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成龙与刘君孚

 青梅煮茶 2017-01-24


电视剧《于成龙》播到了于成龙平定东山叛乱,这是于成龙一生中最光彩的事迹。我想也是这部剧最精彩的部分。剧中于成龙只带雷翠亭一人就敢深入虎穴招抚刘君孚,试问于成龙哪来这么大的胆子?原因就是于成龙对刘君孚那是相当的了解,他们是老相识,关系还不一般。剧中于成龙官复原职任黄州知府时,百姓都夹道欢迎,这也是有前因的。




康熙八年到十二年,于成龙任黄州府同知。

剧中只用一句话就快进了。实际上这四年于成龙的生活丰富多彩,在任期间主要工作就是镇守在麻城县歧亭镇“捕盗”。于成龙的真正名声,就是在这期间创造的。当时朝廷对盗案处分很重。如果当地发生盗案,官员首先要被问责。官员们为了保护自己,碰见盗案,往往是既不受理,也不上报。这样虽然逃过处分,却等于纵容了盗匪。于成龙则不然,捕盗是他强项,他捕盗如神,断案如神,神出鬼没,忽而严厉,忽而宽容。通过多种手段,办理了大量的案件,黄州捕盗也是于成龙生平最精彩的故事。黄州是个繁华的地方,有舞台也有观众,还有评论员,于成龙的事迹也就慢慢传到了全国各地。

于成龙刚到黄州,面对复杂的盗案,一时无从下手。他就招募一批有盗匪背景的人做差役,“以盗治盗”。著名的大盗彭百龄、“蕲黄四十八寨”首领之一刘君孚,都被他罗致到麾下,办理盗案。也就是说五年前于成龙和刘君孚已经认识了,刘君孚还是于成龙的手下,这就不难解释于成龙敢“单刀赴会”了。

黄州府盗案多,有一定的历史原因。这地方的山川风土,惯出英雄豪杰。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间,战争频繁,当地的官绅百姓,为了保卫家乡,也为了适应改朝换代的复杂形势,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装组织,依托险要的山寨,时而帮着官兵打起义军,时而帮着起义军打官兵,时而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时而归顺清朝,情况十分复杂。这些武装,号称“蕲黄四十八寨”,势力范围远及邻近各省。到康熙初年,这些武装力量在名义上都已经归顺清朝,铸剑为犁,人员分散开来当老百姓去了。但实际上,仍存在大量的民间秘密组织,蓄势待发,伺机而动,这是盗案的直接原因。也是东山叛乱的最深根源。


刘君孚,本名刘启祯,字君孚,是麻城东山曹家河人。是蕲黄四十八寨的领袖之一,在民间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平时期,官府借助他来办理盗案,但是如果有个契机,那么他就能扯旗造反。而这个契机就是吴三桂送来的“委任状”,也就是剧中说的“伪札”。刘君孚等人,在内心里不一定支持吴三桂,但他们知道这是个大好时机,天下战火四起,清廷手忙脚乱,如果举兵起义很有可能恢复明朝江山。刘君孚和他的智囊黄金龙四处串联,与“蕲黄四十八寨”以及河南、安徽、江西各省的反清复明势力秘密商议,任命将帅,准备聚众数十万,于康熙十三年七月正式起义。

当时,麻城知县屈振奇并不了解事情的严重性。他按照上级命令,严厉追查吴三桂的“伪札”。刘君孚养子刘青藜的保户杨楚乔被官府抓捕,屈打成招。刘君孚误以为官府已经掌握了自己的内幕,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于五月十五日,很仓促地在曹家河举兵造反。本来是接连数省、数十万人同时发难的大型的“反清复明”的起义,现在演变成了“官逼民反”的中小型叛乱。

刘君孚匆匆起兵后,程镇邦、鲍洪公、陈恢恢、李公茂等几股势力也起兵响应。知县屈振奇请黄州副总兵王宗臣率军驻扎兴福寺,自己率乡勇驻扎白杲镇,约定日期,准备共同剿匪。刘君孚只派了七名骑兵,晚上偷袭王宗臣的军营,就把王宗臣和屈振奇的兵马逼回了县城。这时候,麻城东山的“蕲黄四十八寨”势力,都纷纷起兵,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康熙十三年五月,于成龙“署理”武昌知府,因造桥失职被“革职”。

