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打标签吗?这问题第一眼看过去有点让人以为提问的人智商捉急!当这个问题拂过我的脑海,我发现真要把这问题给说透还的确会让人智商捉急。
通常我们看一篇文章后给它加标签,下意识里会按照第一反应给它归个类,那个归类的名字就是标签,譬如:文学、历史、经济理论、编程思想、设计理论、生活感悟…… 面对这样一个地球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如果我们接着往下问几个问题,你就发现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简单那么经得起拷问:如果我们把加标签当做是一种帮助自己整理知识,方便未来检索的工作来看,那么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些概括性很强的词作为标签呢?标签的文字数量一定就比你要保存的资料文字数量少吗?如果你认为建立多级文件夹分门别类保存文件就是最好的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方式,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抱怨自己的浏览器收藏夹几年下来里面存着上千个网站,但是其实利用率并没有随着收藏内容增加而增加呢?用加标签的方式整理知识和用文件夹分门别类整理知识是否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等我们把这些问题一一回答之后,你会发现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 1、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些概括性很强的词作为标签呢? 答:这是文件夹思维的自然延续,我们之所以给文件夹起一些短小而具有概括力的名字,目的是为了给将来寻找它留下很容易想起的线索,譬如:用“金融”作为标签名字。但是要知道,对于一个学“金融”的人来说,加这样的标签是毫无意义的,添加一个“IPO开闸18连发”更具有明确的价值。如果你仅仅使用概括性很强的简短标签,这不过是沿着文件夹思维走路,并不可能真正发挥标签的威力。 你也许立刻会问,添加那些不具有概括性或者长长的标签,将来我怎么可能准确记住这样的标签来搜索资料?这是Taguage已经为你解决好的问题,我们放在后面去谈论。 2、标签的文字数量必须比你要保存的资料文字数量少吗? 答:面对同样一篇资料,不同的人会添加不同的标签。譬如,面对一段关于邵逸夫爷爷的视频报道,小秘看到有Taguage的网友添加了这样一组标签:“邵逸夫,SB,TVB,电懋,李小龙,港姐,无线艺人培训班,亚洲演艺圈半边天,竞争,李小龙死亡,飞机失事,娱乐圈格局,忘年之恋,电视业,亚视,丽的,年过百岁,邵氏三兄弟”(http://www.taguage.c 打标签,不只是一种记录技巧,更是一种思维训练方式。如果你发现你可以添加的标签越来越多,那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你的思维力正在提升! 3、文件夹真的是最好的知识整理方式吗? 答:那未必。注意,我说的是“那未必”,并不是把文件夹一棍子打死,只是文件夹思维有很多死角。 文件夹整理方式诞生的年代,我们没有搜索引擎,一切整理方式都是依靠物理的分隔方式,不可能有“穿越”,也不可能心血来潮,就把所有资料换一种分类方式重新放入不同文件夹。乾隆爷组织编写一套《四库全书》就让国库付出了海量代价,那个时代即使是一个国家也玩不起这个游戏。所以,一旦建立文件夹体系,我们的知识结构就固化了。 我们翻开一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绝大多数作者就会顺着编年史的思路,从春秋战国写到明清。因为他们的文件夹就是这么整理存放的。可是有一天,有人换了一个思路来组织文献,也写了一本《中国古代建筑史》,他是按照建筑的类型作为分类——木建筑、砖石建筑、塔楼、建筑装饰等等——逐个进行宏观概述后,讲述它们的发展历史脉络。大家就觉得这很新奇。这不是小秘杜撰的故事,大家可以去找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版)》和《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版)》。如果你只有一套按照编年史思路建立的文件夹体系,要完成后者的写作思路整理,显然难度要高很多。 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每个时代都有更符合每个时代特征的工具站到时代前沿。文件夹整理方式诞生于工业时代——那是一个分工明确,专业边界明确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信息量远远不能跟今天相比,有人统计过17世纪一个普通人一年接收的信息量不过是今天我们看一本杂志的信息量。而且每件事物所代表的意义都是相对稳定的,譬如:“干爹”、“菊花”的含义(你懂的),更不要讲还有“干巴爹”、“不明觉厉”、“四爷很忙”这样的新新事物。 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每件事物所包含的意义都在不断丰富,以至于很多东西我们无法把它简单放在一个严格分类的文件夹体系里就算万事大吉。面对这样的境况,如果我们希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保存资料的潜在价值,那就殚精竭虑的为它们添加尽可能丰富的标签吧。 4、用加标签的方式整理知识和用文件夹分门别类整理知识是否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答:正如上面一个问题中我们所谈到的,这两种知识整理方式根本就是属于两种不同时代特征的产物。工业时代的思维模式是树状的,像一棵大树一样,不断分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而信息时代的思维模式是网状的,没有那么严格的层级,谁说做电脑的不能搞死一个做手机的?苹果颠覆诺基亚就是现实案例。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如果我们希望在竞争中能够独具慧眼,不断发现商业的蓝海、学术的蓝海,必然需要你的思维更具有信息时代的网状特征。那么一切就要从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如果我们把每个知识点比喻成一块块砖,砖头可以还是工业时代那些砖,只是砖头已经可以不仅仅用来修房子了,你大可以通过特别的手法赋予它特别的象征意义当做一件价值昂贵的工艺品卖出去(你可以像设计大师原研哉学习学习)。 总结 四个问题回答完了,你是否觉得在文件夹思维之外的世界其实可以变成不一样的样子。最后回到第一问末尾说到的问题,添加大量的标签,甚至是那些文字又长并且又不属于概括性词汇的标签,我们的大脑怎么去驾驭他们呢?这件事,Taguage已经帮你解决好了,Taguage的Tagravity算法会自动根据你保存的大量资料进行语义分析后,把你的各种个性化标签按照语义关系连接起来,把那些文字很多的标签与一些文字字数少且语义关联的标签连接起来,放入一张思维地图里。你可以在思维地图里不断使用“签引一切”功能,就能在你的网状思维中不断找到那些有关的标签和有关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