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究竟要怎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喜爱?| KY约稿

 fang1727 2017-01-24


本文应作者要求匿名

编辑 / KY主创们


(一)

 

小时候我曾为自己的一种状态感到多年的困扰。


我好像是那种特别敏感的小孩,我对于别人的情绪、内心活动,有种过度的敏锐。在与人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他人对我的期望。然后我看似是主动自愿地在说一些话,做一些事。但事实上,这种意志是否自发,让我感到迷惑。

 

当我面对着别人的时候,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对方在那一刻的需要,它们就好像是潜藏在对方看起平常的话语背后的深洞。而这黑洞不知为何对我有着一种吸引力。它诱惑着我,给出一些能够填补它的东西。


我在很长的时间里,觉得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我总是会随着这个深洞的引诱,表现出不同的样子,说出一些好像仅仅是为这个黑洞定制的言语。


听上去我应该会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小孩子吧?因为我总是给别人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事实却是与之南辕北辙。我尝试取悦大家,但大家并不喜欢我。“那孩子啊,就是八面玲珑”,八面玲珑这个词,简直是我童年的噩梦。


(二)


现在的我回头再看那种状态,对自己和别人的表现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渴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和认同,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如果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在远古时代,从生存的角度来说,那些受到群体更多认同的人,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有更大的概率存活下去。


而对于,感觉不得不一直“赢得”父母的爱的孩子来说,讨好别人就是一种需要有意识地与之对抗的强烈倾向。而在面对喜怒无常的、却是自己最爱的父母的过程中,我们被训练出了敏感的触角——对于那些最细微的情绪的流露和转变。这种在一个一个小瞬间里、不断符合他人期待的方式,成为我们最初学到的、与人相处的模式,也成为了最接近本能的一种。相反,这些孩子没有在生命的最早期,得到鼓励、甚至是允许,去探索什么是“自己”。


这种讨好的本能,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于一些最大的事情上。在一些“大事”上,他们可能有着非常独立的思考。它存在于细节中,瞬间中。尽管随着对自己认识的加深,也随着世界观的建立,我们已经学会在大的需要决定的时刻避免这种倾向,不去贬损自己,但仍会敏感地在一些细节而微小的互动中流露本性。


然而,总是本能地希望按照会被喜爱的方式来表现,却似乎并不容易带来真正的链接。


一来,在人和人的链接里,至少要有两个有主体性的个体存在。很多时候,那些个性鲜明的人会更容易有感情深厚的友人,是因为人们在和他们接触时,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个性,他们也更容易依据这个鲜明的存在,来判断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存在。喜欢满足别人当然也是一种个性,却不那么容易在那个年纪被同伴们好好理解。


二来,这样的状态当然也会很快招到一些人的喜爱。他们欣喜地觉得你是那么理解他们,与他们那么契合。但,你心里知道,你理解他们,和理解另外一些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这种单方面的理解,让你感到孤单。而他们也可能很快感到失望——因为你可能会觉得累,无法再无时无刻地满足对方。


再者,即便他们对你怀着浓厚的感情,你也可能感到与那个被爱的对象之间,有种微妙的位移,似乎你并不实实在在是那个被投注感情的对象。


于是就陷在了一种很有些委屈的境地里。



(三)


明白了这件事后,我开始改变这个状态,并经历了一个颇为奇妙的过程。我对那些似乎特别知道“自己”是什么的人很有些羡慕,常常暗地里观察他们。虽然大家都有迷茫的时候,但他们可以很斩钉截铁地说一些事,比如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这样的声音我内心当然也有,但我并不敢大声说——我怕被人听到了,我就没有机会改了。万一这个声音是不“对”的呢?是会被人讨厌的呢?


所以我在呈现自己是什么的时候,总是多多少少有些迟疑。长此以往,也就真的不太能把握“自己”这个东西。


我记得刚开始着手改变时,我经常坐着开始苦思: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现在想做什么?我想坐着还是站起来?我想吃面条还是吃米饭?一想可以想十几分钟——是不是很有些好笑?


但就在这个过程里,我像婴儿学步一样,接触着一个作为主体的我。我的自发的、真实的意愿,然后用言语或者行为,去向这个外部世界表达出来。从这些日常的细节开始,到更大更复杂的事情。在这个过程里,“我”这个形象渐渐浮现了出来。


我开始能够区分哪些是我真实的想法,也怀着忐忑和恐惧,尝试用不加修饰的、尽可能接近我所能意识到的“真实”的方式,去告诉别人。


我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我和大多数人的关系似乎变得更稀薄了,但与此同时,我开始拥有一些“真正的”朋友——我能感受到他们喜爱的我就是我,我能感受到他们也会对我有一些不喜欢的方面和时刻,但他们包容了那些部分的存在,且依然喜爱着我。而这种感情的开始,有时出现在我意想不到的时候——比如当我在反对他们、或者承认自己不愿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时候。


反而是在那些时刻,我感到我们空前地靠近了对方。这是我万万不曾想到的。


后来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很敏感。他们只不过是“意识得到”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敏感。但他们在潜意识里总是知道——知道你是否真实和诚恳,尤其是在两个亲密的人中间。


而真实地说出一些不符合对方期待的想法,会在当时的情境和一定的层面上引发对方的不快——却会在更加深的层次里,增加你们之间的信任,Ta会了解到你的诚实和真诚,而从长期上更多觉得你是一个可信可靠的人。人们都会觉得,Ta既然在明知会让我不满的情况下也会如实相告,那Ta应该不会用欺骗的手段去从我这里获得什么。


因为在任何两个人之间,完全没有不满、没有妥协和容忍,都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我们只不过是会在分歧的那一刻,尝试一下强求,求不到的话,也还是可能继续接受。比起诚实的不满,我们都更害怕看似美好的欺骗。而比起讨好,也是这样诚实的态度,更能帮我们赢得长长久久的朋友。


“君子和而不同”,在我的理解里就有这样一层意思。


没有一个人能被所有人喜欢的,其实对所有人而言,在擦身而过的那么多人里,真的会喜欢自己的,总是只占极少数的。其实你无法“获得”他人的喜爱,你只能更清楚地看见你“自己”,然后更真实地向世界表达你“自己”,然后选择走近那些喜欢这个你自己的那些人。


而对于那些不喜欢这个你的人,你只需要不选择他们——这一定是比努力被人喜爱,更轻松有效,也能让你更开心的事。人生太短了,不值得用来“赢得”那些从根本上就不喜爱你的人。


以上。



以下是今天的广告时间:


今天的这篇特约稿件,是一位不愿意公布姓名的小伙伴给我们分享的敢于说真心话的心路历程。说真话的本质其实是“做真我”,即时时刻刻都保持一个自然、轻松的状态。其实,我们和生活中很多的人都是“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很远”,比如,你和父母看似亲密,却因为从来都不敢说真话,而从未真正地互相了解过。


春节就要到了,你敢说点真的吗?不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的蒙牛纯甄酸牛奶也发起了 #奶后吐真言# 的倡导。生活不易,说真心话也不易,希望纯甄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在面对一些需要抉择的问题时,说真话,做真我。


当然有些时候,讲真心话很难,比如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blabla,面对父母的催婚……在这种伤脑筋的时刻,纯甄真心话瓶来帮你优雅的怼回去,用拜年的方式给喜欢的人送一瓶“真的喜欢你”,为最爱的爸妈敬上一瓶“我真的不想结婚”,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最头疼的问题。



喝纯甄,讲真心话,不添加的纯甄真话瓶可是限量的哦,在超市遇到,可千万别错过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