东山叛乱的消息很快传到武昌,巡抚张朝珍当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如果刘君孚的起义军成了气候,长江中游下游将被隔断,不仅湖北一带两面受敌,河南、安徽、江西乃至江苏等省也都会受到压力,整个战局可能都要发生变化。但这个时候,朝廷大军正在全力进攻湖南的吴三桂叛军,战争打得十分艰苦,很难分出兵力来平息黄州叛乱。

于成龙这时候正在武昌待罪,爱喝酒的他,成天醉醺醺的,给人一副失意酒徒的形象。张朝珍把他召到辕门,商量剿抚大计。于成龙在黄州为官多年,长期驻守麻城歧亭,与刘君孚的关系十分密切,知道“蕲黄四十八寨”的底细。张朝珍就决定委派于成龙前往黄州,主持“招抚”大计。于成龙则向张朝珍提出要求,允许他“便宜行事”,打破常规、放开手脚去解决这个复杂问题,张朝珍都答应了。对于成龙来说,这实在是自己“立功赎罪”“东山再起”的大好时机。


五月二十二日于成龙于从武昌出发,只带了几名随从,二十四日到达黄州麻城县白杲镇,此地距刘君孚的山寨只有十里路。他撰写了一篇《初抚东山遣牌》,以老父母官的口吻,回忆自己与黄州百姓的鱼水深情,对黄州百姓倍加关怀、慰问,对起兵叛乱的事情表示无限的遗憾与责备。他把告示贴到各处,声称自己向巡抚苦苦哀求,阻挡住了大兵征剿,要求百姓们到白杲镇找他来倾诉冤屈,让他来评判是非,早日恢复地方平静。如果百姓们不给他面子,那他就只有回省,请巡抚派兵来剿杀了。他又撰写《劝畈间归农谕》,大讲副总兵王宗臣的好话,说他也是爱民如子,慈悲心肠,带兵来麻城,主要还是安抚百姓,并非前来剿杀。另外,他又向道台徐惺、巡抚张朝珍两次发文,要求释放被错抓的良民百姓,平息民怨。黄州麻城一带的士绅百姓,对于成龙是十分崇敬和信任的,也是十分畏惧的,一看于大人来了,都纷纷赶到白杲镇,诉说冤屈,承认错误,表示愿意接受招抚。轰轰烈烈的刘君孚起义,就像一个还没有完全吹起来的大气球,被于成龙轻轻地拔掉了气门。


接着,于成龙把注意力转移到率兵聚守山寨的刘君孚身上。他认为,如果迅速招抚,刘君孚还有可能改变主意,稍迟数日,各处的起义军合兵一处,势力大增,刘君孚就不会甘心受抚了。

五月二十七日,于成龙先派白杲镇的一名乡约,拿着自己的亲笔书信去见刘启祯。他在信中说明了朝廷的招抚政策,刘君孚只要率部投降,不但不会杀他,还会特别重用。于成龙估计乡约已经抵达山寨,自己便骑了一匹黑骡,带了两名随从,一人打伞盖,一人敲锣,缓缓地向山寨进发。在距离山寨还有二里地的时候,于成龙命令随从敲锣喊话,说于大人到了,特来营救山中冤屈百姓的性命。刘君孚曾经做过于成龙的差役,对于成龙十分敬畏。听说于成龙亲自来了,他吓得不敢见面,仓惶躲到了后山,却命令手下的士兵们,手持火铳,列队相迎,恐吓于成龙。于成龙极有胆略,根本不怕这种场面。到了山寨前,大声喊叫开门,很多士兵都认识于大人,又看见没有带兵,只好开门请于大人进寨。于成龙进了寨,下了骡,坐到刘君孚的大厅里,很随便地询问:“君孚老奴到哪里去了?怎么不出来见我?”士兵们很尴尬地声称,刘君孚外出,过一会儿才能回来。那些认识于成龙的士兵,很不好意思地过来拜见,其他的人,也只好跟着礼拜,就好像迎接长官一样。

于成龙先不提起兵造反的事,只很关心地询问山中的雨水和庄稼,就像以前劝农时的问话一样。大家只好顺着于大人的问话来回答。提起雨水和收成,大家自然联想起了平时的太平生活,想起了妻子儿女欢聚一堂的场面。好好的,谁愿意起兵造反啊!这样一来,刘君孚的军心也就散了。




