便潜血结果到患者家中等,提高了病人癌前筛查的意识及依从性。这对我们而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已经聊了这么多了,还记得文章开头的79岁老太太吗:

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Dr.Inadomi教授点评如下

这位老太太已79岁,但尚未经历任何结直肠癌筛查。由于她有结肠癌家族史,还伴有一些其他系统的疾病,因此,建议对其进行筛查。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筛查策略选择每年一次的FIT,必要时结肠镜检查。若筛查中发现阳性结果,会综合各方面对其制定相应治疗策略。

最后,总结关键点如下:

 Key Points

(1)对于普通人群,结直肠癌(CRC)筛查应始于50岁;年龄在76-85岁者,筛查策略应遵循个体化。

(2)目前而言,尚且没有结肠癌筛查的“最优”策略,因此,患者的依从性是有效预防结肠癌的关键。

(3)在普通人群中,CRC的筛查项目包括:大便隐血试验(包括:高敏感性的愈创树脂试验、粪便免疫生化检查)和每10年一次的结肠镜检查。如果以上检查项目缺如,可退而求其次,使用纤维乙状结肠镜、CT以及血、粪DNA等检测。

(4)各种CRC筛查的项目的风险差异很大,主要是结肠镜检查和相应息肉摘除术后的一些风险,但这些风险的发生率往往比较低,因此,CRC筛查还是相对安全的。

【参考文献】

Inadomi JM.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Neoplasia. N Engl J Med. 2017 Jan 12;376(2):149-156. 

在上篇中,小编收到了几位老师的留言,深感荣幸,真心希望同行们能在此多多指导、交流宝贵经验,让我们在互相学习中更好地进步吧,谢谢大家的支持,快过年啦,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咱们下期见吧~~

编辑 | 张伟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