剧中于成龙是大讲他在罗城和合州时是怎么怎么的,实际上根本不用讲,因为于成龙在黄州已经待了五年,这些人即便不认识他,那也一定听说过吧。于成龙用得着费那么多话吗。  

于成龙拉着家常话询问了几句,又喊叫着天气太热,渴了,要士兵拿水给他喝。又解开衣服,脱了靴子,摇起扇子,躺到刘君孚的床榻上呼呼大睡起来。睡足了一个午觉,醒来后又问:“君孚老奴,怎么这么久还不回来?客人来了,难道连酒饭都不准备吗?”刘君孚一直藏在附近,到这时候,不得不出来相见。于成龙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他几句,说官府刑讯逼供这么一点小冤屈,哪值得起兵造反,自取灭亡?现在朝廷政策很宽大,只要率部投降,造反的事情就可以一笔勾销,朝廷还会另有重用,绝不亏待。

刘君孚很久以来就有反清复明的理想,绝不可能被于成龙几句话就说得改变主意。但是,他这次仓促起义,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于成龙的招抚政策一出,民心涣散,军心涣散,再要硬撑着,也不会有好下场。他考虑再三,只好表面上暂时答应于成龙,约定六月三日率部投降。究其本意,是想另寻良机,再行举事。

六月三日,刘君孚果然率领几千人,打着一面“倾心向化”旗帜,到白杲镇向于成龙投诚。于成龙很高兴,又根据事先和张朝珍商议好的计策,命令刘君孚去劝谕招抚其他起义军,并郑重承诺,事成之后,朝廷封刘君孚为“戎旗守备”(正五品的武职官员)。刘君孚虽然狡猾,却并不知道于成龙早有成算,他假意答应,拿着于成龙的告示去各部招抚,实际上是劝说各部诈降,另图起义机会。六月七日,经过刘君孚劝谕的鲍洪功、陈恢恢、李公茂等人,各率部属来到白杲镇,向于成龙献了一面“安家乐业”旗,表示投诚。于成龙命令他们到黄州城拜见分巡道徐惺,领取封赏的衣冠。之后,又命河泊所官景可贤护送程镇邦到省城拜见张朝珍,命李公茂跟随徐惺赴省城,接受任命。其他的起义军首领,也进行了合理的安插和约束。起义军各部之中,只有邹君升一部,态度坚决,拒不接受招抚。但轰轰烈烈的东山起义,就这样被于成龙用和平手段瓦解掉了。

于成龙单骑招抚刘君孚,是一件很精彩的故事,被载入了史册。但是,因为清廷各级官员,不愿意把此事当成“反清复明”大案,“刘启祯”的名字太过敏感,在各种文件中就被改成了“刘君孚”。


黄州的局势初步稳定,于成龙不敢大意,立即着手处理善后事宜。他一向爱民如子,办事又周密细致,对曾经参加起义又接受招抚的众多百姓,百般保护安抚,同时又拿出自己用惯了的“保甲法”,在黄州各地分区编制保甲,训练乡勇。于成龙在黄州享有崇高的威望,原来那些秘密组织里的一大部分精兵强将,此时都愿意归附,做于成龙治下的良民和乡勇,唯于成龙的“马首是瞻”。换句话说,于成龙等于是在“蕲黄四十八寨”的组织之外,建立起一个有官府背景的归于成龙自己领导的大型“山寨联盟”组织。有了这个大组织,其他的不肯归附的山寨组织,也就不足为虑了。

而暂时诈降的刘君孚,心里并不好受。他自己投降于成龙不说,还劝谕招抚了其他几股势力一起投降,这就引起了另外一些山寨组织的严重不满,大家觉得他真的是“叛变”了。有人就在已经归降的组织中挑拨离间,还有人派刺客来暗杀他。挑拨离间产生了效果,有一部分人开始动摇,后来真的又举旗造反。暗杀则没有成功,但让刘君孚心生疑虑,与山寨势力产生了矛盾,以后只能更加依赖、支持于成龙了。


七月九日,黄冈县李家集忽然爆发了以方公孝为首的逃仆叛乱,黄州的形势又严峻起来。黄金龙到黄麻交界纸棚河的邹君升处,鼓动邹君升起兵造反,方公孝也很快聚集到邹君升处,双方合兵起事。说实话,黄金龙、邹君升、方公孝的这次起义,时机很不对,正好让于成龙检阅了一下自己编制保甲、训练乡勇的实际效果,可以说是撞在了枪口上。

二十二日,于成龙带领一批生员、绅士赶到距离邹君升山寨二十里远的望花山,与刘君孚等人研究对策。各处的官员、区长、乡勇、生员、绅士等等,在于成龙的号召下,纷纷赶赴望花山,配合于成龙的行动。大家的意见十分一致,这次绝不招抚,而应该全力进剿。心怀怨愤的刘君孚,也坚决主张进剿,他认定刺杀他的刺客就是邹君升派来的。于成龙认为,黄金龙和邹君升这次仓促起兵,并没有准备好充足的军粮,支持不了几天,与其立即进剿,不如三面设围,一面设伏,将敌人困住,然后相机剿杀。

根据记载,于成龙这次剿匪的阵容十分强大。黄冈知县李经政、麻城知县屈振奇闻讯赶来,都被于成龙打发回去,办理日常公务。剿匪战斗,全部用当地的士绅和乡勇。原起义军首领之一的程振邦,这次给于成龙进献了一份地形图,使于成龙得以周密布置。


二十五日,战斗正式打响。很快,王方远就抓获了方公孝,于成龙下令斩首。这天,于成龙还接到朝廷命令,改任黄州知府,这个好消息也令军心大振。

二十六日,投诚官李懋官杀伤了一部分叛军,向于成龙报功。

二十七日,大批乡勇赶到,参加战斗,把邹君升赶到了油河。

二十八日,各处乡勇继续战斗,杀敌无数。

二十九日,黄金龙等二十人绝粮,逃往马鞍山,中了伏击,全数被擒。当天晚上,乡勇们把黄金龙押解到望花山,于成龙下令立即斩首。

八月一日,夏仲昆等人生擒邹君升于项家庙,斩首四十余级。其他乡勇四面进攻,杀敌无数,战争进入了尾声。邹君升被擒后也被斩首,首级解往武昌报功。

八月二日,于成龙下令不许再杀一人,允许剩余的起义军投诚。其他善后事宜,于成龙都一一周密布置,务使百姓真正安心。


这场平叛战争,前后只用了六天,而且没有动用官军,全是地方武装,确实是很了不起。战争平息后,于成龙也没有忘了刘君孚。他自己捐出俸银,典卖衣服,凑足了一百两白银,当众重赏刘君孚。并且公开宣扬,这次能够生擒黄金龙和邹君升,全是刘君孚的秘谋妙计,全靠刘君孚的大力支持。刘君孚的亲信们,都以为他全心全意地投靠了朝廷,再也没有反清复明的理想了。搞得刘君孚众叛亲离,以后再也不可能做起义军的领袖了。几年后,刘君孚郁郁而终。



黄金龙、邹君升的叛乱平定之后,东山的局势仍然是暗流汹涌。

这年十月,吴三桂大军在江西进攻湖口,散兵劫掠兴宁,已经很接近湖北。清军在黄州府下属的蕲州一带增兵戒严,准备应敌。吴三桂在进兵的同时,又发动了新一轮的政治攻势,在湖北各地散布“伪札”,鼓动汉族百姓起兵策应自己,湖北境内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动乱。

十月中旬,陈鼎业纠合逃兵,抢夺驿马,在阳逻一带起兵;十月二十九日,何士荣纠合黄寅生等人,在黄冈县永宁乡起兵;同日,刘启业在石陂起兵;十一月一日,周铁爪、鲍世荣(鲍洪功)、李公茂、陈顿彻(陈恢恢)、王子之等人,在麻城白水畈起兵。另外,还有广西将军孙延龄的族人“孙将军”、万野予等人,也率部潜入,与周铁爪联合。这几支叛军各有数千人,加起来则有数万之多,对外号称十万。他们奉何士荣为盟主,计划于十一月上旬,合兵攻打黄州城,然后进攻武昌、汉阳。

这里头有好几个首领,都是曾经接受于成龙招抚,献过“安家乐业”旗的,如今时机一到,又重新举旗造反。只有刘君孚等几股力量,彻底地投靠了于成龙,没有参与这次事件。


于成龙派快马到武昌,请求巡抚张朝珍派兵增援黄州。张朝珍命令于成龙带一部分兵力出城剿匪,分巡道徐惺负责守城。黄州城里的百姓们都逃跑了,留下来的官吏兵民一共才几百人,几乎无兵可用。张朝珍派了两支正规军来增援,但数量奇少。于成龙能用的兵马,主要还是各区的乡勇、绅士、生员,另外还有刘君孚等几股投诚的民间武装。

十一月四日,把总吴之兰带领五十名官兵从蕲州赶到,驻扎在段家店;五日,千总李茂升带领五十名骑兵赶到黄州。于成龙和徐惺命令黄冈知县李经政带领生员曹从仁,征调一部分乡勇,自备粮饷,攻打阳逻的陈鼎业叛军。这支队伍于八日取得成功,擒斩陈鼎业父子,平息了阳逻局势。

十一月五日,于成龙率领千总李茂升、把总吴之兰、罗登云、齐安驿丞李德、候选千总刘先定、武举张尚圣等人,连同生员、吏卒共二十二人离开黄州,前去征剿何士荣。他一边走,一边派快马征调动员各处乡勇,并命令刘君孚率部进驻土皮冲、梅钿率部进驻八叠山、郑丹率部进驻平头山、童贵卿率部防守东义洲、萧有至(萧二至)率部防守罗田界、田榖伯率部堵截黄冈庙。

于成龙亲自撰写了多篇“檄文”,文辞慷慨激昂,真诚感人,号召各区乡勇行动起来,保卫自己的太平生活。要求各区精选武艺高强的青壮年乡勇,佩带锋利武器,有火铳鸟枪的人家,一律持铳持枪上阵。另外,于成龙还有很实惠的政策,他给乡勇们发放误工费,先统一发放三天的费用,然后计日发放。这样,就刺激了各区乡勇的积极性,他们本来是“义勇军”,现在又变成了挣工钱的“雇佣军”。很快,于成龙身边就聚集了两千多名精壮乡勇。队伍齐整,纪律严明,和正规军没有什么差别。




何士荣起兵后,占据黄土坳,扎营西山。为了准备粮草物资,他们在附近抢劫焚烧了一些人家,失去了民心。于成龙闻讯后,派把总罗登云和武举张尚圣带领一队人马做前锋,试探何士荣的虚实,自己率大军缓缓前进。

十一月七日,罗登云、吴之兰、张尚圣与何士荣的小股叛军相遇,交战一场,何士荣败退,藏入山寨,乡勇们缴获了很多兵器,初战告捷。

于成龙闻讯后,加速前进,抵达张尚圣的大营。乡勇们见于成龙来了,都激动地上前讨赏,于成龙没带银子,只能作精神鼓励,拍拍这个人的肩膀,摸摸那个人的鼻子,说了很多激励人心的话,提振士气。不久,各处乡勇纷纷赶到箔金寨,于成龙的兵力达到了五千余人。


十一月八日黎明,大战开始。

何士荣率数万人,从牧马寨出发,分东西两路,向于成龙驻扎的箔金寨进攻。叛军手持杂色红旗,满山遍野而来,声势十分浩大。

于成龙身穿一件旧戎衣,手持宝剑,骑一匹战马,站在营门口,摆出亲自上阵的架势,十分威武。他见东路敌军较少,就派罗登云带领一千多人攻东路,自己率大军攻西路。在西路主战场,又形成了吴之兰攻东路,张尚圣攻西路,于成龙和李茂升攻中路的态势。

战斗刚一开始,官军把总吴之兰就中弹身亡。叛军火力密集,枪炮声像爆豆一样,官军和乡勇纷纷败退。于成龙也比较倒霉,一部威武的大胡子被战火燎着了,十分狼狈。大家劝于成龙暂时后撤,于成龙知道此时一 退,必败无疑,就大声说:“今吾死日也,敢言撤退者立斩!”但官军乡勇仍然抵挡不住敌军的炮火,继续后撤。看起来,敌众我寡,官军乡勇败局已定。

于成龙知道这次是跑不掉了,反正总是死,不如奋力杀回去。他拨转马头,向李茂升大喊一声:“我死,汝归报巡抚!”然后就纵马杀入敌阵。李茂升是武官,哪敢让文官于成龙去拼命送死?焦急之中,他张弓搭箭,一箭射倒了敌军的大旗。然后,他又奋不顾身地杀过去保护于成龙。官军乡勇在于成龙和李茂升的激励下,又奋起勇气,努力杀回去。何士荣叛军见大旗已倒,攻势也弱了下来。李茂升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得极为英勇,他的战马被射死,自己也受了伤,仍然挥刀步战,砍杀多名敌兵,夺了一匹马,继续战斗,身上的铠甲都被枪弹打穿了。

张尚圣率领的一支人马,从右山绕到敌后,成功地将敌人包围,战场的形势立即全面改观。经过一番激战,何士荣的大军终于溃败。官军乘胜追击,翻山越岭,连追了数十里才罢休。何士荣也是一员勇将,他手持长矛,亲自断后。右臂被砍断,仍然在力战。最后陷在泥中,被官军擒获。


这场战斗,打得极为惨烈。官军斩首数千人,缴获器械无数。尸体堆满了山谷,鲜血染红了溪水。于成龙在此战中,创造了“手刃四十八人”的战绩。作为一名老年多病的文官,于成龙上阵之后能有这个战绩,充分说明他从小练过武功,并且有实战经验,是文武全才的。另外,他在关键时刻敢闯入敌阵,这和武功没有关系,主要还是一种勇气,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一种慷慨赴死的精神。战场上枪弹无眼,于成龙能够活下来完全是侥幸。


官军进入何士荣的山寨后,缴获了何士荣的“伪札”,还搜出了何士荣密谋起义的名册。于成龙是熟读《三国演义》的,知道这份名册牵连太广,不利于稳定人心,就当众烧毁了名册。

十一月八日凌晨的战斗取胜之后,于成龙等人率军乘胜追击,于成龙一边行军,一边起草“檄文”,让乡勇们传示各处。他在“檄文”中说:叛乱人员如果能够反戈一击,擒拿贼首,必有重赏;临阵投诚,绝不杀害;扔下兵器,逃回家中,绝不追究;如果身上没有乡勇印号,家藏兵器者,按叛贼对待,一律处死。又把官军乡勇一战生擒何士荣、焚毁叛贼名册的事情广为宣传。参加叛乱的“蕲黄四十八寨”人员,听说盟主被擒,名册被烧,又是恐惧又是侥幸,纷纷解散回家。叛军的数万人马,又一次被轻易瓦解了。

十一月九日,官军乡勇进攻白水畈。一场战斗下来,周铁爪、鲍世荣、李公茂等人战败,仓皇逃命。

十一月十一日,孙将军、万野予、假周铁爪等人在麻城县石壁起兵,李公茂等人率残兵与孙将军联合一处,叛军的势力一时间又扩大起来。于成龙的大军驻在白水畈,因山路阻隔,无法赶到石壁。麻城知县屈振奇向分巡道徐惺请示,调来党、伊两位参将,率正规军赶到石壁平叛。

十一月十三日,官军和乡勇攻入石壁,大战一场,擒获孙将军、万野予,李公茂等人乘乱逃走,这股叛军基本上也被瓦解。

官军乡勇继续搜捕,几天后先后擒获了李公茂、周铁爪、鲍世荣、陈顿彻、鲍自性、王子之等叛乱首领。李公茂被俘后撞石自杀,伤重而死,其余首领被押送到了武昌,不久全被斩首。

十一月十九日,搜捕小股残匪的行动仍在进行,但东山叛乱大局已定,于成龙下令班师回黄州。他当时驻扎在麻城县黄市村,在村口郑重立了一块纪功石碑,上边刻着:“龟山以平,龙潭以清。既耕既织,东方永宁。”

后世史家评价这场平叛战争:自出军至是仅二十四日,以乡民数千破砦党数万,不费公家粒粟,不烦师旅,徒手奋身、摧锋陷坚而奏肤功,近世所希也!


战争结束后,于成龙迅速解散了各部乡勇,给他们发放了赏银,同时又严厉禁止这些乡勇敲诈、抢劫、霸占叛乱人员及其家属的财产。在于成龙的感召下,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叛乱人员陆陆续续下山投诚,回归田园。

康熙十四年正月,叛军首领黄翠林带领一百多人下山乞降,得到了于成龙的宽恕和妥善安置。

河南省罗山县的叛军,听说湖广黄州的招抚政策执行得好,就越境而来,向于成龙投诚。于成龙既感动又为难,他首先妥善安置了投诚人员,然后向张朝珍请示解决办法,与河南巡抚做了一些沟通工作,最后把这批人平安送回了河南。

不久,安徽六安一带的叛军听说了河南的事情,也有不少人来黄州投奔于成龙。于成龙不仅如法安置了他们,还越俎代庖地写了一封《招安谕》,让这批人拿回安徽,招抚解散其他叛乱人员。所谓“一纸胜千军”,于成龙的越境招抚工作也取得了成效,瓦解了邻省的叛乱。

于成龙作为湖广黄州知府,能够解决河南和安徽境内的叛乱,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黄州与河南、安徽等省相邻,黄州境内的传统反抗势力号称“蕲黄四十八寨”,如果加上河南、安徽境内类似的山寨,又有“七十二寨”之说。他们叛乱或者起义,往往都是联合起来的,越境造反原本就是平常事,此时越境受抚,也就不算奇怪了。另外,于成龙是讲“天理良心”的,名声在外,诚实无欺,不会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官运而滥杀无辜,这也是外省叛军敢于越境受抚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关注 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了解更多资讯

欢迎赐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